走路好喘、隨身帶氧氣管 他靠居家醫療成功復健!

走路好喘、隨身帶氧氣管 他靠居家醫療成功復健!

松樹伯仔,七十多歲,是長照身分別的「一般戶」,兒子長年在對岸工作、也在對岸成家,女兒嫁到外縣市。

文/黃勝堅、翁瑞萱

 

平常和太太兩個人在家過日子,沒獨居。松樹伯仔的慢性阻塞性肺疾病,已經十多年了,都一直得隨身要戴著氧氣,特別是上下樓,松樹伯仔說:「每次出個門,簡直在拚生死,實在是太辛苦了。」

 

漸進式的慢性阻塞性肺疾病,沒有根本的治癒方法,無法恢復呼吸道的阻塞,肺部的功能越來越不好了,需要隨時使用氧氣。里長每次看松樹伯仔從住家四樓下來看病,在門口就得扶著太太喘上好一陣子,連話都說不出來。

 

「出門看個醫生這麼艱苦,啊醫生不看又不行,我來幫你問一問,能不能申請居家醫療啦!」

 

個管師去探訪,看見松樹伯仔真的很辛苦,不論他上廁所、洗澡,只要行動,都隨身牽著一條氧氣管

 

松樹伯仔看著太太說:「囝啊攏嫁娶啊,內外孫啊攏有啊,要不是汝憨頭憨腦,啥攏要我操心照顧,要不是不甘放汝一個人,我何必活著喘得這壞命?」其實松樹姆仔不癡也不傻,應該說是、很習慣依賴先生的小女人吧?

 

 

在個案需求討論會上,個管師認為松樹伯仔的需要,應該不只有氧氣,他雖然七十幾歲了,他的雙腳是還有力氣的,行走是沒問題的,只是因為喘讓他的行動受限而已。

 

於是居家醫療團隊安排胸腔復健師過去,看有什麼樣的方法可以改善松樹伯仔的呼吸困難。

 

復健不僅可用在肢體方面,調整呼吸也是一種療法,復健師開始教松樹伯仔胸腔呼吸的復健「噘嘴呼吸」。

 

就是把雙唇噘成圓形,吸氣再緩緩吐氣,吐氣時間要比吸氣時間慢兩到三倍,因為慢慢的吐氣,可以降低肺內肺泡的塌陷;利用放鬆技巧,減輕焦慮,使呼吸速率降低,同時還能訓練呼吸肌肉的力量,增加肺部氣體交換功能,改善病人因為一動就呼吸困難、就喘。

 

透過這樣一吸、一呼、慢慢吐氣,讓松樹伯仔的氧氣能夠漸漸增量進去,幫助他肺部的擴張;再來是教他怎麼走路,當然這也是漸進式的活動。接下來的運動訓練,是幫松樹伯仔增加活動的耐力,譬如散散步、做做舉手運動等。

 

 

「去洗澡也可以分段喔!」個管師告訴松樹姆仔:「可以讓他先坐在馬桶上,坐著洗,慢慢再試著讓他站起身來洗。」松樹伯仔很努力的學,復健師交代復健訓練一天要做幾次、每次要做幾回,松樹伯仔行有餘力都會再多做幾次。個管師每周幾次來探訪、了解練習狀況,慢慢的,松樹伯仔氧氣濃度使用得越來越低,大概從3降到1。

 

終於松樹伯仔在家已經可以不用氧氣隨身走,只有去浴室洗澡因為要關門、室溫會變熱,才需要用氧氣支撐。

 

「恭喜啊,現在只有下樓散步、去門診看醫生,才需要用氧氣了。」

 

 

松樹伯仔好高興:「這三個多月來,沒白努力。」

 

「不過──」個管師說説:「功不可沒的是松樹姆仔喔,要不是她溫柔悉心的從旁加油打氣,伯仔的潛能怎麼可以發揮得這麼火力十足呢?」

 

 

(本文節錄自《希望你用不到, 但一定要知道的長照》,大塊出版,黃勝堅、 翁瑞萱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