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3-07-07
ChatGPT
對於人生 目標 的追尋,往往歸結到一個根本問題,那就是:生命中真正重要的是什麼?跨越文化與世代,這是一個在歷史進程中不斷被人們追問的問題。雖然這個問題難以回答,但卻是一個為了活出充實有意義的人生而值得去探索的問題。「生命中真正重要的是什麼」之核心所在,就是價值觀的想法。價值觀是那些對我們來說最為重要的原則或信仰。它指引我們的行為、我們的決定,並且最終指引我們對於 目標 的意識。而我們的價值觀會受到各種不同因素的影響,例如文化、宗教、個人經驗,以及人際關係。
閱讀更多
2023-07-07
ChatGPT
找到人生 目標 是一個複雜的過程,通常涉及更多的面向,而不僅僅是設定 目標 並努力實現而已。像有些時候,為了找到 目標 ,我們就必須放棄不再對我們有益的特定事物。從消極的想法、負面的信仰,到不健康的人際關係、不得志的工作,這種種一切都有可能。
閱讀更多
2023-07-05
ChatGPT
把我們的真誠投入在真誠的人身上,是尋找人生 目標 與意義的重要部分。而所謂真誠,就是一種真心與誠意的表現,它需要信任與開放才能發展得起來。當我們把真誠投注於不真誠或不值得的人身上,那我們就是在冒險等著受傷失望。另一方面,如果我們能夠以誠待人,也就能建立起有意義的關係,讓我們找到 目標 、獲得滿足。
閱讀更多
2023-07-05
丹尼爾.高曼, 理查.戴維森
多工任務(multitasking)的想法是一個迷思,因為大腦是不會多工任務的,只會很快的從一個任務(我的工作)切換到另外一個任務(那些好笑的影片、朋友的新消息、逼人的簡訊)。每一次轉換,我們的注意力強度就大大減低了,有時候要花幾分鐘,才能夠重回原本專注的深入程度。
閱讀更多
2023-06-29
朴成賢
投資要在何時開始才好呢?就像「收集灰塵後仍舊是灰塵」這句話,如果只用少少的錢去滾動獲利,似乎沒有太大的作用,那麼難道必須等到存下大筆錢後才能投資嗎?也不全然如此,因為投資並非加法遊戲,而是乘法遊戲,灰塵再加上灰塵的話就只會有兩粒灰塵,但灰塵乘上灰塵的話就會成為塵土、再成為砂土,最終就能成為高山。要如何讓小錢滾動,再讓大錢滾動?那就是一邊存錢一邊進行投資。
閱讀更多
2023-06-28
盧亞屏
過去我們被教育要有謙遜美德,即使別人稱讚自己子女,通常要立刻否認並補充連說「不成材」或是「還不成氣候」等等,才不會被視為不禮貌。除此之外,向他人讚美自己的子女,在今日仍是不合禮節嗎?還是有什麼界線或潛規則需要注意?否則一不小心出界,「真心讚美」隨即翻車成為「有意的炫耀」?
閱讀更多
2023-06-27
李承憲(Ilchi Lee)
寫這本書是我步入60歲之前,回顧前半生時出現的一個構想。我想知道接下來的餘生,我計畫要做什麼。在我年輕時,認為活到60歲就已足夠了,因為當時的平均壽命不是很長,能活到60歲已經算很不錯了。但時至今日,情況早就不同了,比起60歲,多活20~40年已經很常見。但遺憾的是,我們的文化仍然被過去這種活到60~65歲就夠了的觀念深深影響著,導致超過這個年齡層的許多人都抱持著得過且過的心態活著,失去了生活的 目標 與熱情。最重要的是,大多數的老年人不知道如何維持健康和活力,從而剝奪了他們積極生活的能力。現在我們的壽命比以往任何時候都長,每個人都想知道如何在晚年活得更好。所過得有意義。這種心靈 目標 可以讓我們在每個當下都活得鮮活有意思。缺乏靈性的生活,即使活到80歲也會感到無聊和毫無意義。寫這本書時,我主要想的是那些超過40歲的讀者,他們正開始思考如何規畫後半生的生活。但是,這本書也可以幫助到任何人,不論年齡大小,只要是想擁有一個有意義的充實生活,都可以從這本書獲益。畢竟有一件事是不可避免的:除非我們不幸早逝,否則總有一天會步入老年期。規畫美好的老年生活,應該像規畫職涯或繳納退休金一樣正常。每一個人都要面對「老之將至」這個事實,而你現在的生活方式將對你今後的幾十年生命產生巨大的影響。
閱讀更多
2023-06-27
照護線上
「醫師,我終於可以好好睡覺了!」李先生開心地說。從學生時代開始,李先生便飽受中重度異位性皮膚炎的困擾,四肢、軀幹之皮膚都有發紅、脫屑、極度搔癢的病灶,經常抓到破皮出血,也有許多滲出液。因為癢得很厲害,晚上的睡眠品質很差,白天上課精神就不好。為了不想遭受異樣眼光,遇到游泳課時,他總是得找理由請假。
閱讀更多
2023-06-26
史蒂芬.柯維 , 辛希雅.柯維.海勒
心理學家佛里曼博士與馬丁(Leslie Martin)博士,曾對長達八十年的「長壽專案」(The Longevity Project)做過引人入勝的分析。這項專案始於一九二一年,史丹佛心理學家特曼(Lewis Terman)請舊金山的小學老師推舉最聰明的十歲、十一歲學童,他打算持續追蹤這些孩子,或許從中能準確指出潛力大的早期徵兆。最後他選出一千五百二十八個孩子,開始觀察他們,先是看小時候玩耍,然後看著他們長大。他定期訪談這些學童與其家長,並持續追蹤他們的生活數十年,研究每個孩子的個性特徵、習慣、家庭關係、影響力、基因、學業性向、生活方式等。
閱讀更多
25/ 30
第 25頁,共 30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