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9-11-22
愛心理
親愛的,這些在關係中相處,已經有效引起你恐懼、焦慮與強烈自我懷疑的行為,就已經不是簡單「脾氣暴躁」的問題,長期下來是具有強烈傷害性的,而你是可以在好好檢視自己與關係後,為自己成長的。
閱讀更多
2019-10-31
吳錫昌正念照護講師
照顧者的角色,應先好好愛護自己。有足夠的力量,使自己成為陽光,可以源源不絕地給予。終結照顧的辛苦,先愛護好自己的優先順序,具有關鍵的意義。
閱讀更多
2019-10-22
吳姵瑩
在家庭治療理論中,我們經常會討論這其實是三角化的過程,也就是「工作」本身已成為夫妻關係的第三者。工作提供男性安全感,減少了面對家庭裡對父親與丈夫角色的失望與挫敗感,讓他們投注更多時間在事業上,形成關係的惡性循環。
閱讀更多
2019-10-16
梅樂蒂‧碧緹
正如另一位諮商員所說,每當我們為另一個人扛責任,包括這人的想法、感受、選擇、行為、成長、福祉、問題或命運,就是在拯救。
閱讀更多
2019-09-18
吳姵瑩
說來有趣,當那股原諒的感受出現後,她看伴侶的眼光也變得不同了。從原本總是批判、易怒,容易不滿足與不開心的狀態,慢慢地變得開放,讓她能看見對方更多的好、欣賞對方,也開始能感謝對方的付出。她自己也慢慢地褪下盔甲,接納心中的幸福與被愛的感受,好好享受愛與被愛的狀態。
閱讀更多
2019-09-13
周慕姿
看到她的痛苦,為了你而犧牲、放棄自己的感受與需求時,這個重複的意象,似乎能安撫你內心的空洞,過去你的痛苦與委屈,好像也暫時受到了舒緩。於是,「苦命的女人」,在台灣社會中,不停不停地被複製;而被壓迫者,有些成為壓迫者,繼續強化、支持這樣的壓迫文化。
閱讀更多
2019-09-13
周慕姿
「引起性慾是羞恥的。」「身體被侵犯是羞恥的,代表自己髒了。」……這種對「性」的標籤,對女人的「守貞教育」,使得許多女性,既瘋狂地追求社會價值所謂的「好身材」,卻又矛盾地害怕自己的身體引來別人目光,甚至行為的侵犯。
閱讀更多
2019-09-05
羅勃‧伯恩斯坦, 瑪麗‧朗古蘭
你已經知道如何處理對父母的過度依賴,有許多原則同樣適用於疏離的情況,包括同樣的過程:改變功能不良的角色,解除阻礙改變的隱性聯盟。在抗拒發生時,對抗它,便創造了可以重建關係的情境。
閱讀更多
2019-08-19
廖玉蕙
「我認為」、「不!不! 你聽我說」、「你知道我的意思了吧?」「我就說嘛!你就是不聽我的」…… 當這些語彙經常出現在言談中,我們就得開始自我警惕——我是不是個固執、自以為是的人了? 這些口頭禪密集出現,通常代表著性格裡埋藏著強烈的宰制慾,只管自己、凡事由自我出發。
閱讀更多
2019-07-10
程天縱
人生的成功與失敗,不是可以簡單地用金錢和 權力 來衡量的。每個人的內心還有許多自己所珍視的,比金錢和 權力 重要,而且絕非金錢可以換來的東西。
閱讀更多
11/ 14
第 11頁,共 14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