要享受瘋狗浪的大漲,要有2個準備!耐不住苦悶、試圖走捷徑,下場是錯過大好行情

要享受瘋狗浪的大漲,要有2個準備!耐不住苦悶、試圖走捷徑,下場是錯過大好行情

示意圖,非當事人。圖/達志

雖然股市時而高潮迭起、時而恐慌下挫,大多數時期卻是枯燥乏味,尤其是當我們的持股是冷門股時。碎形(fractal,亦稱分形)幾何的發明人本華‧曼德博(Benoît B. Mandelbrot)曾經研究過,在美國股市的50年當中,如果把變動最大的10天拿掉,整個結果就會有很大的不同,變得非常沉悶。而沉悶,正是投資的一大障礙。

 

於是有人會想,如果我們掌握住那少數重要的幾天,整個投資效率就會有大幅的改善。這些人企圖去預測,並抓住這關鍵的少數,也用盡了各種方法。如果我們真的能做到這點,那將是投資上的一大突破。很可惜,這不是一般人能做到的事,至少我還沒有見過每次都能準確預測的人。

 

要享受關鍵幾天的上漲,最可行的方式就是從頭抱到尾。當然,這樣做,我們也會碰到關鍵的大跌行情。幸好我們並不怕股市下跌,因為我們已經建立了一個正和投資,靠企業的獲利來支撐我們持股的價值。

 

總之,要享受瘋狗浪的大漲,就要有兩個準備:第一是建立不怕股市下跌的投資機制;第二就是要耐得住長期的苦悶行情。若耐不住苦悶,而試圖走捷徑,下場就是錯過大好行情。

 

小辭典

本華‧曼德博(Benoît B. Mandelbrot)

 

本華‧曼德博(1924年11月20日~2010年10月14日)是數學家、經濟學家,也是碎形理論的創始人。1924年,曼德博生於波蘭華沙;1936年跟隨全家移居法國巴黎,在那裡經歷了動盪的二戰時期;1947年畢業於巴黎綜合理工學院;1948年在加州理工學院獲得航空碩士學位;1952年在巴黎大學獲得數學博士學位。曼德博曾經是普林斯頓、日內瓦、巴黎的訪問教授,也是哈佛大學「數學實踐講座」的教授,還曾擔任IBM公司的研究成員和會員。

 

1975年,曼德博提出「碎形」一詞,並於1982年出版影響深遠的著作《自然的碎形幾何學》(The Fractal Geometry of Nature)。

 

塔雷伯在《黑天鵝效應》中,以韃靼草原的故事來說明這點:戰士每天守著毫無動靜的草原,後來實在太累了,所以偷懶一下,卻在此時錯過了重要的戰局。

 

因此,耐心度過看似永無止境的苦悶,是投資的一大關鍵,沒有更聰明的辦法。

 

 

小辭典

碎形幾何(f r a c t a l,亦稱分形)

 

碎形幾何是數學家本華‧曼德博在1970年代左右,為探討英國的海岸線有多長而發展出來的新數學,專門用來處理歐幾里德(Euclid)幾何學所無法處理的自然現象。

 

碎形具有「自我相似性」,自我相似性是指某圖形的任意部分,經放大或縮小後,仍然可以展現出原來的型態,也就是指整體圖形和部分圖形都具有相似型態。因此,將碎形圖形無限放大,將會出現與原來圖形極為相似的形象。

 

自然界有很多事物都具有這種特性,而能夠用碎形幾何去處理,諸如樹木的分枝、海岸線、動物的犄角、河流分叉、山勢、螺貝圖、雲、樹葉、閃電等形狀。近年來,碎形幾何結合強大的電腦運算能力,已經在美工設計、電腦繪圖,以及電影等方面有極多的應用。

 

除此之外,碎形幾何也可以應用在人類社會裡的複雜系統,例如所得分配、字彙使用率統計,以及股價變動等。

 

 

風險是破壞複利的最惡殺手

 

幾乎所有講投資的書,都會提到複利。複利的威力有如原子彈,非常驚人。一開始只要少許的金錢,在複利之下經過若干年,總能成長為一個驚人的數字。理財專家更是喜歡用複利的數字來吸引投資人,例如,每個月存5,000元,在15%的複利下,40年後就能成為億萬富翁。

 

其實這些說法都沒有錯,但真正享受過複利果實的人恐怕不多。為什麼呢?如果你了解其中緣由,就會知道「不賠錢」有多重要了。

 

大多數人所能賺到的複利,仍局限在銀行利息。但我們知道,銀行利息很低,接近於零,放個3、5年的利息錢仍然很有限。於是,我們希望能放在報酬率比較高的商品上,譬如說,年報酬率為10%,然後放個8年或10年,即能享受複利的豐碩果實。

 

問題來了,當市場的定存率只有1%時,報酬率10%的商品通常帶有風險,而且很可能是賠錢的風險。我舉一個頗具代表性的假想例子。假設有一個投資,每年的預期報酬率為10%,但也有賠錢的風險,只是我們不知道賠錢的機率有多大、會賠多少錢。

 

現在,我們在這個投資上放100元,將每年的獲利再投資,以求得複利效果。第1年和第2年,我們都很幸運的賺到10%,並且拿獲利再投資,可是到了第3年,這個投資不幸折價20%,那麼我們在第3年有多少錢呢?試算如下:

 

第1年年底,我們的淨值是110元(100+10=110)。

 

第2年年底,我們的淨值是121元(110+11=121)。

 

但到了第3年,我們的淨值卻是97元(121-121 × 20%=121-24=97)。

 

我們在第3年年底的淨值,竟然還不到期初的100元!如果我們當初採用單利的投資,也就是賺到的報酬不再投入,那麼我們在第3年底的淨值將是100元(100-100 × 20%+10+10=100)。

 

在這個例子中,複利投資法反而不如單利投資法來得好。我們可以這樣說,投資有報酬也有風險,而風險就是破壞複利的重要殺手,這點值得我們進一步探討。

 

複利的力量來自於「錢滾錢」,讓錢幫我們賺錢。可是如果變成了「錢吃錢」,那就不妙了。等於是之前賺得越多,就有越多的錢在害我們賠錢。換句話說,只有當我們的投資不會賠錢時,我們的淨值才會步步高升、不斷累積,並創造複利效果。

 

或許敏感的讀者會發現,在這個例子中,如果我們在連續兩年獲得10%的報酬後便出場,轉而尋覓其他獲利機會,那麼就能避開風險,繼續複利的效果。

 

換句話說,只要我們在賠錢之前,趕快出場轉換標的,如此不斷的進行操作,不也可以達到複利的目的?

 

弔詭的地方來了。首先,當你在一筆投資上出場時,原有的複利機制便停止了。而下一筆具有複利效果的投資,未必能及時接續,通常要等好一陣子。此外,先不論兩次進出之間相隔多久的問題,要在進進出出當中保持複利成長,我們至少要確保每一次的進出都賺錢。

 

問題是,你如何確保每一次的操作都能避開虧損、順利下車?你或許會回答,每一次的投資都要有「不賠錢」的機制,否則誰有這個通天本領,每次都能成功出場。但是,請想一下,如果我們的投資具有「不賠錢」的機制,又何須為了短線波動而提前下車?簡單來說,進進出出的結果,往往是失誤連連而造成虧損,得不償失。

 

總之,頻頻換股操作是很難有複利效果的。然而大多數人卻掉進這個陷阱而不自覺,平白失去了複利機會,還以為聰明脫困、沾沾自喜。

 

最好的方法,還是建立「不賠錢」的機制,然後長期持有。

 

點我加入幸福熟齡FB粉專,健康快樂每一天

 

(本文摘自《用心於不交易:我的長線投資獲利秘訣:下好離手,不要動作。》,大是文化出版,林茂昌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