孩子大了,我也老了......空巢期不失落,用「這些」方法,再創精彩人生!

孩子大了,我也老了......空巢期不失落,用「這些」方法,再創精彩人生!

看著孩子們的未來充滿無限可能(你也曾經是如此),在感到驕傲的同時,你或許也會有些失落。當然,你想把最好的都給他們,但這也提醒了你,從很多方面來看,未來都不屬於你。

除了專業認同(professional identity)的轉變以外,處於這個階段、擁有孩子的夫妻,還必須面對作為父母親的身分轉變。

 

當孩子離開家去讀大學,踏出邁向成年的第一步時,他們不再積極參與孩子的日常生活。

 

這樣的改變讓許多父母親(尤其是擔任主要照顧者的那個人)覺得自己是多餘的:「如果我現在不是凡事親力親為的父母,那我是誰?如果他們不再那麼需要我,那我該做些什麼?」

 

二十三年來,薩拉(Zara)都扮演主要照顧者與次要工作者的角色。薩拉的丈夫穆罕默德(Mohammed)在一家國際礦業公司工作,由她負責照顧三個孩子;在這段期間,她一直都有自己的工作。

 

然而,在他們最小的孩子上大學的那一年,薩拉遇到了瓶頸—「我頓時失去了生活重心,那是我身分認同的一部分。整個家都圍繞著我打轉,然後突然就只剩下我和穆罕默德兩個人。我不知道自己是否還有存在的價值。

 

就像我訪問過的某些主要照顧者一樣,當薩拉的孩子離開家時,她的自尊與自我價值受到了動搖。

 

她坦言,她最害怕「變成一個悲苦的老女人,看著自己的孩子逐漸茁壯,並抱怨他們把自己丟下」。

 

看著孩子們的未來充滿無限可能(你也曾經是如此),在感到驕傲的同時,你或許也會有些失落。當然,你想把最好的都給他們,但這也提醒了你,從很多方面來看,未來都不屬於你。

 

比方說,諾姆描述他的兒子丹尼爾暑假在歐洲自助旅行時,用「這喚醒了我的青春回憶,令人心痛」來形容。孩子四處冒險,不停地提醒著我們,青春一去不復返。

 

作為父母親的身分轉變,通常會使夫妻關係也跟著改變。養兒育女這件事將夫妻緊密地連結在一起。為了孩子,我們掩飾彼此的差異,一直裝作一切都沒有問題。當孩子離開家之後,他們也沒有必要再繼續這樣下去了。

 

這些角色轉換帶來失落感,他們喪失自我認同,進而產生空虛感;他們因此必須面對某些迫切的問題。但這些轉換也顯露出些許的可能性。

 

出現新的機會

 

孩子離開家之後的這段時間,過去常代表一個人進入職業生涯的後期,緊接著是退休、成為祖父母,以及健康狀況持續下滑。

 

但如今已不再是如此。首先,我們的平均壽命逐漸增加,我們保有健康的時間也變得更長。若你出生在一九六○年代的西方國家,你有超過百分之五十的機率可以活到九十二歲以上;若你出生在一九七○年代,你有百分之五十的機率可以活到九十五歲以上;若你出生在一九八○年代,而且幸運地落在前百分之五十,你則可以活到九十八歲以上。

 

當我們的平均壽命提高時,從孩子離開家到他們為人父母的時間也變得更長。總而言之,當我們從密集教養(intensive parenting)和祖父母的責任中解放出來時,可能還有二十年以上的時間保有健康,能夠工作,並面對生命的課題。

 

在這段時期(前幾代很少有人享有這段時間),各種新的機會出現,而雙薪夫妻通常更容易抓住這些機會。因為他們在大部分的職業生涯裡都擁有兩份薪水,與只有其中一人賺錢養家的夫妻相比,他們通常擁有較多的預備金。

 

同樣的道理,他們沒有什麼大筆的開銷—房貸可能已經繳清,在繳完大學的學費之後,孩子的花費就會大幅減少。這都意味著,他們在財務上變得較為自由,讓他們得以做出一些改變。

 

除了財務上的改變以外,很多夫妻也比以前享有更多彈性。因為孩子已經離開家,他們不再被綁在固定的地方;他們可以在寒暑假以外的時間去旅行,甚至搬到其他地方居住。儘管很少有人能提早退休,在這個階段,他們擁有更多選擇。

 

對想要轉換跑道的夫妻而言,自由工作者、兼職身分與創業家的多樣化組合(我將在第9章詳細說明這個部分),都是可能的選項。現在有越來越多人在他們剩下的二十年職業生涯裡,學習新技能,並且做出巨大的職涯轉變。

 

這些新機會的出現,正好是我們改變目標的時候。人們也許不再追求單一目標──爬到公司高層,或者成為某一個領域的專家。我發現,他們通常會在數個不同的領域設立目標,努力在這之間取得平衡。在工作上有所成就還是很重要,但重拾過往的興趣、追尋新的愛好,花時間與家人和朋友相處也非常重要。

 

此外,在這次轉變期間,思考自己能留下些什麼,以及人生的意義,也是一種普遍的現象。

因為我們很焦慮、不想浪費時間;我們在這些新機會與失落感之間拉扯,因此感到急迫。我們急著善用時間,急著把生活過得豐富精彩;我們也急著想知道自己現在是什麼樣的人,以及想成為怎樣的人。

 

(本文摘自《雙薪家庭進化論:打造神隊友,成就彼此的愛情與事業》,遠流出版,珍妮佛.彼崔格里利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