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2-07-05
郭美懿
52歲的張姓男子染疫後在住家3樓自行隔離,太太和2名子女則住2樓,全家戴口罩、勤洗手、狂用酒精和漂白水清消,全程零接觸,但隔離3天後家人還是確診。醫師詢問一輪後,發現問題可能出在空調!由於天氣熱,張男緊閉窗戶開冷氣,反而讓病毒在空氣中停留,並從3樓擴散到2樓,成為防疫破口。
閱讀更多
2022-07-01
林恩如
「『跌得越深,就要蹲得越低』,每一次的失敗都是累積經驗值,曾數次在股海中大起大落的我,在最後一次慘賠之際,決定重新檢視每一個交易環節,記得當時每天睡不到3小時,靠著手繪K線圖,研究台股歷年走勢,終於打造屬於自己的『超簡單投資法』,重新出發之後,不再整天盯盤,就能輕鬆獲利。」
閱讀更多
2022-05-16
賈德森.布魯爾
心理學家及治療專家發展出數種戒除壞習慣的策略,從焦慮、暴食到拖延都有。然而,這些方法是否有效,通常取決於個人的基因組成。幸運的是,現代科學可以解答某些古老方法是如何整合舊大腦和新大腦,並打敗壞習慣(無論你在基因方面運氣如何)。不過,首先讓我們回到前面說過的大腦模型。記得嗎?舊大腦會幫助我們生存。除了獎勵型學習,它還有另一招:盡快將學會的東西變成「肌肉」記憶。換句話說,大腦的結構就是要形成習慣,這樣才能把空間清乾淨,用來學習新事物。
閱讀更多
2022-04-29
陳重銘
努力研究股票,就一定會成功賺大錢嗎?如果投資靠的是聰明才智(IQ),那麼教導投資學的教授們,早就統統住進帝寶豪宅了。能否藉著投資股票而致富,最主要的還是靠心理因素(EQ)。
閱讀更多
2022-04-25
吳宜勲(老吳)
上天是很公平的,每個人一天都只有24個小時,對於一般上班族而言,上班、通勤、睡眠,就耗費一天中70%以上的時間,再扣除吃飯、洗澡與家庭時間等,實際上可以專心做自己想做的事,可能剩不到10%的時間(約2個小時)。
閱讀更多
2022-04-21
彭蕙珍
33歲那年,黃育仁暫離薪資優沃的金融業,他決定放自己一個長假。當旅程抵達巴西時,到嚮往已久的知名道館練習格鬥,人生因此意外轉了個大彎。他意識到自己深深愛著這項運動,不想再從事金融業了。「在巴西,我很喜歡他們的生活方式,明瞭人生原來可以有不同的選擇。」放棄年薪600萬工作,投入「零收入」的格鬥手職業賽,他選擇活在當下。儘管不被父母認可,還被離婚,他卻沒有後悔。他引述紐約企業家Gary Vaynerchuk的話說:「做你自己喜歡的事情,該來的就會來!」
閱讀更多
2022-04-01
郭美懿
一般人對於癲癇的刻板印象,往往是忽然倒在地上,眼神上吊、口吐白沫、四肢抽搐。但除了全身性抽搐之外,也有一些「安靜」型的癲癇,例如:發呆、失神,或是短期內突然有心智功能惡化、人格改變等情形,讓人誤以為是罹患失智症。
閱讀更多
2022-03-29
Peter Su
討厭你的那些人並沒有實質的傷害你,可你因為害怕「被討厭」,所以活成了對方認同的樣子。當你選擇將自己活成了對方所期待的模樣,這才是他們對你最大的傷害。
閱讀更多
2022-03-28
彭漣漪
你會為了熱情和興趣堅持多久?願意付出多大代價?57歲的古素琴很堅持,她脫離朝九晚五的平凡工作無間道,為了追求熱愛的繪畫,落入現實生活掙扎著溫飽的煉獄。當年她32歲,先生離她而去,古素琴瞬間成了單親媽媽,帶著2個女兒在社會的底層翻滾。「人生沒有回頭路,剎那間的抉擇,後座力可能很大,後果要自己承擔。」
閱讀更多
2022-02-24
全娥論
我曾經聽過一個說法,有三種方法足以改變一個人:第一種是改變生活的場所,第二種是改變來往的人,第三種是改變飲食。聽起來似乎還滿有道理的?我不由得點了點頭。人類本來就不容易有所轉變,唯有改變重要的環境,才能夠實現真正的變化。我之所以會被在社群軟體上看到的排毒果汁所吸引,也是因為想起這段話。
閱讀更多
4/ 13
第 4頁,共 13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