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4-10-23
郭美懿
今夏凱米、山陀兒颱風連續重創南台灣,不僅造成淹水災情,更出現類鼻疽病例,累計今年以來已有98例本土病例,其中18例死亡,為2001年以來同期最高。疾管署指出,颱風過後為類鼻疽疫情高峰,1個月內仍有機會出現個案;而胸腔科醫師蘇一峰也提醒,類鼻疽是淹水造成的疾病,曾接觸或吸入污水、淤泥者特別危險,要留意是否出現發燒、胸痛、咳嗽等症狀。
閱讀更多
2024-10-14
郭美懿
別讓家人陷入「救與不救」的煩惱與道德綁架!《安寧緩和醫療條例》於2000年通過,據衛福部統計,截至今(2024)年9月為止,我國預立安寧緩和意願累計人數已超過100萬人次。分析今年簽署的6萬5151人次,最大宗落在60~69歲、達16427人;其次為70~79歲(13070人)與50~59歲(12230人)。觀察也發現,過往簽署安寧意願者多為40歲以上年齡族群,但今年4月起開放健保卡線上簽署之後,20~29歲年輕族群表達安寧意願則出現上升趨勢,顯示大眾對「善終」更有概念。
閱讀更多
2024-09-30
彭冠宇
對於火車一直存在一種豐富飽滿的記憶,只要看著鐵軌、聽著鳴笛,似乎就可以連結雲端畫面,在那個鐵路尚未地下化的台北城,跟著阿公對送往迎來的火車雀躍鼓掌與揮手之景歷歷在目,直到紅霞滿天接近傍晚,才情願回家吃晚飯。上班以後,高鐵及飛機儼然成為我最好的交通運輸夥伴,為了搶時間拚效率,一日新竹台東工作圈也是有過的經驗,而在卓越快速達成任務之際,稍一不留神,便會失去了信念,將為何而戰的初衷,遺落在沿路快到不能再快的窗景之外。
閱讀更多
2024-09-27
郭美懿
今周刊週五(9/27)舉行第8屆熟齡論壇,請到台積電慈善基金會董事長張淑芬親臨現場,分享多年來如何「啟動善的循環,把愛送出去」。許多接觸過張淑芬的人,都對她的敏捷思考力、快速反應印象深刻,讓人好奇今年已屆80歲的張淑芬,到底是怎麼做到的?對此,張淑芬坦言自己的優勢是「基因」,也不糟蹋身體不熬夜,就是做一般人做的事情,因為個性活潑外放,對許多事抱持熱情。她笑說,每個人有基本天生的記憶力與反應力,重點是即使年紀大了,也別把心思「放在呆呆的部分」,而是放在活躍的地方,「有些事情你懶得去想,這時候反而要自己多去想,讓腦力多活一點吧!」
閱讀更多
2024-09-05
楊寧茵
「如果讓我在這裡住到人生的最後一刻,我願意!」— 高雄 前金區大同社宅銀髮住戶 吳衡英我幾次到「林投好客廳」都會遇到人稱「衡英阿姨」的吳衡英,她總是很熱情地招呼來訪的客人,或者協助弘道的工作夥伴張羅好客廳的大小事,還在「共生祭」時負責擔任導覽長輩,每天帶好幾團分享社區大小事,「說不累是騙人的,但真的很開心!」我原本以為她一定本來就是一個活潑外向的人,結果她說:「其實我很內向的,是天天來好客廳改變了我!」
閱讀更多
2024-09-05
蔡穎卿
開始成立工作室,踏踏實實、親力親為地實踐杜威的「生活即教育」。轉眼已過十二年,從一天相處,到有了 高雄 工作室,能日昇日落地相聚,以隔代之力、隔代之情、隔代的觀念來教導孩子,既是榮幸,也是苦力。榮幸的是,假如沒有孩子和我之間,那座由父母搭建起的信任橋樑,以現今的社會,我有很多理想是堅持不下來的;而自以為十分努力掘出的意見溝渠,也不一定能相通。
閱讀更多
2024-08-19
林暐鈞
每一個人面對親人離世時,都有不同的悼念方式,你以為的怪異,也許只是他消化悲傷的儀式。生死關懷教育推廣協會理事長郭慧娟說,「有一位死亡咖啡館學員的父親過世後,每晚照樣打電話給父親。」話筒另一端不再有回音,但愛仍延續,「家人叫她別再打導致她憂鬱症,後來我們一起陪她打,走過低潮,她還出書幫助走不出喪親痛苦的人!」現年60歲的郭慧娟,是台灣「死亡咖啡館」的創辦人,10年來透過咖啡館推廣生死教育,影響逾5萬人,以「擺渡人」之姿助人脫離心痛、邁向下階段人生,「只要上天願意給我更多時間、金錢、體力、智慧,我都願意做。」
閱讀更多
2024-08-13
彭冠宇
「In the words of the Scottish proverb, “Be happy while you`re living, for you`re a long time dead”― David Ogilvy, Ogilvy on Advertising這句蘇格蘭的諺語:「活著的時候一定要快樂,因為死了以後的時間很長。」是奧美廣告創辦人之一的奧格威及我敬愛的老友孫大偉喜愛的名言。
閱讀更多
2024-08-12
郭美懿
台灣推動安寧療護多年,儘管國人多數認可這個觀念,但對於安寧仍存在許多迷思,認為安寧療護就是等死、放棄治療,甚至跟「安樂死」劃上等號。事實上,安寧療護有多種形式,也不是只有住在醫院才能接受治療,能依病人心願選擇居家或在社區,在生命最後階段得到妥適安心的照顧。
閱讀更多
2024-08-07
照護線上
脊髓性肌肉萎縮症(Spinal Muscular Atrophy)簡稱SMA,台灣SMA發生率約為1.7萬分之1。SMA是一種體隱性遺傳退化性的罕見疾病,起因於第五對染色體的SMN1(Survival motor neuron 1)基因變異,無法製造完整SMN蛋白,導致脊髓運動神經元退化,造成患者全身肌肉無力及萎縮,且漸進性失去全身自主運動、咳嗽、吞嚥等功能。SMA患者常合併四肢關節攣縮或脊柱側彎等併發症,大都是重度或極重度肢體障礙患者。SMA患者智力正常,自民國90年設立總統教育獎以來,共有33人次獲獎,表彰他們於逆境中仍能奮發向上、樂觀進取的毅力和精神。
閱讀更多
1/ 30
第 1頁,共 30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