簡單安葬,才能安心說再見!3種愛地球的「綠色殯葬」歸於土地,永續循環更安心

簡單安葬,才能安心說再見!3種愛地球的「綠色殯葬」歸於土地,永續循環更安心

中華文化一直以來都有入土為安的觀念,但是現在隨著人口暴增,墓地空間大都已不敷使用。政府近年來多鼓勵民眾採取火葬,根據內政部統計,我國遺體火化率由1993年不到五成,到 2009年起突破九成,至2018年更提升至 98.24%,再創我國推動火化政策以來之新高。

隨著民眾對於遺體火化的接受度提升,火化塔葬成為目前的主流,但無論公立或私立納骨塔皆佔用土地資源,最終用地仍有耗盡之時。

 

為使環境永續發展,部分縣市已開始推動各項創新的「綠色殯葬服務」,如辦理聯合奠祭、電子輓聯平台、線上追思、推動殯葬設施綠建築認證;此外,近年來環保風氣抬頭,許多國人也逐漸接受樹(花)葬、海葬、灑葬等「環保自然葬」。

 

愛地球的環保自然葬

 

所謂環保自然葬,指的是當人死亡後,將遺骸火化燒成骨灰,再經研磨處理後,於政府劃定之區域內進行樹葬或骨灰拋灑,不做永久的設施、不立碑、不記亡者姓名,讓骨灰歸於土地、永續循環。

 

根據內政部統計,環保自然葬件數在2017年已有7,743人,也就是大約每20人就有一人選擇樹葬、海葬等環保自然葬,顯示國人葬俗觀念持續轉變,有愈來愈多民眾認同並接受新興的殯葬文化。直至2019年10月,目前全國可實施環保自然葬的地點已達36處。

 

根據《殯葬管理條例》第19條規定,採「自然葬」方式處理遺體須注意以下幾項:

 

1.遺體應火化,且火化後之骨灰應經磨細後才能進行骨灰拋灑或植存。

 

2.骨灰可以「拋灑」或「植存」方式,辦理「海葬」或「樹葬」、「花葬」、「草葬」等各種葬式。

 

3.骨灰可以直接拋灑或植存,也可以裝入容器後拋灑或植存。但容器材質應易腐化且不含毒性成分(一般常見容器有紙袋、紙盒、紙罐或玉米澱粉製的可分解罐等)。

 

4.不得在拋灑或植存骨灰地點,有立碑、立石、封土等行為,也不得破壞原有景觀環境。

 

5.直轄市、縣(市)主管機關得會同相關機關劃定一定海域,實施骨灰拋灑;或於公園、綠地、森林或其他適當場所,劃定一定區域範圍,實施骨灰拋灑或植存。

 

海葬

 

海葬是指將研磨處理過之骨灰拋灑於政府劃定之一定海域。目前可辦理海葬之縣市有:台北市、新北市、基隆市、桃園市、台中市、台南市、高雄市、宜蘭縣、花蓮縣及台東縣,民眾可向各縣市殯葬管理所登記申請,也可以報名每年北部或中部區域的聯合海葬,不收取任何費用。

 

海葬的骨灰須經再研磨,或是放入可分解之無毒性環保盒(袋),於拋灑骨灰之同時,可以伴隨花朵、花瓣或花束,但不可拋擲冥紙。海葬時要留意天候狀況,家屬也可記錄骨灰拋灑地點之經緯度,以便日後追思。

 

樹(花)葬

 

廣義的「樹葬」是指將骨灰拋灑或植存於土地上,也稱為「樹灑葬」。根據《殯葬管理條例》第2條第10款,「樹葬」的定義是指在公墓內將骨灰藏納土中,再植花樹於上,或於樹木根部周圍埋藏骨灰之安葬方式。

 

狹義的「樹葬」則是相對於「花葬」、「草葬」等詞彙,若骨灰安葬周圍種植有樹木,就稱為樹葬;栽植花卉者,稱之為花葬;若周圍是一片青草地,則稱之為草葬。

 

各縣市政府對海葬或樹灑葬各有不同的規範,最好先詢問過各縣市政府民政單位,或委託殯葬業者協助辦理。民眾只要備齊相關證件(死亡證明、火化證明等),就可以到有辦理環保葬的直轄市、縣(市)主管機關辦理申請,往生者不必要是該縣市市民,也不限定往生後多久時間之內必須申請。

 

線上追思及電子輓聯

 

因應近年來推動綠色殯葬,以及國人逐漸接受環保自然葬,內政部也積極推廣建置線上追思及電子輓聯。

 

每年四月清明掃墓是台灣人的傳統習俗,但海外家屬無法每年親自前往祭掃;環保自然葬不設碑、不立墓、不記名,親屬如何睹物祭拜?

 

因應這個需求,內政部全國殯葬資訊入口網建置「線上追思」功能,民眾只要自行設定帳號密碼,輸入追思人的姓名,網站畫面就會模擬祭壇和追思人的神主牌,還可點選「獻花、獻果、香燭」表達追思。

 

另外,各界對喪家的致哀輓額在儀式後都會燒毀,對環境造成污染,十分不環保,為落實節葬、身後環保之新興殯葬文化,內政部也有電子輓聯平台,連結至全國公立殯儀館使用。致贈輓聯者只要透過線上平台申請、操作,即可傳送數位內容到設有電子輓聯播放設備的公立殯儀館。

 

創造不以死害生的文化

 

長年以來,台灣的殯葬儀俗與時代脫節:建造華麗的大墳,浪費土地資源;在合法墓地外濫葬,破壞市容;喪禮上的法式與陣頭行列,造成環境噪音污染。

 

如何重新塑造不以死害生的殯葬文化,是整個政府、社會,乃至於每一個人都應該為後代思考的課題。

 

 

或許當我們在世的時候就能未雨綢繆,提早規劃身後事。除了遺產遺囑、器官捐贈、告別式,安葬當然也是重要的一環。我們可以規劃希望的身後殯葬與祭拜方式,減少繁文縟節,用簡單自然的安葬,讓親屬不必拘泥在儀式本身,一切從簡才能夠專心地、安心地說再見。

 

對於家屬而言,基於殯葬自主觀念,任何成年人都可以於在世時,依據自己的意願、宗教信仰、性別或文化等不同的角度,選擇想要的身後事處理方式。建議家屬們應尊重亡者生前預立之遺囑和決定,並依其遺囑或心願辦理,也算是對亡者的尊重。

 

點我加入幸福熟齡FB粉專,健康快樂每一天

 

(本文摘自《好活與安老:從病人自主權到安寧緩和,「全人善終」完全指南》,發光體出版,蔡宏斌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