心理學有個專有名詞稱作「習得性失助」,當一個人處於可以自我改善的狀況,也有改善的能力,卻因為自己「無法或捨不得丟」而經歷無數失敗,最後就會放棄改變。
只要清楚知道自己丟不下手的真正原因,就能學會丟東西。各位要理解的是,能否丟東西並非取決於個性。這個世界上不存在丟不掉或捨不得的個性,你只是不熟悉「丟棄的技術」罷了。你並非沒養成「丟棄的習慣」,而是養成了「不丟的習慣」。
丟棄是一項「技術」
人不可能不經過學習,就突然會說法文;同樣的,你也不可能今天早上一醒來,突然變成斷捨離的高手。一路走來,我丟過無數東西,從我開始丟東西到現在已經五年多。各位無須擔心,丟東西的時間是可以縮短的。
丟東西其實一點也不花時間。第一天先丟垃圾;第二天賣掉書與CD;第三天賣掉家電;第四天回收大型家具。無論家中物品有多少,只要像這樣按部就班地處理,一星期就能丟完所有多餘雜物。我們之所以花那麼多時間丟東西,並非花在在丟東西這件事上,而是下定決心丟東西。就像我們學外文,愈說就會愈流利,只要我們持續丟、每天丟,便愈來愈懂得如何丟東西。養成習慣,就能縮短丟東西的時間,一輩子都受用的公式。正確來說,丟棄是一項「技術」。
丟棄不是「失去」而是「收穫」
一提到丟棄,大家都會有一種失去的感覺,內心湧現負面情緒。各位一定要拋開這樣的想法,事實上,丟東西可以讓我們獲得更多。我們將擁有超乎想像的時間、空間、自由、便利性和重生的能量。關於這些收穫,我將在第四章進一步說明,我要再次強調,放手能讓我們擁有更多。
不要只想著因丟掉而失去的物品,而是要專注於丟棄後帶給我們的收穫。我們要丟的東西具體可見,所以讓我們猶豫不決,丟棄後的收穫看不見,所以很難察覺。不過,看不見的收穫,比我們丟掉的東西更有價值。丟棄時不要感傷自己「失去」的物品,應該專注在「收穫」上。
哲學家史賓諾沙曾經這麼說:「當人說不可能時,代表他已經決定不做了。」人雖然會希望減少身邊的物品,但內心還是覺得自己丟不下手。認真找出原因真的很重要。唯一要注意的是,絕對不能因為是自己的感覺,便不加思索地接受這個原因。因為這個原因很可能經過美化,例如充滿美好的回憶、重要的人送的禮物等等,在美化過的原因背後,通常都存在著真正的理由,像是丟掉這項東西很麻煩。
人通常喜歡維持現狀,享受安逸。丟東西是一種行動,讓東西「原封不動」不是行動,而是維持現狀,這樣確實比較輕鬆。當一個人一味追求眼前的安逸,維持「原封不動」的現狀,有一天就會被大量雜物圍繞。
同樣的東西超過兩個以上也要丟掉
若同樣東西超過兩個以上,你也可以丟掉了。你家裡是否有兩、三把剪刀?沒用到的原子筆有五、六支?極少使用的毛筆也有兩支?人之所以不知道東西放在哪裡,通常都是因為同樣東西超過兩個,而且都沒有固定位置。在這樣的狀況下,同樣物品會散落在家中各個角落。一旦同樣東西超過兩個以上,便很難掌握庫存量。
如果你家裡有三把剪刀,無須一下子丟掉兩把,可以只丟一把。選擇標準相當簡單,凡是自己不喜歡的、沒在用的、功能性較差的物品,請全部丟掉。減少剪刀數量,並不會妨礙你剪東西;減少原子筆數量,也不會讓你無法寫字。
超過兩個以上的東西請減量,以留下一個為最終目標。
日本知名極簡主義者佐佐木典士在《我決定簡單的生活》中提倡:「人的喜悅程度不會跟著商品價格放大」,假設我們收到一個五萬元的戒指,展現出來的笑容絕對不會比擁有一萬圓戒指燦爛五倍。
這波探討簡單生活的風氣,也延燒到PTT省錢版、穿搭部落客、家事管理者們的生活中。Facecook上也有以《我決定簡單的生活》命名的社團,裡頭許多人都是因為看了這本書,下定決心整理自己的生活。也許經濟不景氣,簡單生活不僅可以省錢,更可以讓人發現幸福的真正形式。
部份文字摘自《我決定簡單的生活》/佐佐木典士。三采文化出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