退休後,罹癌竟要花400萬元治療!沒具體思考過這4件關鍵的事,第二人生財務危機感暴增

退休後,罹癌竟要花400萬元治療!沒具體思考過這4件關鍵的事,第二人生財務危機感暴增

示意圖,非當事人。圖/達志

回想起來,為什麼我剛退休的頭2、3年對於退休準備金會有高度的緊張感,是因為我雖然有理財的習慣,但有4件關鍵的事我從來沒有具體思考過:

 

第1件事》我沒想過會少領這麼多的退休金

 

我還在上班的時候薪水還可以,感覺距離退休還很遙遠,當時的我也沒有想到勞保、勞退(註1)是需要關注的事。

 

直到退休後我才發現,因為生活開支減少,如果不要考慮勞保基金是否財務吃緊甚至破產的可能,那每月雖然不多的2、3萬元,其實也可以是重要的退休資金來源之一。

 

註 1:此處「勞保」指勞工保險制度的老年年金給付,保險年資滿15年且達規定退休年齡始可請領。「勞退」為勞工退休金制度,2005年7月起實施新制,雇主每月為勞工提撥至少6%至勞保局設立之勞工退休金個人專戶,60歲始可請領。

 

有些人會說,其實有500萬元退休就沒問題,如果注意看一下,這樣說的人大多是60歲以上;對於想要更早退休的人來說,當然不能看到這個數字就覺得很安心。

 

而對於已經累積足夠勞保年資的人來說,如果每月勞保老年年金可以領到2、3萬元,再加上勞退應該也能累積到比較多金額,的確自備退休金的壓力會小很多。

 

但矛盾的是,真正工作到60歲退休的人,許多人存到的退休金早就不止500萬元,能工作到60歲的時候再去面對退休這件事,一定比較輕鬆。

 

對於像我這樣50歲上下從職場登出的人來說,500萬元要撐到80、90歲,那幾乎是不可能的事,而我們能夠存到的金額勢必也會比60歲退休的人來得少很多。

 

如果說,想到退休盡是遊山玩水、自由自在,可以甩掉不愉快的工作,大家都會想要。但是如果告訴你因為提早15年退休,所以你在勞保和勞退少拿的部分,加上50∼65歲之間需要的生活費,會讓你比65歲退休的人要多自備1,000萬元退休金,那你會不會三思?會不會想再繼續工作幾年,讓政府和雇主多幫你負擔幾年的勞保保費,還有勞退的退休金?這還沒有算入這多15年的工作,你能 夠多賺取的薪水。

 

這也是我自己雖然提早退休,卻常常建議朋友對於提早退休要想清楚的主要原因。即便大家都擔心勞保會破產,也不要輕易地就覺得這些年資因此對你沒有差。

 

當然50歲的時候,如果算好了賺夠這輩子用的錢,也不一定要去想因為沒有多工作15年會少掉什麼,這是每個人自己人生的選擇。

 

老天爺也可能調皮開玩笑。在我退休之後,我的兩位前長官陸續離世,一位在61歲離世,而另一位則是走於70歲;像這樣,就算因為多工作幾年而多累積了退休金,也派不上用場。至於是不是該為他們惋惜?就我知道,他們都是樂在工作,也許人生的價值並不是取決於生命的長短,也或許並不需要為沒花完的錢感到可惜。

 

人生總是有計畫趕不上變化的意外,除了像我一樣遇上了職場危機,我還有幾位很優秀的朋友,後來是因為身體的狀況必須提前結束他們的職涯。

 

不管有沒有要提早退休,做好準備,在進入50歲之後,讓自己對於萬一需要提早退休愈來愈有踏實的把握,對財務安全還是一件重要的事。

 

第2件事》我沒想過退休後這樣理財不行

 

我之前雖然在金融業工作,不過別以為在金融業上班就很會理財;當時我接觸最多的就是投資型保單和基金停利停損這些東西。還在上班有收入的時候,沒有感覺這樣做有什麼問題;退休後2年,我雖然開始投資股市,但還是持續部分基金的投資,只是一旦退休之後,就無法忽視停利停損這種投資方式的不可行之處。

 

我在2017年退休那年,基金投資停利了幾十萬元,但是到了2018年市場下跌就無利可停;對於一個距離可以領勞保老年年金還要10年以上的人來說,如何能夠跟著市場載浮載沉?我不能到七老八十的時候,還過得這麼不安穩。

 

我感覺需要有穩定的現金流。

 

在不安的心情當中,我看了幾本國內的理財書,也到美國的財經專欄或是提早退休的人寫的部落格中,去尋找如何理財才能讓退休金撐到老的答案。

 

因為這樣,我找到了美國媒體報導中常看到的退休金4%法則,而雖然我後來改用比較保守的3%法則,不過這個退休金理財、資產配置和退休費用管理的架構,大大降低了我對於退休金能不能撐到老的擔心。

 

第3件事》我沒想過會有這些意外花費

 

退休後因為非常擔心退休金不夠,所以我相當的節省,延續退休前幾年就養成的記帳習慣,發現生活費比退休前減少大約40%。很多人說高薪的人退休後也會由奢入儉難,這對我不是問題。

 

像是我都不上班了,也就沒有必要去百貨公司週年慶買化妝品,以前上班的時候常買到化妝品公司讓我直升到最頂樓的VIP室,退休後光是減去這些為了上班添置行頭的費用,就省了不少錢。

 

不過,再怎麼省還是有些意外的心痛花費:

 

① 跟著我的退休陸續退役的電器

 

我退休後2年內,冷氣、瓦斯爐、熱水器、烤箱、紗窗、免治馬桶座接力故障,幸好洗衣機和冰箱是退休前剛換過。我觀察旁人也有類似狀況,像是廚房改裝花了50萬元,牆壁重新粉刷看面積、換沙發看品質,一次也是好幾萬元。

 

② 一半靠自己,一半靠老天臉色的醫療費用

 

就在我對於預算控制良好感到自滿的時候,退休以前做過根管治療的牙齒出狀況了。原來的牙醫診所告訴我,傳統根管治療沒有辦法解決,要我去找可以做「顯微根管」的醫院或診所;一問之下,包含牙套,大概是5萬元起跳,

 

在這之後又有別的牙齒需要做嵌體補牙。牙齒的費用有2年堂堂登上我的消費排名前3名。在朋友當中,我並不孤獨,為牙齒花過傷心的銀子的人並不在少數。

 

而說起來牙齒還算是小錢,退休後幾年陸續有親戚朋友身體出狀況,癌症免疫療法和細胞療法等等,從200萬元到400萬元都有聽過,如果在比較年輕的時候生病,多半不會放棄積極治療的機會。

 

③ 父母的安養費用

 

退休後看父母存款還可以,鼓起勇氣跟老爸稟報並停止上繳孝親費。不過雖然是這樣,退休之前就有固定每週回娘家探視的習慣,在退休後回娘家的頻率當然更高。

 

經我統計,即便沒有固定給孝親費,回娘家多少伴手帶東西,或是逢年過節還是會包紅包,結果退休後因為自己比較節省,回娘家的費用反倒變成我的消費第1名。

 

而奇怪的是,除了我,其他手足也都花了錢在父母身上。我的父母在我剛退休的時候還有幾百萬元的存款,但是消耗的速度卻比想像中快速。在我退休後第5年,因為陸續支付父母較大筆的住院費和外籍看護的費用之後,開始有了兄弟姊妹之間重新討論如何分擔的必要。幸好經過退休後整理好財務,也還好手足人數多,還不至於因此成為退休金大縮水的壓力。

 

其實也還有一些其他的費用,我自己還沒有遇到,但是觀察其他已退休前輩的經驗,大家必須警戒的潛在花費還有以下幾項:

 

④ 子女的費用

 

最常見的是子女的海外留學費用。另外,因為少子化,不少人甚至會支持成年但沒有真正獨立的子女,包括支付房貸,甚至幫忙到孫子輩的費用等等的。剛開始耳聞的時候,我心裡還暗暗覺得這些父母何必做到這種程度。

 

不過因為學習日文,我有次在日本的新聞報導中也看到很類似的狀況。有一對日本70幾歲的夫妻,雖然每個月有41萬日圓的年金,還是表示「退休金不夠用」,因為連孫子的學費都要從年金裡面支出。看起來不能把成年子女對退休金的影響這問題看得太簡單,以為換成是我一定不會這樣。

 

⑤ 中年危機的衝動消費

 

美國有所謂的「中年危機車(mid-life crisis cars)」,通常的印象就是一輛紅色的跑車,然後最好還幻想裡面坐著一名美腿豐胸的辣妹。而我發現身邊的台灣男人,也有好幾位在60歲左右忽然興致勃勃買了賓士車,有次我在上課的時候分享這件事,聽眾中有人噗哧笑了出來;而在臉書貼文分享這件事時,也有朋友留言說,「對對對,我的鄰居也是。」有趣的是,有些人買了賓士車後才發現保養維護太燒錢,後來又賣掉換成比較平價又耐操的車款。

 

上面這些,在預估退休金時很容易忽略。

 

雖然我自己到目前的實際經驗是退休後費用比退休前低,但是在我的臉書上留言的朋友,也有不少人指出他們的退休後費用是高過退休前,而且有好幾位提早退休後又因此重返職場。

 

 

在漫長的歲月中如何在自己的退休預備和支持家人之間取得平衡?而這也還包括戰勝自己消費的心魔。

 

第4件事》若反悔而想重返職場並不容易

 

剛退休的第1年,有幾位獵人頭公司的朋友來和我聯絡,因為剛從熟悉的職場模式脫離,就好像沒斷奶一樣,那時候還會想去談一談。況且前面提過,對我來說55歲退休感覺比較恰當,如果能夠再工作幾年,荷包會比較飽滿。

 

不過認真去談過的只有1次,然而,我表面上想把自己塞回去,但是其實內心並不真的渴望重回職場。當時,我已經開始閱讀以前上班沒有時間讀的一些美國經典理財書,並開始受到「指數化投資」的影響。而不管是轉為投資個股,或是指數化投資,我都不打算再投資基金或投資型保單。如果我不會「吃自己煮的菜」,那麼再回去金融業,就真的是因為薪水而把自己硬塞回去而已。因為這樣,我想那唯一一次面試的時候,如果我在現場靈魂出竅,凝視正在試著推銷自己的我,應該也會看穿此人缺少熱情吧。

 

如果你離開一個行業是有充分的原因,那麼要再回去那個行業,也有可能只是故事重演一遍而已。

 

到了退休3年多的某一天,竟然還有一位獵人頭先生到古墓堆裡敲我,問我是否會想要復活重返職場?這次,我果斷地回覆,「除非被雷打到。」

 

雖然說職場對於中高齡比較不友善,是一般認為中高齡再就業困難的原因;不過另一項比較隱晦的原因,其實是退休之後,人會習慣自主,當擁有的自由再次被剝奪,要再重新適應,的確會有掙扎。

 

這幾年認識的網友中,當然也有人順利重回職場,但是也有人即便需要,也回不去了,或者是必須屈就於和前工作條件落差很大的工作,內心並無法調適得很理想。

 

一旦離開了,想再重回職場,並不總是可能的事。

 

 

點我加入幸福熟齡FB粉專,健康快樂每一天

 

(本文摘自《提早退休說明書:定時程、估預算、存夠錢,登出職場前該做的全方位計畫》,Smart智富出版,嫺人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