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尋條件: 指導

顯示第 151160 項,全部搜尋結果有 300

失眠會好嗎?藥物劑量愈吃愈重怎麼辦?醫師4招找回優質睡眠,一覺到天亮

tCol 2020-09-09

林芷揚

失眠會好嗎?藥物劑量愈吃愈重怎麼辦?醫師4招找回優質睡眠,一覺到天亮

失眠是現代人常有的困擾,不少患者因失眠到門診看診時,都已經是長期服用藥物、劑量越吃越重,甚至吃藥也無效的情況。提醒民眾,如果長期無法透過良好的睡眠修復身體機能,未來容易產生更多健康問題。醫師表示,只要用對方法、持之以恆,失眠其實是可以改善的。

閱讀更多

別讓過去,持續影響現在!面對家庭創傷:比起原諒父母,你要做的是跟自己和解

tCol 2020-09-03

凱特王

別讓過去,持續影響現在!面對家庭創傷:比起原諒父母,你要做的是跟自己和解

寫原生家庭這個主題時,我本來打算無論如何結論都要正能量。幾經思考,覺得正能量太假了,於是想著:「有沒有一種態度是既喪又暖的?」畢竟,這主題無論如何都眾口難平,也是很多人童年甚至是成人之後,好了又復疼的瘡疤。

閱讀更多

「你為什麼不自己去考醫學院?」苦心栽培,孩子卻不領情,父母能做的只有1件事

tCol 2020-09-01

林靜芸醫師

「你為什麼不自己去考醫學院?」苦心栽培,孩子卻不領情,父母能做的只有1件事

予捷高中畢業,去年學測成績不理想,母親要她重考,予捷這陣子壓力很大。有一天睡晚了,母親叫她起床,唸了她幾句,予捷居然回嗆:「你有紀律,會念書,為什麼自己不去考醫學院呢?」

閱讀更多

「退休」已經過時!50後想清楚3件事,創造快樂第二職涯,熟齡人生更美麗

tCol 2020-08-31

魏惠娟, 王梅

「退休」已經過時!50後想清楚3件事,創造快樂第二職涯,熟齡人生更美麗

歐盟針對全球性的人口老化,於二○○六年提出「活得愈久,做得愈久」的政策主張,鼓勵大家繼續工作。身處百年人生的長壽社會裡,首先要讓「退休」的概念「退休」,「退休」只是離開一份工作,而不是退出人生舞臺,從一份工作退休,是為了完成另一個自我實現。

閱讀更多

退休後,設計你的人生清單!退休達人推薦8件事,讓空閒時間充滿興奮與滿足

tCol 2020-08-31

魏惠娟, 王梅

退休後,設計你的人生清單!退休達人推薦8件事,讓空閒時間充滿興奮與滿足

美國退休人協會曾在官方網頁發表過一篇有趣的文章, 標題是:「退休第一天做什麼事?」(What to do on your first day of retirement?) 這篇文章列出了幾點建議,包括:睡到自然醒、到附近咖啡座享受一頓豐富早餐、開始去做一直想做的事、打電話邀請已退休的朋友一起餐敘等等,但文章也特別提醒一點:不要去公園的板凳上發呆。

閱讀更多

愈忙碌的成功者,愈有多種興趣!好奇心旺盛才能擁有快樂熟年,不管幾歲都想冒險

tCol 2020-08-25

成毛 真

愈忙碌的成功者,愈有多種興趣!好奇心旺盛才能擁有快樂熟年,不管幾歲都想冒險

邁入中年後,工作的責任變得愈重,每天更是不斷重複著忙碌。

閱讀更多

 換上睡衣,就能幫助睡眠 日本睡眠指導老師:3重點挑選理想睡衣,培養入睡好習慣

tCol 2020-08-17

三島和夫, 伊藤和弘, 佐田節子

換上睡衣,就能幫助睡眠 日本睡眠 指導 老師:3重點挑選理想睡衣,培養入睡好習慣

說到睡覺時的穿著,首先聯想到的應該是睡衣吧?可是,根據調查結果,穿睡衣睡覺的人似乎沒有想像中的多。更值得驚訝的是,研究發現「睡衣脫離」(按:此指不穿睡衣睡覺的狀態)會嚴重妨礙睡眠。

閱讀更多

不吝表達喜悅,不忘讚美他人!受照護者應具備的10大素養,讓照護關係和諧、良好

tCol 2020-07-21

上野千鶴子

不吝表達喜悅,不忘讚美他人!受照護者應具備的10大素養,讓照護關係和諧、良好

我之所以研究照護相關問題,是希望自己能成為「聰明的消費者」,否則就無法得到令人滿意的服務品質。以下是依據我研究成果所整理出來,如何能享受良好照護服務的方法,換句話說,就是受照護者應具備的十大素養。

閱讀更多

是你嗎?努力控制飲食、運動,高血壓還是沒改善!醫師:問題可能出在這

tCol 2020-07-06

楊雅婷

是你嗎?努力控制飲食、運動,高血壓還是沒改善!醫師:問題可能出在這

​許先生一年多前公司體檢時,意外發現有高血壓,於是開始控制飲食與運動,但未見好轉。就醫後服用藥物控制,血壓雖然有些微改善,但仍無法控制良好,最後才發現,原來是睡眠呼吸中止症引起的。

閱讀更多

家人溝通,需要的不是講道理!賴佩霞:換個方式表達關心,找回彼此最舒適的關係

tCol 2020-05-29

賴佩霞

家人溝通,需要的不是講道理!賴佩霞:換個方式表達關心,找回彼此最舒適的關係

「同理心」是非暴力溝通的核心,其中又涵蓋了兩個彼此相關的層次:一是「同理自己」,也就是先懂得體諒自己的感受及需要,二是有了同理自己的經驗之後,才有辦法「同理他人」,體會對方的感受及需要。

閱讀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