合不來的關係,我決定不再勉強彼此!「斷捨離」不適合的那些人,只留想深交的朋友

合不來的關係,我決定不再勉強彼此!「斷捨離」不適合的那些人,只留想深交的朋友

人際互動可分為正面與負面兩種。然而,只有在正面的互動關係下,才可能產生想幫助對方的心情,而這是出於「自己想這麼做」的動機。雙方若對於「幫助」或是「被幫助」都能感到愉快,就能產生安心感、滿足感與信賴感。若是少了這種樂於助人的心情,只會建立無法心意相通的負面關係。

在這種關係裡,就算自己根本不想幫忙,也可能會在衡量利益得失下勉為其難去做:「如果我幫他,對我日後會比較有利,那還是幫忙好了。」

 

不過,如果是因為「不做會有損失,所以不得不做」、「雖然不想做,但也沒辦法」,出於這種被迫的感覺,當然就會心不甘情不願。

 

也就是說,我們只能與人建立負面關係,便容易自我封閉,感覺不快樂,那麼孤立感和孤獨感自然會變得愈強烈。

 

因為寂寞所以逞強,但逞強又覺得寂寞

 

比起正向溝通,許多人更熟悉負面的溝通方式。

 

這些人無法與他人建立良性互動,但又難以忍受寂寞與孤立,於是用「爭執」的負面方式溝通,因為這是他們熟悉且擅長的方式。但是,爭執會衍生不快的情緒,反倒與對方關係更加惡化,結果就是又把自己推向更寂寞的深淵之中。

 

在這種情況下,他們的話語或行動雖然是不友善的,但對方會因為被激怒而有所反應或反擊,這麼一來,自己就更不想改變原來惡劣的言行方式。就算知道這樣的相處模式,只會讓人變得孤單,或許還會把對方推得更遠。即使因此而讓自己更寂寞也仍一意孤行。

 

典型的例子就是親子間和夫妻間的爭執。很多深陷其中的人希望停止爭吵,但卻只知道用負面的方法來解決。

 

若一直持續這種對立的關係,即便藉由吵架的互動能消弭部分的寂寞,但在不斷爭執的過程中,又會讓人更覺得寂寞,形成惡性循環。

 

心懷恨意的人最孤獨

 

有些人不願建立正向的人際關係,把負面的人際關係當作是自己生存的意義。

 

不幸的是,有些人在極度嚴苛的環境中長大,只經歷過負面體驗,身心受創,於是認為「憎恨才是人的生存意義」。

 

如果這些人從童年時就伴隨他們一路成長的憤怒、恨意突然在這一瞬間完全消失,你覺得他們會有什麼感受?你可能認為,他們憎恨他人,自己也會感到痛苦,所以假使能從痛苦中解脫,便能鬆一口氣。

 

遺憾的是,並非如此。試想對這些人來說,這就如同他們過去幾十年來賴以生存的意義突然一瞬間消失了,而且他們完全不知道什麼是正向的互動方式,也從未體驗過正向的感受。

 

以前他們能以憎恨引起騷動,看著周遭的人恐懼、慌亂,而感到異常快樂。如今雖然這種負面的人際互動消失,然而他們又不相信自己能得到別人的愛,在這種狀態下,就算別人看他們的目光是溫暖的,他們能有正向的感覺嗎?

 

就算別人充滿善意,問說:「你在想什麼?希望你能說說自己的心情。」他們可能也不知要如何表達。

 

如果他們發現當自己不再怨恨、憤怒,居然也不會覺得快樂、如釋重負,應該會覺得錯愕吧。甚至可能對於過去以憎恨為生存意義的自己感到絕望,進而喪失活下去的力氣。

 

點我加入幸福熟齡FB粉專,健康快樂每一天

 

(本文摘自《其實,我們都寂寞:培養獨處的能力,做自己最好的陪伴》,時報出版,石原加受子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