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日專訪,進入黃維序的辦公區,映入眼簾的是結合禪風的古韻氣息,偌大的空間擺設著古琴與畫作,這是黃維序一手打造的後半生風景,安放著他的意境與情懷。
桌上已經擺好茶席,他笑說 :「先喝茶吧。」
結合禪風的空間,可見黃維序對於琴茶書畫之喜愛。
茶香繚繞中,他一面介紹著茶具與空間,他說茶席美學不只是興趣而已,以前也教授過茶道,所以對於茶席他是相當講究的。
看似年輕的外表,很難相信他已經是進入退休的人生下半場的年紀。
『打從出生至今的一切,可以說是由「祖父」給予的。』
對談的過程中,黃維序言語間,經常字字句句不離祖父,能感受他對祖父的思念之情。黃維序與其他人的童年不同,從出生就是戲劇性地展開,未滿二十八週就早產出世。
「我當時只有巴掌大小,還全身發紫,四十多年前,以當時醫學角度來分析,是無法存活的重度早產兒,隨時會結束生命。」
黃維序說,當時若非身為中醫師的祖父費盡心思,動用整個醫學界背景人脈,以致有醫院願意出手相救,才不至於夭折。
雖說命是保下來了,但是身體基因跟健康上,都有後遺症的缺陷,日後的生活才是最大的挑戰。當時他的祖父已有所覺悟,要親自照料黃維序一輩子,傾盡畢生醫術悉心照顧他成長。
他說,黃維序這個名字也都是祖父取的。
黃維序從小就跟隨祖父身邊,童年的記憶都是看著祖父在醫館行醫,或是陪伴祖父品茶聽琴撫琴賞書畫。
「我有時候和他相處,都覺得他好像古人那般。」身旁的秘書形容起黃維序平日裡私下的一面。
「祖父對我的影響相當地深,祖父為人處世極有古人風範,這些琴茶書畫的雅趣,也是和祖父長年相處,不知不覺沾染了相同的習氣。」黃維序回應。
問起祖父對他影響最深是什麼?「祖父總是耳提面命地教導,做人的根本是最基礎,無論何事,會做人都是最重要的前提。」黃維序說。
可能是遺傳,或是成長環境,他的祖父是生於日據時代,受日本教育的文化和影響。更往上追溯,祖父的父輩是中國清末年間時期,家族代代皆傳承著中醫的衣缽。
祖父給的教育是日本式的,規矩就是清楚地在那裡。權威就像一座龐大無形的山,立在他們家族人的心中。
出生於中醫世家的大家族,卻走出自己的路。
雖然出生於中醫世家,黃維序卻沒有走上懸壺濟世的道路。
黃維序回憶,早產的問題帶給身體極大的影響,尤其早產帶來的心臟功能缺陷,讓身體很是吃不消,家族的長輩們都會避免讓他過度勞累。
叔伯們對於黃維序的關懷備至,更延續著祖父臨終前一字一句叮囑的愛。
在祖父仙逝以後,黃維序接受叔伯們給予的安排,待過東京、舊金山、溫哥華、新加坡、上海…
今天在一個國家,明天又是一座城市,拜訪海外各地經商的叔伯,成為一種必要的風景。
叔伯們經商有著海外各地的朋友,黃維序也就順應著叔伯們的安排,與他們商界的客戶及友人進行琴茶的教授與交流,這樣的工作模式,也尚有生活的餘裕。
然而就在東京的某一年,黃維序正與當時叔伯引薦的商界朋友交流茶道美學,突然間,他應聲倒下。
一次進了加護病房的經歷,
翻轉了原本家族給予的腳本。
黃維序回憶,當他有意識地睜開雙眼,發現自己躺在加護病房裡,已過了三個多禮拜。當時昏迷指數只有3,身體主要病因,是跟心臟有關的毛病,也有基因上缺陷的免疫問題,總之,都是歸咎於早產兒的因素,也是他的祖父當初一直不放心的原因。
卻因為這次的意外插曲,黃維序參透了細胞健康的秘密,開啟了他替代醫療的篇章,不僅能夠自己救自己,也能幫助他人。畢竟本就生在中醫世家,耳濡目染的醫學知識,早有一定的基礎,許多養生觀念不學以能,自己更是親身經歷生死關頭。
黃維序輕啜口茶,緩緩道來:
「後來,因為我的身體狀態持續保持良好,精神更勝從前。起初,叔伯們也都感到難以置信,因此他們決定要開始親自體驗這樣的細胞調理,最後還把這個新發現口耳相傳到他們商界的朋友圈。因為商界人士們相當注重身體健康平衡,所以往往都會透過自己的人脈,找尋身體保健調理所需的各種管道,於是叔伯們成為了這樣的橋樑。」
黃維序跟叔伯們一起生活了二十多年,尤其是後期這十幾年,在海外一起打拼的生活對他來說彷彿還歷歷在目。
他與叔伯們彼此相輔相成,好比魚幫水、水幫魚,誰也離不開誰。這般的革命情感,要不是叔伯們年紀已經大了,其實叔伯們更是不想退休。
琴人兼茶人,回台生活,打造文人情懷的環境
海外的生活模式已經收攏圓滿,黃維序也隨著叔伯們的腳步一起退休,他說叔伯們如今身體都很硬朗,打小白球18洞72桿都不在話下,到處遊山玩水享福, 事業版圖都交給第二代接手了。
問起黃維序回台灣的的契機點是什麼?
2019年的年初,當時黃維序待在日本東京自己的住所,坐在榻榻米的茶席室前,聽琴品茶時睡著了。「那時夢見了祖父,夢境中祖父跟著我一同品茶,我邊看著祖父,邊撫著琴,內心悸動不已,甚是想念祖父。」
「夢境中,祖父對我說了幾句話:『回來台灣居住吧!不要浪費自己的天賦,我再也不會不放心你了,你可以去做你想做的事。』」黃維序回憶道。
因夢境中祖父的期許與思念,選擇回到自己的出生地,落葉歸根。縱使叔伯們依舊放心不下他,但黃維序希望在人生的下半場,自己能夠走出自己的路。
現如今,回到了台灣,黃維序親手打造了自己的空間。台灣新的生活模式,也乘載了許多他和祖父的回憶。
在海外積累了許多經驗與眼界,最後將其融冶於一爐,帶回自己的出生地。如今返樸歸真的生活,是他親身經歷生死的關頭,與突破許多困難的關卡才有的成果。
古琴包涵的文化、深度、哲學,跟其他樂器都不一樣。古琴包含著傳統文化中最巔峰的中庸之道。
他說平日裡喜歡獨自一人待著,與琴茶相伴,相較於喝茶的禮節或是撫琴追求音律的美好,對於黃維序來說,喝茶時的身心舒暢,與古琴「清微淡遠、中正平和」的感覺,琴境與茶香,與身心共鳴的天地精神、人文情懷,是他一直以來嚮往的境界。
通過境界的提升,能讓人變得低調,也能讓琴藝無限接近「好」,但永遠都不能企及最好,始終都有最高的山峰在等著你。
山不言自高,水不言自深,歸真於自然。這樣的感受濃縮了他對人生的體悟。
即使歷事深,也要點染淺,如同抱璞,擁抱質樸,黃維序的處世觀,守著真純樸實,回歸於自然。
端粒傳導師 黃維序
歸真自然調理整合中心創辦人
端粒傳導啟發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