冬令進補,補之有道
天氣轉涼,許多人迫不及待大啖薑母鴨、羊肉爐「補冬」,楊淑君醫師指出,中醫有「冬不藏精,春必病溫」理論,說明冬令進補是調養身體應付寒冬與儲備能量的好時機,但每個人體質不同,一旦補錯了或補過頭,恐會出現痔瘡、流鼻血、頭痛等上火反應,尤其糖尿病、高血壓、痛風及心血管疾病患者更應小心,最好先諮詢中醫師、選擇適合自身體質的藥膳,才能補之有道。
枸杞桂圓紅棗茶暖身
楊醫師表示,冬季期間,門診常見手腳冰冷的病患,體質通常屬「血虛」或「氣虛」,兩者癥候雖有不同,前者容易疲累、感冒、循環功能不良,後者臉色蒼白、蠟黃,女性月經偏暗或淡,但臨床上,這兩種辨證經常合併出現, 藥材應用也常互相配合,相輔相成。
她說,冬季容易手腳冰冷的人平時可以泡杯「枸杞桂圓紅棗茶」當茶飲,將枸杞、紅棗各1錢、桂圓1.5錢倒入400㏄熱水即可,枸杞有溫暖身體、消除疲勞、預防動脈硬化及防止老化等特性;桂圓性溫味甘,有補心脾、益氣血的功效;紅棗可補中益氣、養血生津,但有感冒症狀、喉嚨發炎、口乾舌燥火氣大的人則應避免。
藥膳湯底取代高湯
此外,烹調時,可以藥膳湯底取代高湯,將川芎、炒白朮、桂枝、紅棗、炙甘草各1錢;當歸、熟地、白芍、黨參1~2錢;茯苓、黃耆、枸杞子2~3錢,大火煮滾轉小火熬煮40分鐘,過濾後即為湯底,感冒、發燒、孕婦忌用,高血壓、心臟病、痛風、心血管疾病或風濕免疫疾病患者應諮詢中醫師再使用。
楊醫師表示,上述茶飲、藥膳適合體質偏寒者,有些人即使手腳冰冷,但冬天還是感到口乾舌燥,容易便秘、長痘痘,應屬燥熱體質,只適合涼補或平補,最好少吃薑母鴨、羊肉爐等藥膳,否則容易上火。
早睡晚起,保養人體陽氣
楊醫師說,冬季腎氣旺盛,熬夜易傷腎氣,最好「早睡晚起」,早睡可保養人體陽氣,日出後起床可避開清晨低溫,年長體弱者避免在寒流時外出運動,以免發生中風、心肌梗塞等心血管疾病;平時可按摩腳底「湧泉穴」、肚臍下方的「氣海穴」及「關元穴」,有助於促進氣血循環、增強免疫力。
(本文獲「台灣好食材Fooding」授權轉載,原文刊載於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