50歲前的生活習慣,決定80歲後的幸福!這樣駕馭「情緒」,天天快樂很簡單

50歲前的生活習慣,決定80歲後的幸福!這樣駕馭「情緒」,天天快樂很簡單

其實情緒真的可以訓練,所謂情緒維持幾秒,心情維持一天,性情終身打造,所以從情緒著手,改變心情,最後穩定成性情。

一九三八年,哈佛大學開始了一個歷史上最久的成人性向、人格和智商的研究,這計畫一直進行到二○一三年,七十五年後,由第四代主持人,七十八歲的維倫特(Vaillant)教授把它寫成書發表。

 

因為它歷經第二次世界大戰、越戰等美國社會的大變遷,所以資料很珍貴,可惜當時哈佛只收男生,不收女生,是一大遺憾。

 

參加的人都是當時的精英,包括美國總統甘迺迪在內。這份調查所顯示出的人生,現在讀起來分外有意義。

 

這個研究發現基因沒有我們想像的重要,智商一旦超過一百二十之後,就和智商一百五十的人沒有什麼差別。也就是說,只要智力正常,後天的成就在於個人。成功的人不是最聰明的人,卻是最有毅力的人。

 

在台灣,很多家長迷信智商,常焦急的問:「有沒有什麼方法使我的孩子更聰明一點?」嬰兒奶粉也大打廣告,宣稱吃了這個牌子的奶粉會成為天才。其實智慧是基因和環境互動的產物,聰明如哈佛的畢業生,也有一事無成的。

 

萬一小時候家境不好、要靠獎學金半工半讀完成學業的人,老年時,生活反而幸福,因為逆境鍛練出毅力和感恩。

 

曾有一個研究問:「最能帶來快樂的是—?」答案是「失而復得的東西」。只有得來不易或失而復得時,人們才懂得珍惜和感恩。

 

研究又發現八十歲以後的健康跟他們五十歲以前的生活習慣有關,跟父母是否長壽的關係只有百分之二十。

 

原來最重要的因素是社交活動和人際關係。有好朋友定期聚餐、打球、有和諧的婚姻和親密的家庭關係的人會活的最長最健康。

 

 

研究同時還發現,在感情上得分最高的前五十八名參與者,他們的薪水比得分最低的三十一個人平均高出一萬四千美金,而且事業成功率高了三倍。

 

這是因為情緒(包括自我控制)是事業和人際關係成功的必要條件,諾貝爾經濟獎得主赫克曼(JamesHeckman)在一九七○年追蹤一萬七千名嬰兒到他們三十八歲,結果也是發現自我控制是這些人成年後,決定生命滿意度最高的三個因素之一(另外二個是品格和毅力)。

 

最近的研究更發現創造力跟情緒有直接的關係,人在心情好的時候,新點子會源源不斷地湧出,而愁眉不展時只會怨天由人。

 

尤其二十一世紀是個團隊合作的世紀,職場留不留得住人才的頭三個原因是:得不得到老闆的重視、自己的能力能不能發揮出來、團隊和不和諧。

 

我們以為最重要的薪水其實才排在第四位。所以人際關係好,在職場容易被升遷,升遷,自然薪水就高了。

 

我在念博士時,我的指導教授在打離婚官司,他每天來學校都一付臭臉,我們動輒得咎,大家都敬鬼神而遠之。不久,一個同學受不了就轉學到UCLA去念了,後來他成為哈佛大學的教授。

 

因為研究生的成就是算指導教授的功績,我不知道老師後來有沒有後悔當時罵學生,但是我發現他在打完官司後,其實是個很好的人。所以這個研究發現情緒跟事業有相關,是一點也不驚奇的。

 

這也讓我們知道教育孩子要像《顏氏家訓》說的,「教婦初來,教兒嬰孩」,從小要教他學會控制自己的情緒。神經迴路是愈用愈大條,愈發脾氣愈容易更發脾氣。

 

其實情緒真的可以訓練,所謂情緒維持幾秒,心情維持一天,性情終身打造,所以從情緒著手,改變心情,最後穩定成性情。

 

最後,「童年幸福的回憶是一生能量的來源」這句話過了七十五年不動如磐石,這個幸福不是指物質,而是指精神上的安全感。

 

父母給孩子最好的禮物是一個溫暖的家。家是我們一生精神的支柱,不管東方和西方,只要是人,都需要一個安全的避風港,原來人生的真諦在「愛」這個字上。

 

(本文摘自《有理最美:培養閱讀好習慣,增進大腦思考力》,遠流出版,洪蘭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