憂鬱症可能發生在任何年齡層,有些人是性格上比較容易憂鬱,有些則是經歷了特殊情境,像是退休後生活改變,或是面臨失去至親好友等,比較容易發生憂鬱的狀況。
憂鬱症雖然是一個「心」的病症,但其實是有生理基礎的,性格上比較容易憂鬱的人,往往是因為帶有特殊的基因,造成他們神經傳導上的問題,所以才會容易憂鬱。
但除了這些人之外,人的神經傳導也會因為外在環境的不同,而有不同的變化。即使是同樣的外在刺激,每個人不同的詮釋、處理,也會帶來不同的後果。
從上一段我們可以發現,生理上的變化和心理上的變化,都會和憂鬱症的形成有關係。所以,當我們自己或周遭的親朋好友疑似有憂鬱的狀況,該採取哪些作法?
建議先從陪伴開始做起
1. 正視這個問題的存在:很多真正憂鬱的人,選擇不面對,他們覺得只要不去看醫生,就不會被貼上憂鬱症的標籤。或許真的如此,但還是要認清自己負向情緒的處理可能出了問題。
2. 建立面對憂鬱症的決心:很多憂鬱的人之所以會憂鬱,其實是他們選擇了逃避、不面對負向情緒。所以要怎麼扭轉他們的心態,是非常困難的一件事情。
強硬的做法是絕對不建議的,如果當事人沒有想要改變,任何的治療其實都不會有效果。建議先從陪伴開始做起,讓憂鬱的人逐漸建立信任感、信心,再去討論該怎麼做改變。
3. 找出原因:要找出憂鬱的源頭有時候不見得容易,如果是近期才發生憂鬱的狀況,那只要仔細分析近期發生的事件,就有機會找出原因。
但若憂鬱已經很長一段時間,就需要比較長的時間和精神科醫師或是心理師配合,找出造成憂鬱的成因。
4. 選擇適合的治療方式:因為每個人憂鬱的成因不同,所以要找到適合自己的方法。憂鬱症是一個需要長期抗戰的疾病,認清這一點,就不會在接受治療之初感到很挫折。
情緒驟變也可能認知退化
銀髮族因為生活較容易有大的改變發生,例如退休、失去至親好友等,所以比較容易發生憂鬱的狀況。
一旦覺得自己可能憂鬱,千萬不要封閉自己,不一定要立刻就醫,但至少要有個對象可以分享自己的心情。
若有觀察到周遭有朋友悶悶不樂,沒有活力,也請伸出手拉他們一把,這樣小小的動作,可能會有你意想不到的效果!
最後,提醒大家,情緒上的驟變,也有可能是認知功能急速退化的副作用,不要輕忽了。
(本文獲「銀髮心棧」授權轉載,原文刊載於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