每一個人的生命中,都需要有這些贏得你信任的「對的人」——那些有能力同理、聆聽、不評價的人。這些人可能是你的伴侶、家人、朋友、同事、心理治療師、老師、教會人員……等等,這些「對的人」才有資格傾聽你的故事,看見你的脆弱。
日常生活中,我們都有過與人分享心情的經驗,但有時候分享後卻發現心情更糟。如果你現在試著回想過去自己和他人分享的經驗,對方的哪些回應讓你覺得被支持、被理解?哪些回應反而讓你更難受?
當我想起過去那些讓我反而更難受的回應,當對方試圖要我的感受縮小或扭曲,像是告訴我:「哎呀,沒那麼嚴重啦,這沒什麼好難過的吧?」「沒關係啦,一切都會好起來的!」「我上次也是發生類似的事情(然後開始講事情經過),我比你慘多了。」「你想太多了啦!」「不要再想這些負面的事情了,至少你還有……」
這些話語讓我感受到對方並沒有真正接納我的感覺,反倒像在糾正我:「你這樣感覺不對。」然後要求我照他覺得對的方式去感受。
我們在與人分享時,或多或少都聽過上述這些回應,甚至,有時候我們就是說出這些話的人。
就算身為一位諮商師,在和親友相處時,我也要常常覺察自我,不要脫口而出這些看似安慰人,卻讓人更難受的話語。
我想起前陣子一個寒冷的冬天早上,我在系館的辦公室準備半小時後要授課的內容。系上的辦公室有好幾位博士生共用,過不久,另一位博士生艾瑪進到辦公室,我們聊了聊近況,她分享了上禮拜去參加的一個聚會,聚會上許多人詢問她:「你念博士班,這樣你的孩子怎麼辦?」
艾瑪媽是一位新手媽,也是一位博士生,而這兩個角色常帶給她許多評價與指責。
許多人告誡提醒她:「你知道孩子的成長只有一次嗎?」「你知道現在是陪小孩最重要的階段嗎?」許多人在得知孩子年紀這麼小就每天被送到托兒所後,還會眼睛瞪大,臉上流露出不可思議的表情,彷彿在對她說:「天哪,你這個媽媽是怎麼當的?」(有趣的是,她先生也在聚會中,卻沒有人對他說這些話。)
念博士班的繁忙,讓艾瑪已經充滿內疚和自責,認為自己不是個好媽媽,沒有時間好好陪伴孩子,而周遭人對她的評價或是建議,更讓她加深這些自責感。
當我聽著艾瑪分享時,我感受到她的痛苦,這些情緒讓人不舒服,我意識到本能上很想逃離這些不舒服,所以腦中冒出的第一個回應是:「沒關係啦,事情會越來越好的,你之後就會漸漸適應博士班的生活。」
還好,當腦中出現這個回應後,我就覺察到這個回應只是在幫助我推開這些不舒服,並不是真正的傾聽。
想要逃離痛苦是人類的本能,這就是為什麼很多人在面對別人顯露情緒時,會立刻拋出那些「安慰人的話語」,為的是想趕快結束自己的不舒服。
有很多人會問:「到底說什麼才是安慰人最好的方法?」事實上,面對一個處在痛苦中的人,往往不是你的「回應」讓他感覺好起來,能夠讓人覺得好受一點的,是人與人間的連結。
現在回想起來,我很高興當時的我選擇了同理與連結。我把電腦螢幕關掉,靜靜傾聽艾瑪,試著和那些痛苦情緒待在一起,不需要多說什麼。
同理是一個選擇,而且是一個讓自己脆弱的選擇,因為當你同理另一個人,你也得跟著去感受那些情緒和痛楚,但就算如此,你還是願意選擇和別人的情緒待在一起。
這些人與人間的同理與連結,會累積成信任。信任並不是來自另一個人做出什麼偉大的事,而是來自日常生活中的微小互動。
每一次的互動中,你選擇同理與連結,就能慢慢累積兩個人之間的信任。
每一個人的生命中,都需要有這些贏得你信任的「對的人」——那些有能力同理、聆聽、不評價的人。這些人可能是你的伴侶、家人、朋友、同事、心理治療師、老師、教會人員……等等,這些「對的人」才有資格傾聽你的故事,看見你的脆弱。
除了需要找到「對的人」之外,我們也要讓自己成為別人生命中那個「對的人」。
(本文摘自《療癒,從感受情緒開始》 留佩萱著,遠流出版)
「現在,到了我這個年紀,已經很清楚情緒勒索是怎麼回事了。」她用過來人的口氣說。直播教母唐綺陽今天不談星座,說的是情緒勒索,還有自己的故事。
她從小就是個敏感的小孩,因此總是能感受到母親言語背後的意義。「我以為妳會考更好?」她知道母親要的是什麼,卻常因此被激怒,「輕易地掉入(情緒)圈套。」唐綺陽笑著搖搖頭,「她可以正大光明說:『考試考好一點』。」
「一次我跟母親頂嘴,她竟說:『妳是我所有小孩裡面最不孝的。我不指望妳孝順了啦!妳就是一個不孝女。』」唐綺陽模仿母親當時激動的語調。
這是母親最嚴重的一次情緒勒索,當下,她感到悲憤、不服輸,「好,我要更孝順給妳看!」
但在心情平靜後,她發覺不對,抗爭並不代表不孝順。「想要我孝順妳,為什麼要用這麼激進的言辭對待我呢?我覺得自己好像上當了!」她陷入糾結,順從與不順從都不對。「我一直到大學都還非常痛苦,走不出來!」唐綺陽說。
唐綺陽感慨,由於過去自己容易陷入情緒勒索,即使是出了社會,也曾在職場碰過相同的困擾。
當時她剛出了第一本星座書就熱賣,開心拿到版稅,工作同仁卻獅子大開口,要她請客、招待出國。
「我相信你這麼大方,應該不會不答應吧?」對方用一句話把她逼到牆角,還煽動所有人的情緒。「如果不答應,我就是小氣囉?」唐綺陽心裡隱約覺得不舒服,卻說不出拒絕的話。直到聽到有人竟感謝帶頭勒索她的人,唐綺陽才發現問題癥結,「你應該感謝我請客,怎會是他?擺明把我當冤大頭!」她最後仍決定請客,但是用自己能接受的方式。
「情緒勒索就是想撩起你的情緒。激動也好、擔心也好,就是想讓你心中掀起千層浪。」她瞭解,自己不能再「縱容」那些情緒勒索者「一定要冷靜理智地去衡量,自己想要什麼。」
二○○五年,好惡分明、心直口快的唐綺陽,得罪不少圈內人,事業也陷低潮。為了堅持占星專業理念,她索性淡出已奠定事業基礎的電視圈,沉潛逾十年。她專注投資自己,出書、做新的嘗試,在YouTube上傳每周運勢,累積人氣後,前年又於facebook開啟直播風潮。
她大膽素顏、針貶時事,有時還站上風口浪尖,頂著輿論逆風發言,被網友稱為「國師」,更創下四十萬人同時收看的紀錄。「經紀人曾提醒我,別暴露太多隱私,但我想讓大家認識真正的我!素顏又何妨呢?」說完,她哈哈大笑。
唐綺陽平時與粉絲互動密集,直播時更如同知心好友般,互相鼓勵。不過,她也曾遇過粉絲在臉書上留言,說她過得很不好,又失戀,甚至動了輕生的念頭,要唐綺陽馬上回應。
「這種情況,我絕不會回答。」她堅定地說,「我不希望朋友們過得不好,深陷情緒勒索地獄,我為什麼又要讓他們覺得『地獄式』的吸引法是有用的呢?」
「你有沒有勇氣去做一個反對黨?做一個為了平衡情勢,挑戰權威的人?我必須說,這真的不是每個人都做得到。」很多人陷於情緒勒索的無盡輪迴中受苦,唐綺陽提醒,就算無法完全擺脫,也要找到自己的情緒出口,找朋友聊聊或是分析當下的處境。「明白後的接受,比被勒索好。」她強調,愛不需要證明,孝順父母,不是因為受到勒索,一切都是出於自願。
勇敢做自己的唐綺陽,經過和母親多年的衝突與磨合,母親開始理解並尊重她,兩人終於找到相處的平衡點。職場上,她事業有成,並忠於自己的選擇。擺脫情緒勒索,唐綺陽笑了,笑容是那樣的豁達自信。
唐綺陽
原名:唐立淇
出生:1965年
學歷:國立藝術學院戲劇系(現改制台北藝術大學)
著作:《唐立淇星座運勢大解析》系列
適時疏離,建立自信
疏離。
適時跳出困境,不要順著對方的情緒,變成所謂的「負心人」。
建立自信。
詢問朋友意見,另找其他支援,就不會再有罪惡感。
建立事業。
證明自己有能力,判斷正確,他人便無法貶低你的價值。
在每個人腦中的情緒眾議院裡,除了正方,也一定會有反方。
負面情緒是老天爺巧妙的安排,在尋找快樂的路上,與其假裝它不存在,倒不如對它多了解一點。後面我們會提到,若能理解負面情緒背後的意義,我們還可以借助這些意義來尋找更多的快樂。
理解情緒的「用處」,是接納情緒的第一步。情緒本身雖然有正負向的分別,卻沒有「好壞」之分,好壞都是我們的文化、社會附加的判斷。每種情緒都有它的功能,都很重要。在應該快樂的時候快樂,在難過的時候難過,這是自然不過的事。
社會學家克莉絲汀.卡特(Christine Carter)用了一個很棒的比喻,她說負面情緒就像人體裡的「膽固醇」一樣,表面上對健康有害,但其實它仍有用途,是不能不存在的要角。
傳統觀念總說:「生氣只會誤事。」我常跟個案說,這種觀念不見得是對的。只是,你要懂得生氣,同時要記得,生氣的方法有非常多種。
不懂得生氣,有時候你的權利會受損。或者,一直憋著,從可以健康釋放的小生氣變成難以挽回的大暴怒,並非好事。
哭泣、難過也是華人文化裡不被鼓勵表達的情緒。「哭有什麼用?」相信這句話大家都不陌生。
為什麼要難過?因為難過會讓我們慢下來。慢的時候,你才看得清楚現在到底怎麼了、發生了什麼事,我們不會莽撞地再去做些什麼。悲傷的時候,我們才能好好哀悼失去的人或物,並從中學習經驗。
在低潮時,難過的情緒也在告訴你身邊的人:「請協助我。」在生存不易的原始時代,他人的協助對存活極為重要。
男性常不允許自己有害怕的感覺,恐懼常常跟「膽小、懦弱」寫在一起。不過,若沒有恐懼的能力,我們可能就活不久了。來到樓頂,你的身體不自覺顫抖著,這種害怕的本能在告訴你:「嘿!這邊很危險,快點離開!」一個不會害怕的人,隨心所欲四處冒險的同時,小命也很難保住。
事實上,許多作奸犯科、心理病態或反社會人格者,往往都欠缺「感到恐懼的能力」。在應該害怕的時候,沒辦法害怕,反而容易做出不適當的行為。
在碰觸到可能有害的事物時,我們自然的情緒反應是厭惡感。你不妨回想一下,當你在山上路邊看到色彩鮮豔的菇類時,心頭浮現那種「噁」、不想碰它的感覺就是厭惡。(沒錯,還有其他極佳的例子,有人跟我一樣討厭香菜與秋葵嗎?)
厭惡情緒會阻止我們採取進一步的行動,例如,不會把那朵看起來噁心的毒菇吃下肚。在原始人時代,吃對東西非常要緊。過去沒有急診、沒有醫院,一旦吃到不乾淨、有毒的食物,我們可能就掛了。
♦♦♦
牙痛時,我們會覺得痛。事情之間的因果順序是這樣的:
事情的原因 → 原因造成的結果
牙齒出問題 → 感覺到牙齒很痛
「痛」本身只是一個訊號,提醒我們有事發生了:牙齒出問題。因此,我們會快點採取行動:去看牙醫。
我們不會花太多時間糾結在「痛」的感覺,心想:「我不允許自己有痛的感覺。」「我怎麼會痛呢!真不應該!」「男生不可以感覺痛。」
牙痛了,我們要處理的是「牙齒」,而不是處理「痛的感覺」。如果你光處理「痛」,吞幾顆止痛藥,其實治標不治本。
但,如果把牙痛換成「心痛」,我們往往會搞錯事情的因果順序:
事情的原因→原因造成的結果
失戀→感覺到難過
因為失戀,我們難過。這時,許多人很容易不小心把火力對準「難過」,質問自己:「我怎麼可以有難過的感覺?」「難過是懦弱的!」「不可以難過。」
花力氣禁止負面情緒出現,就像是在牙齒出問題時不允許痛的感覺出現一樣。當我們把心力都用來禁止它們出現時,反而聽不見「難過」這個訊號背後想告訴我們的事。
失戀了,我們真正要面對與解決的,是失戀這件事,而不是難過這件事。
我喜歡把負面情緒比喻為防毒軟體,它的功用就是保護我們。儘管裝了防毒軟體之後,電腦會變慢,插入USB時,它會過度警戒地哇哇叫:「疑似病毒,危險!危險!」不過,我們知道它只是在盡自己的本分。雖然有點困擾,卻不會花太多力氣生防毒軟體的氣。
下次負面情緒出現時,請問問自己,這個情緒想告訴你什麼?你可以如何接納與表達這個情緒?接下來最適當的行動,又會是什麼?
誰都會生氣,沒什麼大不了。但如何在適當的時候,用適當的方式,對適當的對象,適當地發完脾氣,可就難了。——亞里斯多德 (西元前384 ~ 西元前 322) 哲學家
(本文摘自《練習不快樂?!》時報文化出版)
要擺脫負面思緒、提升對精神的掌控,其中一種方法,就是緩慢、深沉規律的呼吸。專注呼吸能刺激副交感神經系統,降低心跳速度,放鬆肌肉,讓頭腦冷靜下來,使大腦恢復正常運作。深呼吸能讓你感覺自己跟身體緊密連結,讓精神不再聚焦於擔憂上,並且讓腦中的內在獨白安靜下來。這種伴隨深呼吸而來的生理變化,就是「放鬆反應」。
「感受如同雲一般在空中隨風來去。有意識的呼吸就像錨一樣,讓我感到安定。」──釋一行
雖然我們每天呼吸兩萬次,但我們可能壓根沒想過呼吸這件事。大腦會根據身體的需要,自動調節呼吸。爬樓梯或跑步時,我們根本不用刻意去想:「我現在要用力深呼吸,讓氧氣進入肌肉。」呼吸節奏就會自然加深、加快了。
大腦、血管、肌肉跟肺裡的感測器,會根據身體狀況來替我們調節呼吸,不過只要我們想要,隨時都能拿回主導權。我們能夠放慢呼吸的速度,變換呼吸的位置(胸腔或腹部),甚至能決定呼吸的深淺。
當我們被思緒搞得煩亂、壓力過大時,第一個徵兆就是呼吸節奏的改變。感到焦慮、憂鬱、匆忙或憤怒時,我們的呼吸會變快,甚至喘不過氣。當代的生活方式和工作型態,都讓人難以正確、深沉地呼吸。
貝瑞曾在《正念的寧靜》(Peace of Mindfulness)一書中提到:
很可惜,我們幾乎整天坐著,沒什麼需要深呼吸的機會。祖先為了狩獵、採集食物、農耕或從事其他體力活,常常需要深呼吸。我們因為長時間坐在桌前,或是窩在沙發上看電視,早已習慣用短促、淺層的方式來呼吸。
趕時間或匆忙時,我們的呼吸節奏會加快,變得較為急促。壓力大、感到焦慮或忙著解決問題時,我們的身體會感到緊繃,整個人向前傾,呈現頭部朝下、雙手抱胸、肌肉緊繃的狀態。
這些姿勢都把呼吸給限制住了。我們被壓力與憂慮籠罩時,那些移動胸腔、調節吸氣與肌肉緊繃程度的肌群彷彿變成一把鉗子,把呼吸道捏住,讓人難以呼氣,突然之間,我們就忘了要呼吸。
你或許很少留意自己的呼吸與姿勢,不過,只要對呼吸更有意識,就能讓身心達到更冷靜平和的狀態。
從現在開始注意呼吸,有意識地感受自己每天如何吸氣與吐氣。
1.在家時,避免一直坐在桌子前方或窩在沙發上,站起身,讓肺有更多空間可吸入氧氣。試著去感覺身體有哪些部位感到緊繃,用心想像這些部位正在「吸氣」;呼吸時,感受這些部位逐漸放鬆。
2.避免用嘴巴呼吸,而是用鼻子呼吸。鼻子具有防衛機制,能避免不乾淨的物質或太過冰冷的空氣進入體內。此外,鼻子也能偵測可能對身體有害的有毒氣體。用嘴巴呼吸,反而可能讓細菌與病毒進入體內,所以還是用鼻子呼吸吧。
3.吸氣時,輕柔地將腹部向外擴張,邊吸氣邊想像用氣體填滿肚子。呼氣時,慢慢將氣吐出,腹部回歸原來的位置。
4.用心感受淺層呼吸(呼吸只停在胸腔)與腹式呼吸的差別(腹式呼吸也稱橫膈膜呼吸法)。後者能讓氣體進入肺葉下半部,讓氧氣交換更完全。藉由橫隔膜的活動,腹部呼吸也能按摩腹部區域的器官。
要擺脫負面思緒、提升對精神的掌控,其中一種方法,就是緩慢、深沉規律的呼吸。專注呼吸能刺激副交感神經系統,降低心跳速度,放鬆肌肉,讓頭腦冷靜下來,使大腦恢復正常運作。
深呼吸能讓你感覺自己跟身體緊密連結,讓精神不再聚焦於擔憂上,並且讓腦中的內在獨白安靜下來。這種伴隨深呼吸而來的生理變化,就是「放鬆反應」。
放鬆反應一詞是由賀伯‧ 班森(Herbert Benson)博士所提出,他身兼教授、作家、心臟病專科醫生,也是哈佛身心醫學研究所的創辦人。他在著作《放鬆反應》(The Relaxation Response)中,分享多種放鬆技巧(其中包含橫隔膜呼吸法),用以治療各種與壓力相關的病症。
班森提到:「放鬆反應是一種深層休息的狀態,能改變生理與情緒對壓力的反應……相反的狀態,則是戰鬥或逃跑反應。」
除了推廣放鬆反應,研究也證實深呼吸對健康有許多益處。
• 提升體內的一氧化氮含量,用鼻子呼吸時,鼻竇會產生一氧化氮分子,能夠大幅提升免疫力。
• 能去除血液中的毒素、提升氧化作用,藉以改善血液品質。
• 提升胃與消化系統的效率,協助消化與吸收。
• 促進氧化作用,改善健康、提升神經系統的功能。
• 加速循環,改善腹部器官與心臟功能。
• 讓肺變得強壯有力,避免呼吸相關病症。
• 減低心臟的工作量,也讓心臟變得更有效率、更強健,進而讓血壓下降,降低罹患心臟疾病的機率。
• 多餘的氧氣能有效燃燒過剩脂肪,協助控制體重。
只要每天花幾分鐘練習腹式呼吸,就能養成一輩子的好習慣,清除雜亂的思緒、降低壓力,讓精神狀態與身體都放鬆下來。以上都是多年研究與試驗歸納出來的結論。
貝瑞每天會深呼吸好幾次,例如趁工作休息的空檔練習,或是在就寢前深呼吸,讓身心準備好進入睡眠狀態。我們在任何時刻都能練習專注呼吸,尤其是在思考過度、壓力大或焦慮時,良好的呼吸方式更是不可或缺。就算一天只有專注呼吸短短幾分鐘,都能促進健康,讓內心更平靜。
不過,最好還是能安排特定的時間,規律練習專注呼吸。專注呼吸是冥想的基礎,我們馬上就會在下一章介紹冥想。如果能培養五到十分鐘的專注呼吸習慣,就能輕鬆地將這個習慣當作冥想練習的基礎與起點。
1. 決定練習深呼吸的時間,最好排在每天固定會做的某件事之後,例如刷牙。早晨是練習深呼吸的理想時間,畢竟一日之計在於晨。不過,如果上班很忙碌,不妨找幾個空檔做深呼吸,當作休息。睡前也很適合練習深呼吸,能讓你提前進入休息狀態。
2. 安排一個練習深呼吸的安靜空間,避免自己分心或受到打擾。關掉手機、電腦或其他可能擾人的設備。
3. 將計時器設定在十分鐘。
4. 將坐墊擺在地上,坐在上面,擺出冥想的姿勢,例如蓮花坐。也可以挺直脊椎坐在椅子上,雙腳平放於地面,雙手輕放大腿上。
5. 用鼻子慢慢吸氣,直到肺部充盈空氣為止,在吸氣過程中將腹部往外推。
6. 吸氣結束後,停頓,數到二。
7. 緩慢、輕柔地將氣體完全呼出,讓腹部回到自然狀態。呼氣結束後停頓兩秒。
剛開始別一口氣吸太飽,吸氣時數四秒,停頓兩秒,然後再吐氣四秒。如果發現自己換氣過度,吸氣時請不要吸得太深。不斷練習後,肺活量自然會增加,吸入更多空氣。
(本文摘自《人生減壓的思緒清理術》,遠流出版,史蒂夫‧史考特, 貝瑞‧達文波特著)
編按:40歲以後的女人有甚麼不一樣?或許,可以做回、找回自己。「40歲後的女人開始做自己,40歲以前的女人追尋這世界認可的模樣,但在40歲以後,會回頭找回曾經失落的自己。」那時的賴芳玉律師還未到40歲,有點半信半疑。
40歲以後的女人有甚麼不一樣?
對於這個問題,我曾經得到許多不同的答案,例如女人40一枝花,形容熟女的美,也有逗趣的回答,「差別在一支針。」當時我困惑地問:「什麼針?」朋友說:「一針肉毒桿菌啊。」真是寫實又貼切。
但所有的答案中,有位諮商師朋友的形容,最耐人尋味,讓我至今仍不斷觀察40歲以後的女人,尤其是在我身上究竟應證多少。
她說:「40歲後的女人開始做自己,40歲以前的女人追尋這世界認可的模樣,但在40歲以後,會回頭尋找曾經失落的自己。」那時的我還未到40歲,有點半信半疑。
她繼續說,職場的女性最能反映出這種現象,因為她們必須和男人在職場上競技,而成功者普遍掌握幾個特質,如強烈企圖心、自信、強勢果斷、勇於表現、展現權威等,這些特質相當接近陽剛氣質。
因此女性在事業上為拚搏出一片天,不論這個事業是否符合自己的性格或發展,女性會努力在談吐、為人處事、服裝逐漸往這些特質靠攏。
但到了40歲後,職場上的位置接近穩定時,女性就會開始鬆綁,不再追尋成功者的樣貌,而是逐漸找回自己原來喜歡的樣子。
記得當時,還算年輕的我正蓄著短髮、身著灰黑色套裝、臉上戴著古板的眼鏡,如果沒記錯,也許偶爾戴耳環、踩著黑色尖頭的高跟鞋,強烈昭告著一位女律師精明幹練模樣。
對照她的說法,似乎有幾分相似,但當時的我不認為自己會在40歲改變成什麼模樣,對於一個追求忠於自我價值實踐而長期浸漬於公民團體從事社會參與的人而言,很難想像當時的自己有什麼失落,而非得要等到中年後才開始尋找自己。
然後在沒有覺察變化以前,隨著年歲漸長,漸漸聽到友人驚訝地說:「哇,妳開始留長髮了。」我心想:因為懶得一天到晚剪髮。
然後到上電視通告時,同台來賓驚嘆:「妳開始穿洋裝了,還是雪紡耶。」我心想:洋裝很方便,頭一穿就完成裝備了,方便得很,至於雪紡,呃,原來這料子稱之為雪紡。
於是我開始寫書、大膽地參與影視製作,甚至因為響應某場藝術公益展,在沒有任何畫具下,隨意把未用完的腮紅、眼影拿來當顏料,用30幾元的眼影刷繪出五幅畫參展。
「賴律師,妳變得很自在。」一位認識長達十幾年的社工夥伴在參與我的新書發表會結束後,給我的一句話。我愣了一下,她的意思是指,我可以擺脫身分包袱,無須在意他人眼光、用自己最真實自在的模樣面對各種場合了嗎?
日本知名作家吉本芭娜娜在她中年時書寫的書《這樣那樣生活的訣竅》,最常說:「唉,沒關係吧」,活著,那樣就好,就值得高興。
這句話我挺有共鳴,這幾年我也常念著:「這樣已經可以了,不夠好也沒關係吧」,誰說一個律師就連在法庭外脫了律師袍,還要在心中隨時穿著律師袍,讓自己一直處在備戰狀態?
前些日子,與多年未見的大學學姊碰面,她可是一位品學兼優,堪稱傳奇的學姊,上課風雨無阻,就連身體不適也要堅持完成考試,直到昏倒送醫,然後認為自己英文不夠好,就前往國外攻讀碩博士;有趣的是,她竟選了相當冷門的航空法,並返國擔任律師。
我們倆專研領域天差地別,一個專攻家裡的事,一個則遠在天空裡的事,所以多年未有交集,直到某次因緣際會才再度相逢,而我們都已經從大學畢業20幾年。
她變得很風趣,「學妹,我帶妳去吃喝玩樂,我最擅長這件事了。」那個嚴肅又認真的學姊不見了。我們前往義大利餐廳,我瞥見桌上價目表顯示晚餐一千元,有點咋舌,那個節儉的學姊不見了。
她開心分享近日最喜愛的事,就是研究無人機,興奮地談起頻率、功率、電線等一堆艱澀難懂的專有名詞,當然這也離法律十萬八千里,我一臉狐疑地看著她,心想:「我那個務實派的學姊到哪兒去了?」
她意猶未盡地說:「學妹,築夢踏實啊,我們到這個年紀還追求什麼?不就是生命中更多的可能。我們認為眼不見無法為憑,但所有的虛體來自想像,既有的經驗不足以支撐,所以我們需要更多層次思考與眼界,不斷摸索與勇於挑戰…」
在她身上,我看到了很大的變化,她已然不是當年眾人眼中嚴肅、一絲不苟的好學生模樣,而是她活著,活得很真實、也很自在。或許是受到西方社會的洗禮,但我認為更多是源於中年後對生命的體認。
40歲以後的女人,究竟有什麼不一樣?如今的我已經走過40歲,對於這個問題,我自己給了個答案。年過40歲的中年女人,帶著人生的體悟,更明白什麼是做自己,那就是重新尋回曾經失落的自己,用自己喜歡的樣子活著。縱被外界喚作歐巴桑,也是開心做自己的歐巴桑。
(本文獲「非常木蘭」授權轉載,原文刊載於此)
別人的嘴巴你管不了,你能做的,只有把注意力回到自己身上,好好過好生活,也學習接受世界上就是有這種事情會發生。
作者:胡展誥 諮商心理師
這陣子經常遇到有人提問:「如果知道別人在背後講自己的壞話,該怎麼辦?」
如果是以前,我一定超生氣、超想把對方拖出來、高高釘在十字架上嚴加拷問。
你就會因而釋懷、因而開心了嗎?不會的。
重點不在於對方,而在於「你如何看待被別人身後放冷箭的這件事」。
還記得前天晚上我的吉他弦斷掉,弦斷了,就像是事情已經發生了。剩下的情緒,都是內在的觀點醞釀衍伸而來的。
「啊,有人說了我的壞話呀?」就是這麼一件事。
知道有這麼一件事,然後回過頭省思自己是不是真的如此?如果是,那願不願意調整?如果不是,那是不是能夠就試著放下?
或許對方背後放冷箭的行為是不可取的,也或許你真的受傷了。可是你會希望由對方來為你療傷嗎?他道歉了,你的傷勢就會比較好了嗎?他若辯解,你是否又更難受?
別人的嘴巴你管不了,你能做的,只有把注意力回到自己身上,好好過好生活,也學習接受世界上就是有這種事情會發生。
或許,他必須用這種方式才能夠讓自己好受。
或許,他必須用這種方式才能減少自己的焦慮。
或許,他用這種方式把自己的陰影投射到你身上。
或許,他喜歡你卻接近不了你。
或許,他在你身上看見了自己的限制。
他在與你相處的過程中,感受到挫折。
說到底,他也只是想要求個內在的平靜。如此而已。
被放冷箭當然是很不舒服的事情,但對方選擇放冷箭,代表他無法直接與你溝通,也沒有澄清的意願,在這種情況下,即使你勇敢地挺身出面想要正面溝通,對方也不見得有意願,更沒有勇氣。
如果這個放冷箭的人對你其實一點都不熟,那就代表他只擷取了他想要的片段,加以扭曲、然後抒發情緒。
這種人,你這麼認真看待,有意義嗎?
(本文獲「愛心理」授權轉載,原文刊載於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