怡君(化名)與先生和婆婆同住,公公已經過世多年。不過,年邁的婆婆失智了,亂跑、走失,讓怡君與先生傷透腦筋。無計可施的夫婦倆,晚上睡覺只能讓婆婆睡在兩人中間,而且用繩子將三人綁在一起,避免婆婆又跑出去。怡君感覺壓力好大,也出現了失眠的症狀……。
上述這些,都是身心科醫師黃偉俐曾接觸過的真實案例。「台灣人口老化,居家照護的家人—特別是伴侶,身心出狀況的案例愈來愈多了。」黃偉俐問,「沒有子女幫忙,兩老相處、能撐多久?」也因此,社會新聞中,自殺、殺人的悲劇時有所聞。
黃偉俐醫師分析,現代社會的生活型態,兒女長大後,多離家工作生活,留下年邁的父母兩人在家,當其中一人需要另一伴照顧(如失智),長時間下來,常讓負責照護者喘不過氣來,陷在擔心、憤怒的情緒中,甚至出現憂鬱、躁鬱的情況。
吃不好睡不好 照護者喪失生活品質
「坦白說,以現行的狀況,能為照護者做的,相當有限。」黃偉俐醫師說,面對失智長輩,有的醫師給藥積極度不夠,藥量不足的情況下,造成照護者極大的困擾。「研究指出,這些藥物雖然有可能造成血糖、心血管方面的後遺症,但影響不大。」黃偉俐醫師直指,「許多醫師給藥時劑量不足,大多未能也從『照顧者立場』去著想,以致無法讓照顧者有好的生活作息、無法好吃好睡、有好的生活品質。」
以失智症為例,黃偉俐醫師認為,「看對的醫生、積極檢查治療」是第一步,而在社會上建立針對長者為主體的「長照網絡」,是黃偉俐必要的做法,「這樣的家庭需要的不是一個醫生而已,而是一個團隊(team)的照料。」
荷蘭及日本的長照措施與政策,是黃偉俐醫師認為台灣可以好好借鏡學習的對象。「現在台灣的做法,比較像是貼膏藥,哪裡痛、貼哪裡。但真正該做的,是正視人口老化的問題、從好好打造基礎建設做起。」他說,「現在許多40多歲的人未婚。試想,這些人在20-30年後怎麼辦?70多歲的人獨居在家,這樣的人口愈來愈多,他們怎麼辦?」
借鏡荷蘭日本 台灣長照需開創性作法
「我們的社會生病了。需要開創性的作法、從根本的人口結構,去思考、解決這些問題。」黃偉俐醫師舉例,現行的長照是在「分配資源」、而沒有「開拓資源」,但顯然未能解決問題。
「不妨學習荷蘭,用社區的力量來處理人口老化問題。」黃偉俐醫師認為,此一概念的核心是「分享」,「環境」的分享。他舉例,若在宜蘭交通方便處設置養生村,旁邊蓋五星級飯店,飯店的廚房可供應養生村的餐食,飯店房務能為養生村長輩換床單,飯店的健身房設施,也能讓可行動的長者使用。長輩可以互相教學才藝,讓晚年生活變得不再單調。這樣的規劃也可望降低各種成本。
養生村結合休憩概念 兩代健康心態面對老化
黃偉俐醫師進一步補充,養生村結合休憩,是值得規劃的方向。他說,現在社會,長輩的下一代,利用周末假日去看爸媽,「通常只是聽爸爸抱怨媽媽、聽媽媽責怪爸爸,結果只帶回了滿滿的負能量與罪惡感。」如果政府能規劃「陪長輩假」,除了讓子女陪爸媽的時間完整,也能有好的地方休憩。
「『創新化』是面對人口老化問題,必須的思維。」黃偉俐醫師強調,AI(人工智慧)的應用、未來智慧城市的基礎建設,是現在就得大刀闊斧去規劃、去投入的,「不是用舊思維去等著20年後到來,而是得以『20年後的今天』來思考。」
現階段,黃偉俐醫師認為,神經科、精神科在醫療方面共同努力,是讓照顧者在照顧親人之餘,也能照顧自己身心的第一步;「更多的部分,是政府作為;治標是不夠的、也非長久之計。」他強調,「長照社區化、共享資源」是台灣最該走的方向,在社區營造的氛圍和架構下,用更多元的方式、陪伴病老長輩走人生最後一段路,也讓照護者得以擁有較好的生活品質,是黃偉俐醫師為長照開出的藥方。
▲身心科醫師黃偉俐。(攝影/戚海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