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怎麼可能不生氣!50歲後不要讓情緒傷感情,她生氣前「這樣做」,找回快樂正能量

人怎麼可能不生氣!50歲後不要讓情緒傷感情,她生氣前「這樣做」,找回快樂正能量

調整情緒,宜慢不宜快,要多爭取自己思考的空間,而不是搶著秒速回應。很多事,想清楚了再說,半小時內都來得及,對方也可以得到比較有邏輯與清晰的答案,事情能執行得更好,也避免後續不必要的紛爭。

很多事,想清楚了再說。負面情緒,引發負面互動;平靜或正面的情緒,常能得到自在或友善回應每隔一段時間,報刊就會出現各種簡單的情緒調控文章,概念多是老生常談,但最重要的,是養成習慣。

 

我有一個朋友,一遇到事就馬上彈起來。走路也快,講話也快,常講到上氣不接下氣,急急忙忙就要回應,旁邊的人容易掃到颱風尾,他好像非得精力耗盡,才能平息怒氣。

 

在最好的狀況下,他通常最後能比較不氣,但是在旁邊又不自覺地埋了不少未爆彈,因為盛怒下的決策品質、講出來的話,常沒平靜時來得理性與順耳。

 

調整情緒,宜慢不宜快,要多爭取自己思考的空間,而不是搶著秒速回應。很多事,想清楚了再說,半小時內都來得及,對方也可以得到比較有邏輯與清晰的答案,事情能執行得更好,也避免後續不必要的紛爭。

 

負面情緒,常引發負面互動;平靜或正面的情緒,常能得到自在或友善回應。情緒、人際常綁在一起談,道理在此。

 

所以,不管是電子郵件,或是看到網路上充滿情緒的留言,我常在回應前先離座走一走,做一點別的事。遇到讓人氣憤的對話與互動,通常我會閉上嘴巴,先求自己把話聽清楚再說。如果當事人的話或動作讓我有些情緒,我反而有可能引導他多表達,讓我有機會多動腦、多感受。

 

有時,情緒常來自誤會。誤會,則常來自我們沒時間把自己的意思表達清楚,或者對方沒時間消化我們的表達。

 

生氣這個情緒,要先求覺察與控制,最後是適當地表達自己的情緒,才算走完情緒處理的流程。當然「覺察、控制、表達」,三者之間的先後比重,在各種情境下也各不相同,那是個人經驗的拿捏。

 

都不生氣,不可能,也不健康。事緩則圓的思維,則是值得我們參考的祖宗智慧。

 

掌握樂活資訊,點我加入幸福熟齡LINE好友

 

本文摘自《跟自己和好:為情緒解套,了解生存原來可以有很多種方式》,洪仲清著,遠流出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