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4-07-31
林永勝
「由布院之森」,九州最受歡迎的觀光列車。清晨博多車站的月台上,大家都興高采烈地與列車合照。接近發車的前一刻,駕駛艙前依舊是長長一列等待合影的人龍,直到站務員的登車廣播聲響起,才匆忙地跳上車廂。列車一開動,乘務員仔細地介紹著車上的各項設施及沿途風景,乘客們又迫不及待地拿出各式精美的鐵路便當來拍照。每個人都難掩心中興奮的情緒,沉浸在自己的世界裡,對於乘務員的解說,並沒有太多人在意。
閱讀更多
2024-07-30
葉庭均
目前雖然很難有確切的定論來說明焦慮到底是由什麼引起的,但研究已經確認了不少因素,能增加其發生的機率。我們兒時那些造成明顯身心創傷的個人經歷,在心智未完全發育的年幼時期所遭遇的創傷,往往會對之後的人生產生巨大的影響。
閱讀更多
2024-07-15
黃靖文
靠著紙藤專業、居家收納絕活,寫了好幾本暢銷書的作家楊賢英,自從新冠疫情爆發後,對人生有了不同體悟。今年跨過70歲關卡,她不斷思考自己該如何面對老後、甚至離世的 情境 。「假如我離開了,你希望我留給你什麼?」楊賢英有次不經意的問起了女兒這個問題。她轉述,女兒稍微思索後直截了當地說:「大概是錢和房子吧。」楊賢英一時有些難過,但她很快回想起過去自己送走父母、婆婆的 情境 。開始感謝起自己能和女兒直言不諱探討生死議題。楊賢英說,我母親離世後留下一箱相冊,我放了5年不敢整理,鼓起勇氣翻開後我才發現,裡頭的人我都不認識,原來「父母珍視的回憶,不等於子女的回憶」。這幾年,她開始丟棄家中不需要物品,從照片、藏書,甚至是她出版的書籍。楊賢英說,做到斷捨離很簡單,「這就是一輛貨車就能解決的事」。
閱讀更多
2024-07-04
胡肇芳整理
歷經15年重建,阿里山森林鐵路將於7月6日全線通車,全新的觀光列車「福森號」將在7月28日首發,日前開賣7到9月的主題行程,共1350人次短短1小時就搶光,負責營運的雄獅旅遊表示,這幾天將會清出位置,若有餘位將統一在7月8日釋出,至於第4季也就是10月到12月的行程,預計最晚8月將對外開賣。
閱讀更多
2024-06-19
偉文隨筆
日本著名的企業顧問大前研一就主張,人從中壯年起就要每年培養一種新的興趣,他認為到退休之前至少要有二十種興趣,而且這些興趣最好各種類型都要有,動態的比如登山、打球、跑步,騎單車……等等,半動態的比如種田、園藝植栽、旅行,古蹟導覽……等等,靜態的比如畫畫、玩樂器、雕塑,捏陶土,寫書法……等等,全靜態的比如欣賞音樂、藝術、學語文……等等。之所以要刻意地接觸並培養不同類型的興趣,主要也是避免身體若有所變化,或者體力衰退時,仍然可以有適合的興趣可以投入。
閱讀更多
2024-05-20
學老誌/凃奕豪
妻子韓良露即將離世時曾說:「我走了之後,你要有一起吃飯的人。」這句夫妻分離前意義深長的寄語,其實沒說的是——「不要因為我不在了,而連吃飯的心情都沒有了。」
閱讀更多
2024-05-14
大衛.布魯克斯
對陪伴來說,最重要的一點是耐心。信任需要時間。善於陪伴的人展現哲學家西蒙.韋伊(Simone Weil)所謂的「消極的努力」 (negative effort),也就是克制自己,有所保留,注意他人的狀況。韋伊寫道:「最寶貴的禮物不是自己千辛萬苦找到的,而是等待來的。」善於陪伴的人會放慢社交生活的節奏。我認識一對待朋友很好的夫妻,朋友都說,跟他們在一起很舒服。他們讓你在飯後願意在他們身邊待久一點,或是與他們在泳池畔的椅子上閒聊。跟他們在一起,你覺得很自然,友誼漸漸變得深厚。如果別人認為跟你在一起很舒服、自然,這可是了不起的才能。
閱讀更多
2024-05-03
NOW健康
全球疫情解封後,民眾紛紛走出戶外,甚至走出國門,門診也因此出現許多腳踝疼痛病患,如果沒有好好治療,恐引發長久後遺症。復健科醫師說明,若平時若運動量較少,突然大量走路或運動,導致腳踝扭、拉傷發炎,建議積極治療避免慢性疼痛上身。
閱讀更多
2024-04-26
林靜芸 醫師
根據聯合報113年1月30日的報導,曾獲父親楷模表揚的男子,無法安撫多重身心障礙的兒子入睡,以手機充電線勒死兒子,被判刑四年。報導指出父親照護兒子近20年,悉心撫養,也帶兒子四處就醫,參加社福團體課程,讓兒子學技藝和人際相處,自己也不斷學習如何改善親子關係。由於承受長期照護的壓力,這位父親罹患憂鬱症。案發前適逢員工離職,父親需要獨力完成工作,加上兒子治療成效不彰等等多重壓力,才會犯案。
閱讀更多
2024-04-23
郭美懿
花蓮4/3發生規模7.2強震,強度僅次於921大地震,連日以來餘震不斷,4月23日在不到12小時內發生上百次地震,其中包含兩次芮氏規模6以上的全台有感地震。地震連夜搖不停,讓許多民眾輾轉難眠,甚至明明沒有地震,仍覺得頭暈、平衡困難。重症醫師黃軒提醒,女性、高齡者以及住在高樓層者,最容易出現「地震症候群」,這是一種在經歷頻繁地震後可能出現的心理和生理反應,若症狀嚴重要影響生活,應尋求專業協助。而花蓮慈濟醫院中醫部醫師陳中奎則分享,民眾可以透過中醫穴位按摩,幫助自己安心寧神。
閱讀更多
2/ 30
第 2頁,共 30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