變老的是數字,不老的是生活!一起辦雜誌、揪團買菜,這些社區感情超好

變老的是數字,不老的是生活!一起辦雜誌、揪團買菜,這些社區感情超好

對社區的歸屬感,向來是建立在「與鄰居的感情深淺」和「對地方的認識深淺」之上,當一個社區缺乏感情聯繫,必須得有人先主動開始跨出第一步,也許一開始會顯得很「奇怪」,但卻是必經的一小步。

文/陳怡君

 

你是否開始意識到自己......「怎麼又忘東忘西?」、「爬樓梯竟然喘成這樣?」、「總是跟不上最新的科技?」於是忍不住感嘆,自己終於是上了年紀了。

 

可是「變老的是數字,不老的是生活」!但是這份期待到底要如何做?兩代人要如何共創一個「不老社區」,送給長輩也送給未來的自己呢?

 

雖然臺灣的社區照顧關懷據點已經行之有年,有穩定的共餐、手工藝、唱歌、遊覽等活動。

 

但介於中老年之間的你,也許很難想像自己未來也會那樣參與,也許你也會期盼第二人生還有另一種可能?

 

本文將分享兩則社區實例,主角既不是年輕人、社工師或者創業家,而是冒出了一絲「改變」念頭的平凡人,活潑地帶動自己,進而帶動社區一起成長的故事。

 

 

親愛的,我用雜誌把大家串聯起來《東京媽媽町之夢》

 

三個東京的家庭主婦是好友,他們有各自的幼孩要照顧,在零碎的時間中,他們把心一橫,想開始做那個自己一直很想做的事-創辦雜誌。

 

她們揹著孩子在社區採訪,以客廳當作工作室,自費印刷少量的刊物,也拜訪店家詢問他們是否願意刊登廣告在雜誌上等,第一期雜誌出版後主動拜訪社區詢問他們是否願意訂閱......

 

其中雖然有無數個分身乏術和處處碰壁的時候,但一次又一次面對處理後,名為《谷根千》的雜誌,漸漸走上了軌道獲得眾多肯定,而且有好幾期的主題都超級有趣

 

例如「豆腐店專輯」、「童謠輯」、「關中大地震專輯」等,她們在奔走之中與店家、居民變得熟悉,雜誌出刊的壓力反而成為一種推動她們持續與大家保持聯絡的動力,採訪過程中也因此迸發出更多想做的主題和活動,包刮「二十間老豆腐店品嘗大會」等。

 

對社區的歸屬感,向來是建立在「與鄰居的感情深淺」和「對地方的認識深淺」之上,當一個社區缺乏感情聯繫,必須得有人先主動開始跨出第一步,也許一開始會顯得很「奇怪」,但卻是必經的一小步。

 

你未必要開辦雜誌,但可以著想一個活動,如果把社區居民串連起來。

 

 

種好菜,吃好菜,《巷子口的農藝復興》

 

前幾年食安問題鬧地滿城風雨,大家開始注意「有機」的食材和流通,問題是,「有機」也經常與昂貴的標價掛在一起。

 

但有解方,讓致力於種好菜的小農們與致力於吃好菜的消費者們直接連結,小農看見主婦們想要什麼樣的質量,主婦們看見農夫生產的成本,免去太遠的運輸和中間商人。

 

 

而這種稱為「社區協力農業」的產銷方式,其具體方法如下:

 

一、「揪團合購好菜」,找到願意一起吃好菜的夥伴,不一定要多,但需要討論出大家可以接受的價格,也許下禮拜找有點交情的鄰居一起去買菜!

 

二、「社區一籃菜」,當找到數個願意加入的消費者之後,進而發現身邊種不同蔬菜的人,協調好可以供給的量,願意接受多少價格,社區一籃菜的好處是每個禮拜都可以買到當季且多樣化的菜籃,例如豌豆、胡蘿蔔、甘藍菜、玉米等。

 

一方面照看到不那麼受歡迎的蔬菜的生產者,一方面用多方嘗試和攝取改善偏食的習慣。用菜與他人連結,也用菜讓自己與土地連結。

 

 

上述兩則振奮人心的案例,都有一項重要的共通點,那即是透過某個媒介(雜誌或蔬菜)找到支持者!不論最後的結果是否成功,你找到的人都是珍貴的資源,這些支持者,都是我們生活和情感中有力的後盾!他們現在也許隱身於一牆之隔的地方,但或許我們可以更勇敢的、聰明的去連絡他們吧!就像甘地曾說過的:「你必須成為改變者,為了你所期望的世界。」

 

(本文獲「愛長照」授權轉載,原文刊載於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