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0-10-29
黃健誠
雖然平均壽命持續增加,但多數人在人生最後20、30年,仍常常面臨疾病之苦,甚至在痛苦中結束一生,為了避免前述窘境,在進入「老後人生」之前,就要有所準備。長春藤預防醫學健康管理總院長張武修今(29)日在《今周刊》主辦的「幸福熟齡臺日交流論壇」中提到,若要抗老,得先從心態調整做起,學習忘記「老」這件事,「不要高齡,而要逆齡。」
閱讀更多
2020-10-19
李易紓
50歲之後進入熟齡階段,身體開始出現痠痛、疲勞或是無力感,多數人只是當成工作太累或是正常老化,用貼布、護腰或是護膝產品就想解決,醫師說,其實這已經是陷入「行動力危機」的前兆,想要擁有健康的 老後生活 品質,得靠這兩招才能扭轉劣勢!
閱讀更多
2020-10-13
彭蕙珍
因《阿鴻上菜》美食節目紅遍亞洲的陳鴻,去年受邀回母校明新科大擔任副教授,現在除了教書,他的工作之一是陪伴父母的 老後生活 。他笑說自己一直是個「職業媽寶」,已經54歲了,仍然像個孩子,「現在我卻要帶著兩個老小孩。」但他知道,陪伴是最好的對待,只要時間允許,他就會帶著父母趴趴走,讓生命不留遺憾。
閱讀更多
2020-10-07
黃亞琪
選擇讓歲月成為一個數字,還是無限延伸的可能性 ,操之在己。從外商保險公司台籍總經理到自行創業的廖學茂,他的答案是後者。他怎麼辦到的?
閱讀更多
2020-09-30
林黛羚
在受邀參與工研院《未來命題》工作坊中,我們從城市現況、都市規畫、醫療科技及生活願景等各種因素進行討論,總結了要「在地在宅老化」涵蓋了以下四種面向:成就感、安全感、社交及生存。住家、社區與周邊環境,扮演著成就這四項理想的輔助角色。成就感與社交感的需求滿足,來自於在居家規畫時,是否考量到自我志趣、愛好所需空間的預留,以及與親友、鄰居彼此交流時是否有適當的場域存在。
閱讀更多
2020-08-19
邱天助
我們從一出生就註定開始變老 但變老並不意味著衰敗及陳舊,而是擁有更多變化的嶄新機會和可能。法國心理治療師瑪麗·德埃內澤(Marie de Hennezel)出版《防止身體生鏽,保持內心的熱情》(The Warmth of the Heart Prevents Your Body from Rusting, 2012)一書,裡頭受訪者都是具有熱忱的老年人,好奇、能喜、能驚、會學習、會思考,保有感官能力。她認為就算身體嚴重退化,這一切都還是能夠保存下來。
閱讀更多
2020-05-29
小虎文
「『我現在死了也沒什麼遺憾』。當一個人能夠享受每個當下,他會把焦點從外界放回自己身上來,他就有力量,去面對未來任何的變化。」不妨來思考要如何成為「上流老人」,創造多采多姿的 老後生活 ,除了要有錢、有閒,也要每天過得充實、自在!
閱讀更多
2020-03-02
山崎亮
除了支持居民生活的商店和餐廳,還設有障礙兒安置機構、老年人日間照護中心、服務型老年人住宅、學生住宅、溫泉設施,以及農地和羊駝牧場。負責設計的西川英治先生提到:「設計的不是硬體,而是一個生活場景。」
閱讀更多
8/ 15
第 8頁,共 15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