親子關係》為什麼子女30歲後,我說的話只讓他覺得煩...難道爸媽只是負擔、累贅?

親子關係》為什麼子女30歲後,我說的話只讓他覺得煩...難道爸媽只是負擔、累贅?

琵恩面對媽媽的要求,時常覺得疲倦。

不能讓小孩當小孩的父母們

 

琵恩的父親,在琵恩三歲時,就與琵恩的母親離婚、從此消失在他們的生活中。琵恩對於父親,是沒有什麼印象的;但是,時常聽到母親對父親的抱怨,以及她養育琵恩與弟弟,是一件多麼辛苦的事。

 

「妳那個爸爸很不負責任,就這樣丟下你們、跟別的女人一走了之。要不是我,你們哪可能長那麼大,妳還可以念這麼高的學歷、找這麼好的工作? 要不是為了你們, 我早就出國, 跟朋友去國外工作了……」

 

琵恩一直都知道,媽媽把所有的關心與愛,都灌注在她與弟弟身上。尤其是琵恩,由於從小課業表現好,因此媽媽對她更是有許多的期望與要求。

 

因此,琵恩很習慣去安撫媽媽的情緒,與回應她的需求。一旦媽媽有任何的要求,即使琵恩覺得自己手上有事情在忙,自己幾乎是毫無選擇地、反射動作地,會立刻回應、給予媽媽想要的東西。

 

不管是一通電話、一封訊息,或是一件要立刻放下手邊工作去處理的事情。

 

前幾天下午,琵恩正在上班時,媽媽打電話給琵恩:「我今天晚餐想要燉雞湯,外面下大雨,我沒辦法出去買菜。妳早點下班,買雞回來。」

 

琵恩很想要下意識地答應,但是,今天晚一點,她必須跟一個很重要的國外客戶開視訊會議,這場會議還有她的老闆,她不可能為了提早下班而將這個會議改期。

 

思考了一下,琵恩很猶豫地跟媽媽說了自己的難處:「媽,我今天要開一個很重要的會議,我沒辦法提早下班……還是說妳今天晚餐先隨便吃吃,我下班再買回去,明天妳再煮呢? 」

 

琵恩的媽媽聽了,立刻覺得不高興:

 

「你們這些孩子,現在大了,翅膀硬了,就都不管我了……都說工作有多重要,是有多重要? 會比媽媽重要嗎? 好啦,沒關係,我自己去買啦,雨下那麼大,也不知道我會不會在外面跌倒還怎麼的,我這把年紀禁不起摔,不過,誰叫我沒有別人那麼好命,有可以孝順自己的兒女喔! 我一把老骨頭,也只能自己去買,不然怎麼辦? 好啦,妳就自己加班啦,不用理妳媽沒關係……」

 

琵恩聽到媽媽說的話,覺得又難過、又有一點生氣。難過的是,媽媽說的話,好像讓琵恩感覺,自己很不孝、很不替媽媽著想;但琵恩也覺得,到底為什麼不能明天再煮雞湯呢? 為什麼非得照媽媽的方式去做,才是孝順呢?

 

雖然有著各種複雜的情緒:難過、生氣、罪惡感……,但一想到媽媽的情緒,琵恩就覺得焦慮不安。於是,琵恩決定在會議前快速地先請一兩個小時的假,趕快把雞買好送回去,再趕緊回來參與這個會議。

 

只是,在買回家的過程中,琵恩覺得又沮喪、又挫折,懷疑自己是否必須這樣一直滿足媽媽的需求,卻又為了自己竟然產生這樣的想法,而充滿罪惡感……

 

像琵恩這樣,面對總是有強大不安全感、覺得被虧待的父母,他們時常需要感覺自己是被看重、甚至是最重要的。

 

因此,他們會用各種方式,「測試」 他們的兒女, 希望從他們的子女身上, 重新獲得可以任性、被愛的權利;反而,他們的兒女,從小可能就必須面對父母的「任性」,一旦自己沒有滿足他們,就是自己「不夠愛他們」,所以,這些孩子們,不敢當小孩、不敢「任性」,把這個任性的權利,全部都讓渡給自己的父母。

 

我看過很多父母,因為感覺不到父母是愛自己的,或是在婚姻裡,感覺不到另一半是愛自己的;這種「被虧待」的感覺,充滿了他們的生活,讓他們的心裡,有著強大的不安全感。

 

而這種不安,侵蝕著他們對自己的看法,也讓他們變得下意識會不停向孩子索取愛,但這些不安,讓他們的心,就像有個黑洞般,永遠都填不滿,永遠都不滿意。

 

有時,有些父母的不安全感,不是用純粹「索取愛」的方式表現,而是用「不讓孩子長大」或「不相信孩子已經長大」的方式表現,讓我們看看下面這個例子。

 

不能讓孩子長大成人的父母們

 

阿崴很討厭回家,最討厭的就是過年。過年代表的是:必須待在家裡跟爸媽大眼瞪小眼,而自己長期住外面,作息、生活習慣都與爸媽大不相同,長時間的年假,使得這些「不同」浮上檯面,增加自己與父母的摩擦。

 

再加上,回到「父母的家」,讓阿崴感覺,已經三十歲的自己,好像又變回小孩,回到那個得唯父母命是從的年紀:事事要按父母的規定走;父母要靠許多詢問確認「你現在過得好/不好」,而過得好與否的標準,是父母訂定的。如果發現你不符合那些標準,「碎碎念」的招式就出現了。

 

阿崴討厭極了碎碎念,於是,他回家,就讓自己待在房間裡,能不跟父母互動就不跟父母互動,以免讓他們有機會念自己。

 

但是當阿崴出來上廁所,看著爸媽坐在客廳看電視的背影時,又忍不住覺得感傷,他不是沒有罪惡感的,他何嘗不想跟爸媽聊天、講一些五四三,或是講一些自己的煩惱……畢竟家是自己的避風港,不是嗎?

 

但他一想到,如果他跟爸媽說自己的煩惱,可能會被說教,或是,反而讓他們更擔心,就覺得:還是不要了吧。

 

阿崴的爸媽,對於兒子的態度,不是沒感覺的。

 

過年,是阿崴爸媽最期待的時刻,那代表長期在外工作、很少回家的兒子會返家,全家人終於可以團圓,共享天倫之樂。

 

面對很久沒見的兒子,總覺得有些陌生,想要增進點感情,總忍不住多問了些問題;但是看到他冷漠的回應,明明覺得很傷心,卻變成用指責的口氣,指責他的生活「沒有規矩」:晚睡、吃東西不正常、懶散……。

 

而且,兒子已經三十了,人家常說「三十而立」,應該早點成家結婚,自己在這個年紀,都已經有孩子、生下阿崴了。但每次跟兒子提到結婚,或是想介紹對象給他相親,他都氣得跳腳,或是說爸媽很煩。

 

爸媽的忍不住挑剔,忍不住碎念,「這些叮嚀也是為你好啊! 」但兒子顯然不領情,親子間的距離好像也越來越遠。

 

阿崴的爸媽,心裡有些手足無措:「小時候我要求他做什麼,他只要按照我的方式做就好;所以我只要一個命令,他就一個動作。可是現在我說的話,他只覺得煩,或是生氣,難道爸媽對他只是負擔?是拖累? 他根本不在乎我們? 」

 

於是又一次的衝突中,阿崴爸媽指著阿崴的鼻子罵:「你怎麼這麼不孝? 這樣忤逆爸媽? 」

 

阿崴覺得自己受不了了,爸媽根本只會指責自己,不想了解他心裡的感受,於是衝出家門……

 

當父母對於自己不夠有自信,便認為自己必須要證明自己對孩子是「有用」 的, 以此感覺到自己的價值。

 

而,當孩子長大, 再也不像以前這麼遵從、相信父母時,父母可能感覺自己「失去對孩子的掌控」,而有些父母,可能就如阿崴的父母一般,覺得很不安,甚至可能會覺得,自己將被孩子拋下……。

 

他們可能因此而更「講究」對孩子的要求、規定、訓話……,在這些不停的「教導」下,原本有強烈不安全感的父母,可能因為獲得掌控感而覺得安全,但這種方法,卻傷害了自己與孩子之間的關係,也讓孩子「無法好好地長大」。

 

這些狀況,正是缺乏安全感的父母們,最容易與孩子互動的形式。

 

點我加入幸福熟齡FB粉專,健康快樂每一天

 

(本文摘自《關係黑洞:面對侵蝕關係的不安全感,我們該如何救贖自己?》,商周出版,周慕姿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