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們都想做自己,為什麼別人就不能?放手,讓彼此真正做自己,這也是最好的相處之道

我們都想做自己,為什麼別人就不能?放手,讓彼此真正做自己,這也是最好的相處之道

辦公室新來了一個工友,做事非常「徹底」,只要做一件事,她都想要全部做好。

例如,洗桌上的茶杯,她就會把所有的茶杯全都一起洗;擦地上的一點污漬,她就把整間地板都擦一遍。她說:「只要看到一點髒亂,我就不舒服!」「既然要做,乾脆就全部做!」但是,她過分認真的表現,卻令其他同事相形見絀。她們擔心主管會誤認為她們不夠努力,所以開始排擠她。

 

主管知悉後,便對大家說明:「我知道你們很努力,而且非常負責,我都看見了,只是『她喜歡這樣做』,這是她的個性,她多做,才會快樂,那就讓她快樂。她快樂,你快樂,大家都快樂,不是很好嗎?」

 

我們一再抱怨某個人做的事情,但抱怨沒有任何作用,他還是會照做不誤。為什麼?答案只有一個:「他會這麼做,因為這就是他做事情的方式。」

 

你應該反問自己:「是什麼原因,讓我無法忍受對方的行為?如果他可以忍受,為什麼我無法接受?如果別人可以接受,為什麼我受不了?」

 

沒有理由別人凡事都要順我們的意,對嗎?

 

以前,有位同事很懶散,開會遲到早退,做事拖拖拉拉,有些計畫明明期限快到了還一派逍遙。「真是受不了!」漸漸地,我對他失去耐心。

 

某天,當我再度對他不滿時,突然間一個念頭閃過:「這個辦公室有數十個人,卻只有我在為他的表現惱怒。事實上,大部分的人根本不知道有這回事,即使知道也不像我那麼惱火。為什麼我會如此介意呢?」

 

我們預期別人應該要怎樣,或他們不該如何。當某人的表現讓我們覺得失望或不高興,這一定是他的錯嗎?可能只是不符我們的期待,對方並沒做錯事。有時別人的不對,只是和我們的看法和做法不同而已。並非每次對某人產生反感,就表示對方一定做錯了什麼。

 

從另一個角度來說,或許錯的是我們,因為不高興或生氣的人是我們。當我們發脾氣,誰需要負責?我們需要反省自己,而非怪罪別人。沒有理由別人凡事都要順我們的意,對嗎?

 

不久前,有位學生跟我說:「我的男友根本不在意我,我覺得很傷心。」

 

於是我問:「怎麼說?」

 

「他這個月有兩個週末都和朋友出去。顯然我不是那麼重要。」

 

原來她心中認為,愛一個人應該時時刻刻只想跟愛人在一起。了解她的觀點後,我們便開始探討「這個想法是正確的嗎?」

 

她明白了這沒有道理。當然,如果男友對她變得冷淡,不想跟她在一起,那也許表示他沒那麼喜歡她。但想和朋友出去是可以理解,而且是很正常的事。她才發現自己沒必要傷心難過。

 

「當我放下幻想,不再期待他成為我心目中的情人,從那時開始,我的失望就消失了。由於我一直投注心力在改變他,因此我完全沒看見他對我的好,也忘了兩人在一起的幸福。」聽完她的話,我點頭微笑。恩,這就對了。

 

關係的問題都很類似;我們想掌控別人,卻又掌控不了,於是開始批評對方,借此來突顯自己的正確,而對方為了捍衛自己,雙方便互相爭執。改變別人的意圖越強烈,對方就越難被改變。

 

你生氣,因為對方還是老樣子,但這份無力改變更讓你憤忿難平。結果,關係也一直處在失望挫敗之中,痛苦不堪。直到你願意接受對方的本來面目,不加批判,才能從這個情境中超脫出來。

 

 

我們都想做自己,為什麼別人就不能?

 

許多人應該都聽過類似的問題:「為什麼我這麼愛他,他這樣對我?」

 

「為什麼我這麼用心,他還這樣?」「我已經用過各種辦法,為什麼他還是老樣子?」

 

事實就是:「他就是這樣的人啊!」現在的問題在你,你要接受這樣的他,還是浪費剩餘的生命直到他改變?如果對方不改變,你打算一輩子彼此傷害嗎?

 

有位讀者是個過來人,她說:「剛結婚時,我的生活真的過得很痛苦。因為先生脾氣很大,做事一絲不茍。我每天都過得戰戰兢兢,每一想到他,心中就有許多委屈與憤怒。」

 

「後來我想通了,我先生就是因為這種做事態度,所以事業才有今天的成就,而脾氣大也是求好心切,這就是他的個性啊!我為什麼要希望他不是這樣?」

 

我們無法改變別人。我要再強調一次:我們無法改變別人。想想,我們自己活了幾十年,都很難改變自己了,憑什麼要對方改變?我們都想做自己,為什麼別人就不能?

 

1.很多人會執著於那些自己無法控制的事,例如主管個性不好、客戶難搞,合不來的同事,看不順眼的同學,難相處的伴侶……。結果對方有改變嗎?怪罪有用嗎?關係有變更好嗎?

 

2.那是不可能的。耗費時間和精力在無法控制的事,只會把自己變成無能為力的受害者。

 

3.除非我們先改變自己,對方才可能變得不一樣。放手讓彼此真正做自己,關係中有自由,喜樂友誼才會存在,這也是最好的相處之道。

 

點我加入幸福熟齡FB粉專,健康快樂每一天

 

(本文摘自《所有經歷,都是為了成就更好的你》,高寶出版,何權峰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