母親第二次中風後,重新找回自己的人生不容易!中年後想過得快樂,一定要牢記2件事

母親第二次中風後,重新找回自己的人生不容易!中年後想過得快樂,一定要牢記2件事

媽媽第二次中風住院的那七天,給我帶來深刻的省思,重新找回自己的人生很不容易,但必須開始。從前的我,是為她而活;此後的我,是為自己而活。

「無常」,是一位不請自來的老師。每天陪在我們身邊隨時出題,讓我們面對各種狀況,精進學習。

 

可惜,我們就像冥頑不靈的學生,經常苟且怠惰,沒有認真做功課,甚至忘記該有的本分。所以,有時候這位老師就會急著來敲門。

 

媽媽中風的這二十年以來,全家人共同經歷過很多艱辛,克服過無數挑戰,儘管波折不斷,但讓我們學習臣服與接納,愈來愈知道如何與苦難相處,雖然走在崎嶇顛簸的路上,還是可以享受彼此雙手緊握的幸福。

 

我們不再憂愁、不再苦惱、不再強求,即使紅塵渺渺、波瀾壯闊,也能把吃苦當作吃補,只願歲月無驚,且行且珍惜。

 

常在街頭好遇見認識或不認識的人,他們都會駐足問候招呼,親切地鼓勵說:「吳媽媽,您保養得真好!」「吳媽媽,您復健做得很!」「吳媽媽,您健康狀況控制得很好!」為了讓媽媽感覺自信,我們對於這些肯定與讚美,來者不拒,照單全收。

 

對於一位已經八十歲,曾經腦幹出血的老太太來說,能夠從癱躺在病床上開始練習,到可以靠人攙扶再佐以助行器行走一小段路,大部分的日子能吃能睡,偶有病痛時能醫能治,的確是要感謝老天的賞賜,以及她個人的努力,才能創造出這樣的奇蹟。

 

我們不敢自負、自滿,但確實很享受於勇氣與毅力所帶來的進步與幸福。

       

無常再度來敲門,提醒我們別掉以輕心

 

除了例常的門診與復健行程,只要一有空檔,我就會陪媽媽出去走走。每個星期中的某一天,是我和媽媽的「家庭日(Family Day)」,我們常去陽明山或淡水,找個適當的地點慢慢練習步行,喝杯咖啡,吃點美食。人生雖不完美,對此我沒有奢求,如果可以一直這樣繼續下去,就已經非常足夠。

 

儘管,我可以看出媽媽的體力,漸漸因為年邁而逐步衰退,隨之而來的記性和理解能力,也無法同日而語;但是,我只要不去比較,不去和之前的她相提並論,只顧眼前,只看當下,一切都很美好啊!

 

就在我漸漸失去警覺的時候,「無常」這位老師悄悄地來敲了第二次門。

 

這急促的敲門聲,讓我恍然覺悟:無常,真是一位勤勉的老師,與日常隨行,你一脫隊發懶,沉浸於安逸,他馬上敲門提醒。

 

通常,不論我行程多麼忙碌、多麼緊湊,只要人在台北,沒有去外縣市工作,中午前後一定會盡量回家一趟,陪媽媽吃飯或照顧她的午餐,哪怕只停留二、三十分鐘,我也感覺心安。

 

發現病兆務必小題大做,才能把握黃金的治療期

 

那天,我一進家門,媽媽和看護狄安娜,就以逃過一場災難似的倖存語氣,慶幸而喜悅地跟我描述剛剛發生的事情。

 

原來媽媽在我進家門前的一個鐘頭,曾有過十秒鐘的時間,嘴巴歪一邊,講話口齒不清,狄安娜發現後,很緊張地喊叫:「阿嬤,您怎麼了?!」媽媽再度發揮驚人的毅力,努力張大嘴巴撐過來,以大口吐氣的方式回應:「啊──啊──啊──」三聲以後,一切恢復正常。

 

眼前的媽媽坐在沙發上看著電視,嘻嘻笑笑地對我說:「現在沒事了!」

 

我敏感地察覺她其實驚魂甫定,為了不讓我太擔心而故做鎮靜。但因為我在廣播節目中,經常訪問醫師;加上為了照顧媽媽的健康,平常閱讀很多保健醫療的雜誌與書籍,吸收不少相關資訊,所以心知肚明,這應該是中風的警訊。

 

若無其事地陪她吃著比平常更簡單的午餐,我偷偷溜進房間打電話,安排她到醫院急診。等她吃過午餐,我跟她說要去急診,她還逞強地要我不必如此大驚小怪。

 

重新向無常老師學習

 

基於多年照護老人的經驗,我深深知道:發現任何病況的徵兆,都要小題大做,才能把握黃金的治療期。

 

媽媽被我強拉進醫院的急診室,躺在走道的病床上,等候進一步的檢查。從午後到凌晨,做完初步的檢查,經過電腦斷層掃描,確定她二度中風,七天之內都是危險期,我們住進醫院,和無常這位老師,重新開始學習。

 

煎熬到午夜才排到住院病床,進入陳設熟悉的病房,已經凌晨一點。距離媽媽第一次中風,相隔十八年。

 

歷歷往事,再度在眼前一幕幕翻飛。儘管這十八年來,我們經常出入醫院,也有過幾次住院的經驗,包括:媽媽曾因為先後兩次腎結石入院手術及治療;爸爸積勞成疾引起器官衰竭,四個月後病逝於醫院,感覺對這家醫院裡的一切並不陌生,但每一次長輩住院都叫我膽顫心驚。

 

住院醫師把我們叫到護理中心,從電腦檔案裡調出媽媽腦部斷層掃描的影像,把這次受傷的部位和歷年來的檢查做了詳細比對。

 

他專業而耐心的標記:幾條細如髮絲的血管、幾處岌岌可危的瓶頸、第一次腦幹出血的傷口、這一次阻塞的位置……以非常理性但試圖努力安慰的語氣說:「雖然這次是小型中風,但情況算是很危險,發生阻塞的位置,距離運動中樞神經很近,至少要住院七天,觀察它的變化,若有擴大或位移,可能會影響媽媽今後的行動能力。」

 

接著醫師到病房,要媽媽做幾個動作,測試她目前的反應與狀態。

 

平日個性愈來愈固執倔強的媽媽,此刻變成一個做錯事的小女孩,順服地聽從醫師的指示做動作,很明顯地發現自己在言語表達、肢體動作上,比之前更力不從心。

 

老人有時像小孩,不能一味地講道理

 

醫師囑咐她要多小心,只要能度過危險期,之後持續加強復健,暫時就不會再惡化,甚至會比現在還好一點。

 

媽媽對醫師點點頭,回頭無助地看著我,她沒有多講什麼,但我知道她心中充滿的恐懼中,有深深的懊悔與抱歉。

 

最近的一年來,媽媽的血糖沒有控制好。主要的原因是她的健康狀況比過去穩定,就疏忽了糖分的控制。

 

連續兩次健檢,飯前血糖值都偏高,我常幫她嚴格控制飲食,尤其對太甜的水果,例如:鳳梨、芒果、香蕉等,建議她將份量減半。

 

她曾為此跟我賭氣,並抱怨說:「這個不能吃,那個不能吃,我活著幹嘛?」從前我聽到這樣的氣話,會忍不住跟她翻臉大吵。

 

近幾年來我以為自己已經進步很多,用理智回應她:「雞鴨魚肉,能吃的美食很多,不要執著於甜品。」但這種互動方式,雖然減少了吵架的機會,其實她心裡更不開心,有氣更沒地方發洩,想罵我也只能吞了回去。

 

老人,有時像小孩。通常不是指可愛的那一面,而是不講理的行為。我知道要避免跟她吵架,卻沒有好好處理她的不悅。我明明知道,但就是沒有辦法每次都做到。

 

千金難買早知道,其實一切早就都知道,只是沒有認真做到

 

以吃水果為例,當她說:「這個不能吃,那個不能吃,我活著幹嘛?」我回答的正解應該是:「對啊,真的,您一定覺得好困擾。我也很捨不得您這麼痛苦,這次我們先吃一半,試試看。好嗎?」

 

再以她不願意居家每天測量血糖這件事來說,她說是因為怕痛,其實還有另一個原因是不願意我花錢買血糖機與耗材,於是能拖則拖,得過且過。

 

我應該更積極地買最新型的血糖機,哄騙她是尾牙抽到的獎品,並且鼓勵她每天測試血糖,而不是任憑她的血糖一路飆高,還去診間跟醫師說:「暫時不要調整用藥,我們再想辦法從飲食控制看看。」終於任由飯前血糖值,半年來從一百四節節上升到一百九,導致二度中風。

 

千金難買早知道,其實一切早就都知道,只是沒有認真做到。

 

我返家整理媽媽住院需要的日用品,沿路想著這戒慎恐懼的十八年,以及所有百密一疏的過錯,自以為已經盡力卻從來沒有克盡全力的遺憾……

 

一時之間,情緒漲滿眼眶;還好,經過多年生活磨難的歷練,瞬間內在的理性又跳出來提醒我:「別再怨悔了,挫敗發生的此刻,就是最好的停損點,讓一切歸零吧!人生,要做出改變,重新開始。」

 

挫敗發生的此刻,讓一切歸零,進而做出改變,重新開始

 

媽媽二度中風,我們沒有驚動親友。幾位每天早上在公園運動聊天的老朋友,發現媽媽連續幾天沒有晨起運動,就敏感地猜想:「吳太太是不是感冒生病了。」紛紛致電問候。

 

七天之後,媽媽安全度過危險期,平安出院,接下來要面對的是更漫長的復健之路。

 

而一直都很認真勤勞的媽媽,彷彿得到一次新的經驗教訓,開始調整自己固執強悍的本性,慢慢接納我的一些建議。

 

我一直很心疼媽媽的固執強悍,雖然這項特質,讓她可以勇敢面對橫逆挑戰,卻也讓她的主觀意識過於牢固,不肯接受建議,絲毫不肯妥協。

 

第一次中風後的復健期,她養成晨起運動的習慣,即使我訪問過醫師,建議寒冷的冬天,有心血管疾病的老人家,不宜太早起床運動,最好等到太陽升起才外出,會比較安全。但是,媽媽始終不接納我的建議,就算天氣再冷,鬧鐘依然設定清晨五點鐘響起。

 

我常跟她開玩笑說:「您是要趕著去公園打卡,上班領錢嗎?」

 

過去,她常為此賭氣,不理會我。我愈是提醒她,她愈是故意。甚至,還曾經為了怕早上起不來而失眠。有時候,醒來稍遲,來不及吃早餐,空著肚子她就急著出去。

 

我知道,她去公園並非只是運動健身,而是有很多老朋友可以相聚聊天。老人家真的很寂寞,需要朋友的支持與陪伴。所以,我也沒太堅持己見,就任由她去。

 

第二次中風出院,她對此比較有警覺,願意聽從我的建議,鬧鐘從五點妥協到六點,有時候自動說要睡到六點半,甚至偶爾會賴床到七點。

 

每天清晨醒來,她接受血糖機的測試。伸出手指,提醒我昨天刺的是哪一隻,今天要換另一隻。

 

面對餐飯中的澱粉與飯後的水果,不用我提醒,她自己說:「太多,太多,拿掉一半。」

 

午餐過後,她願意小睡半晌,不再守著電視看那些讓她緊張得要命的新聞台。傍晚,若有陽光,狄安娜攙扶她再去附近的公園慢慢走幾圈。體重減輕,飯前血糖值也從一百九,降低到一百左右,有時甚至只有九十。

 

她愈是配合,我愈是心疼。這十八年來我們走不到的這一里路,媽媽第二次中風住院七天後就到達了。

 

1)照顧長輩的同時,要學著為自己而活

 

媽媽的大幅改變,給我帶來深刻的省思。這十八年來,母子相依。尤其爸爸過世之後,家裡就剩下我和她,以及幫忙照料的外籍看護。表面上,我讓她太依賴我;事實上,是我太依賴她。

 

就在媽媽二度中風住院的那七天,我才真正感覺到這麼多年來,忙得像陀螺團團轉的人生,軸心都是媽媽。如果有一天,我不再繞著這個軸心,就會失去運轉的能力。想到這裡,我被自己撼動驚醒:不只是媽媽需要改變,我也需要更大的改變。

 

重新找回自己的人生,這很不容易,但必須開始。

 

積極面對人生的死亡,是最重要的。或許,它並不是最緊急的事,但肯定不能逃避。

 

我一生最大的職志,是陪伴母親終老。若有一天,這個心願無法完成,必須先行離開,我得讓她無後顧之憂才行。

 

找了幾位可以託付的好友,告訴他們將來如何處理我的身後事。同時,也把幾項重大的決定,再一次以正式的方式,跟家人宣告,包括:遺產的分配,後事的處理。

 

接著我再大幅刪減工作的項目,聚焦於自己更想做的幾件事情。

 

1.強迫自己空出時間來重拾往日因為忙碌而放下的興趣,包括:繪畫、書法;

 

2.開始做重力訓練,除了鍛鍊體魄,也順便培養年老時需要的肌耐力;

 

3.投入對於咖啡的研究,計劃拿到咖啡師的執照;

 

4.密集舉辦心靈成長課程,以及籌辦實體聊天室,為人解惑;

 

5.報考對岸的心理諮詢師的專業執照,幫助更多人。

 

若加上繼續照顧母親的重責大任,無疑地我會比過去更忙碌,但心境上已經很不一樣。從前的我,是為她而活;此後的我,是為自己而活。

 

從前,我誤以為:若要勝任照顧者的角色,就必須把被照顧者當作生活運轉唯一的主軸,不自覺地在經年累月忙碌的過程中失去自我,變得過度依賴這份情感的牽繫,彼此的關係難免顯得緊張。

 

而今,我才知道:在付出心力的同時,不妨隨時提醒自己要適度保有獨立的自我,對被照顧者任何形式的付出,都必須在不委屈自己的前提下進行,讓所有的思考回到自己身上,各自擁有獨立的心態,即使行動上需要扶持,空間的餘裕也不多,但感覺卻更自由寬闊。

 

看起來,我們的生活過得跟以前沒有太多不同,但我的內在比從前更踏實,媽媽的心理也會比從前更輕鬆。

 

因為,我要用實際的行動讓她知道:她從來就不是我的負累,反而因為可以陪伴她,才讓我的人生更精采。

 

2)面對無常,照顧者如何積極面對死亡課題

 

1.學會為自己而活,放下曾有的執著與芥蒂,不再受到過去的羈絆,活得更自由。

 

2.預立遺囑,法律上規定十六歲即可合法預立遺囑,依民法規定,遺囑有五種形式:自書、公證、密封、代筆、口授。任何一種遺囑,都須依照法定方式,才有效力。除了文字遺囑外,現在也流行用影像或聲音記錄自己的遺願。

 

3.在意識清楚、身體健康時,交代清楚私事和後事,包括遺贈、財產分配、醫療及安葬方式、保險、物品明細與存放地點等,提早為生命最後一刻做準備。

 

4.指派遺囑執行人,確保自己的遺願得以實現,又可避免衝突。

 

5.對截至目前為止的人生,進行「斷捨離」,設定目標,全力聚焦於最想做的事,讓自己活得更有目的及意義。

 

6.多多思考自己的人生,把重心放回自己身上,而非忙著應付與處理別人的問題。「蘋果」創辦人賈伯斯(Steve Jobs)說過:「生命短暫,不要浪費時間過自己不想要的生活;不要受教條所限,照著他人的想法過日子。」

 

點我加入幸福熟齡FB粉專,健康快樂每一天

 

(本文摘自《換我照顧您:陪伴爸媽老後的12堂課》,遠流出版,吳若權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