她43歲失業,被媽諷吃飽沒事幹!父母關心方法錯了是災難:顧好自己日子過開心才對

她43歲失業,被媽諷吃飽沒事幹!父母關心方法錯了是災難:顧好自己日子過開心才對

家有成年子女,卻總是困於衝突不斷,苦於覺得子女不在乎自己,總是為子女擔心這個,操心那個,檢查一下,是不是自己缺乏安全感作祟。

在電話中無意間得知在外地工作的女兒,受到疫情影響已經失業一段時間,卻仍住在台北租來的小套房,麗貞(化名)怒不可抑,大罵女兒「不長腦袋,沒收入還花錢付房租,死在外面都沒有人知道」,她命令女兒立刻退租回家。

女兒有自己的計畫,不聽媽媽的指示,麗貞照三餐去電,責備她讓父母擔心,怪她不孝,嘲諷她吃飽沒事,不關心家人安危。母女倆為此關係惡劣,彼此都很不開心。

 

缺乏安全感,加重情緒問題

 

人在壓力過大或過久時,情緒會緊張、焦慮、憂鬱,甚至進一步有失眠、食慾不振、過敏等身心症狀。疫情爆發以來,身心出現狀況的人愈來愈多,除了外在環境因素之外,個人內在缺乏安全感,也是誘發或加重這些情緒問題的原因。

 

內在安全感會影響我們如何因應環境變化,一個缺乏安全感的人,世界是危險的,充滿了各種危機。因而,將多數的心力都用在偵測危險,時時在提防危機來襲。而這樣的情境,也容易形成認知上的偏差。這些常見的認知偏差有:

 

1.過度類推

2.混淆推測與事實

3.非黑即白,思考沒有彈性

4.將自己的問題與他人問題混為一談

 

以麗貞為例,她認為女兒沒有退租房子就是腦袋不靈光、不知變通,事實上,女兒早細算過押金沒收等條件,也和房東談好調降租金,麗貞憑單一訊息,就武斷認為女兒不精明,犯了過度類推的毛病。

 

同時,她推測女兒沒有上班就是閒閒沒事,但女兒藉這段時間進修線上課程,為轉職做準備,麗貞聽不進去這些,認為沒上班等同不務正業,是女兒不想返家的藉口,她把個人推測和事實混為一談。

 

而女兒不回家,就是讓她擔心,就是不孝,非黑即白的思考模式,讓自己和女兒都受苦。

 

我都是為你好,是經典界線混淆句

 

「將自己的問題和他人的問題混為一談」,無法分辨出人我之間的界線,這種認知偏差對親子關係所造成的扭曲影響更是嚴重。

 

「我都是為你好」,這句話是這種人我界線混淆的經典句子。

 

當父母親在說這一句話時,他們是真的相信自己是在為子女打算。儘管出發點是善意的,但是他們沒有意識到「我都是為你『好』」,這個所謂「好」,是自己的一廂情願,根本沒有顧及到當事人的意願及心情。

 

父母把自己的期待當成孩子的期待,結果就是阻礙子女的自由發展。我見到許多已過中年的人,談到當年不敢不想忤逆父母的意,但過了大半生之後,覺得自己像沒有活過。遺憾!如此之深。

 

愛沒有錯,但方法錯了是災難

 

有一些人會不解說:「我愛自己的孩子錯了嗎?」

 

愛,當然沒有錯。但方法錯了是災難。當父母自己的安全感不夠時,會用各種變形的方式向外求來彌補自己匱乏,例如用過度關心、支配、控制、溺愛,甚至暴力等行為,來塑造自己的安全感。

 

所以,凡事過猶不及,過度的付出看似犧牲無盡,但另外一面,也可能是父母滿足自己需要的自私。

 

以麗貞為例,她對女兒的憤怒,不可否認有的有著對女兒的關心,但是她的過度擔心,反應的是自己對環境的焦慮,她平時習慣用命令的方式對待家人,要把所有的事情攬牢牢。在疫情這種不是個人所能掌控的氛圍下,焦慮讓麗貞的支配行為更強,衝突也就更多。

 

成年女兒的心聲:快不能呼吸

 

聽了許多麗貞的故事,不知道在讀者的想像裡,她的女兒幾歲?

 

我認識麗貞的女兒,今年43歲,早就是獨立自主的成熟女性。有一個這麼容易擔心又強勢的媽媽,她說,「我知道我媽媽很關心我,但是太多了,讓人呼吸不過來。」於是,女兒自救的方法就是保持距離。

 

母女這種相處方式,對彼此都是折磨。如果麗貞真的想要為女兒好,或者想讓自己的生活的輕鬆一些,勢必要改變自己的態度。

 

想對女兒好,麗貞可以問女兒「如何處理這樣的情況?」、「有沒有需要家人協助?」、「媽媽可以做些什麼?」這樣的單純的表達關心,已經足夠。

 

如果想讓自己輕鬆一些,麗貞需要練習讓自己靜下心,靜下觀察自己是怎麼了?是害怕疫情帶來的威脅嗎?想要女兒的陪伴卻說不出口嗎?一直用嘲諷、怒罵的,用這種拐彎抹角的方式想要讓對方懂自己的心意,太困難了。學習直接說出需要,只要願意試,說出口一定會感受到不一樣。

 

總是忍不住為孩子操心的天下父母,成年子女不再是孩子了,請將目光從他們的身上移開,不要一直看子女怎麼了,要相信沒有你,他們也可以活得好好的,那正是你想培養他們的能力。

 

當他們已經俱足時,你唯一要做的事情是,把自己顧好,把日子過的開心,良好的成年親子關係,就是這麼簡單的道理。

 

點我加入幸福熟齡FB粉專,健康快樂每一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