十三咖啡,是棟造形獨特的木建築,主人何坤林(十三哥)耗費五年,利用廢棄的小學課桌椅,胼手胝足,蓋成這座咖啡迷口中的祕密基地。
這裡的營業時間不算固定,下午兩點開門,一直到十三哥想回家為止;但也不算偷懶,一年三百六十五天,全年無休。
▲十三咖啡 何坤林
煮咖啡三十多年,十三哥一直都這麼有個性。
一九九九年,他跑去綠島開了島上唯一一家咖啡店,過著「工作半年、玩半年」的海海人生,玩了七年才回台中,把何家流傳四代的祖厝,整理成半自住、半營業的複合式空間,直接以三合院的門牌號碼當店名,沿用至現在這家二代店。
▲店主人不拐彎抹角的個性,看門口告示牌,即一目瞭然。
不用你點 咖啡自動上桌
在這裡喝咖啡很特別,沒有Menu(菜單),進來自己找位子坐,問老闆怎麼點,他會笑笑和你說,「不用點,等一下咖啡自己會來。」
十三哥偏好以塞風壺煮咖啡,每壺風味不同,煮好一壺,就端出來分給大家,人人一只小玻璃杯,基本消費三百元,如果喝不夠多,十三哥還會主動少算錢。
另一特別之處,是完全不仰賴機器,真正靠雙手的陶鍋烘豆。
▲十三哥笑說,不習慣左岸咖啡廣告的附庸風雅,他要赤裸裸面對咖啡,客 人喝下喜不喜歡,立刻見分曉。
外面所謂手工烘焙,其實也喜歡強調選用某夢幻機或古董絕版機,嚴格來說,那叫半手工。而這裡,就只有烘豆人,拿著一個大杓,調整火量,翻攪著陶鍋裡的咖啡豆,簡單得不可思議,卻也難得不可思議。
困難之處,在於自找麻煩,以及極度不符合經濟效益。陶鍋烘焙一次,豆量大約一.二公斤,這是依照十三哥拿木柄攪動豆子的手感,所制定的數量,如果再多,時間一久,手指容易抽筋。
▲鍋烘豆,店處偏僻, 何坤林雖非故意搞小眾,但也因此知音總會自己找上門來。
接下來,初焙排出生豆水分,靜置一夜養豆,第二天再依照豆子特性和想表現的風味,以不同的火候和時間拌炒,一邊聞香觀色;焙好後,把豆子移到竹篩上篩翻,讓外面一層銀皮脫落,最後再以電風扇直吹,加速豆子冷卻。
▲十三哥藝術與木工天分了得,許多客人會來歲末特賣會,選購他的創作。
手的溫度 機械取代不來
陶鍋烘焙究竟和機器有什麼不同?十三哥做過對照,他曾用陶鍋焙烘出和SCAA色卡(國際制定,判斷豆子烘焙程度的標準)一模一樣的豆色,但豆子的風味卻與機械截然不同。
他認為,機器烘豆是全然的理性分析,喪失感性的一面。
▲在這裡,咖啡無論冷熱,一律用這只厚實、台灣製造的透明玻璃杯啜飲。
「陶鍋手焙就是這麼有趣,文火慢慢熬出細緻中帶著輕柔的風味,我追求的,就是那股風雅的味道。你看我衣服上這句話,人的雙手是機械無法取代的溫度,可不是亂寫的,是這些年來,我親身體驗的心得。」
不少人慕名來拜師學藝,十三哥坦言,他不喜歡為了開店才來學咖啡的人,因為那代表咖啡不是他生活的一部分,而且技術沒什麼好學的,重點是一個人的修養,還有對生活的態度,這些會影響到他做的每一件事,包括咖啡。
「很多人以為我這麼愜意,是在過退休生活,其實不是,這是工作,我是個一直煮、一直煮,以咖啡為生的人。」
▲蓋房、烘豆、做家具,願意用雙手做事情,是十三哥的信念。
十三咖啡台中市南屯區環中路五段200號0917-646-37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