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大的孝順就是不孝!岸見一郎:成為照顧者後才明白,父母在「被孩子需要」時才能更快樂、健康

最大的孝順就是不孝!岸見一郎:成為照顧者後才明白,父母在「被孩子需要」時才能更快樂、健康

「記得數年前,我曾經到高雄演講,當我說了『最大的孝順就是不孝』時,翻譯直接拒絕翻譯這句話。」《被討厭的勇氣》作者岸見一郎,在接受《今周刊》專訪時這麼說。

「被需要」是健康祕訣

放手長輩自理生活  照護不該自責

 

不只給了大家被討厭的勇氣,岸見一郎也曾以照顧父親的經驗出發,出版《面對父母老去的勇氣》一書,對照護有一套不同的見解,認為亞洲人在面臨父母的照護時,特別容易被「孝順」二字綁架。

 

岸見一郎笑著解釋,這句話聽起來嚇人,但絕對沒有要大家拋下道德包袱的意思,而是他發現,父母往往在「被孩子需要」時,格外地有活力而健康。

 

「這是因為他們找到了存在的意義。」他回憶,照顧失智父親的那段日子,一天父親生氣地對他說:「你到底什麼時候才打算結婚啊!我死之前,一定要看到你結婚才行!」

 

然而,當時的岸見一郎早已結婚超過二十年,女兒都已經出生。這時他才驚覺,或許讓父母操心並不是壞事,因為擔心、因為被需要,他們反而能夠更健康。

 

「我們亞洲人的觀念,常常會覺得要盡孝,什麼都要幫父母打理好。」他反而試著放手讓父親自己來,不去阻止他想做的事。

 

想出門散步購物、或是摘樹上的柿子,他都靜靜在旁陪伴。岸見一郎解釋,他也擔心父親體力不支,或是可能因此受傷,但父母身體一天天退化,有些事可能今天能做,明天就做不到了。此外,照顧失能的長輩,跌倒、受傷在所難免,他說,千萬不要太過自責。

 

「你一定要接受,照護不可能做到完美。」岸見一郎表示,罪惡感是讓照護者感到痛苦的一大原因,覺得累沒有錯、想休息也沒關係,他強調,不要管世俗的眼光與批評,一切本來就應該以「你自己」為優先。

而且,「照顧父母不應是一件痛苦的事,若是你一直折磨自己,表現出很痛苦的樣子,自然沒有人會來幫你。」岸見一郎引人玩味地說。

 

事實上,岸見一郎與父親的關係並不好,他也坦言,照顧父親的日子非常辛苦,但卻因為那段相處,父子間的關係得以修復,現在回想起來,甚至是快樂多於辛苦。

 

原來,在岸見一郎五十三歲時,父親罹患阿茲海默症倒下,直到父親離世前的四年,由於他的母親早逝,妻子有工作又要照顧孩子,照護的重責都是由岸見一郎一個人扛下。

 

「放下」讓關係修復

釋放累積的情緒  摩擦得以和解

 

父子二人第一次長時間的獨處,一開始,氣氛尷尬得很。但幸也不幸,由於失智的父親開始遺忘許多過去的事情,每天都像新的一天般。

 

當父親不再是父親,也讓他明白了另一個道理。他說,每一段親子關係難免都有過摩擦,總有那麼「一件事」放在心裡過不去。在這樣的情況下開始照護, 負面情緒只會不斷累積。

 

「不如就全部放下,重新開始。」岸見一郎表示,每個人都有自己的角色,就像是戴上了一張面具般,或許,我們可以摘下「親子」的面具,回歸人與人的相處,重新認識自己的父母。

 

原來父親這麼喜歡攝影,原來父親的冷漠只是因為不善表達自己的情緒,岸見一郎說,心裡有了餘裕之後,才有辦法享受當下,看到那些與父母相處的「幸福瞬間」。

 

那一幕令他印象深刻。

 

全家人圍在餐桌吃飯,當時已不太能說話的父親,看到窗外飛來一隻棕耳鵯,正在吸山茶花蜜,突然大聲笑了出來。看著父親的笑臉,所有人也跟著一起開懷大笑。

 

令人意外的是,最後留下的,會是快樂而不是辛苦。

 

「大部分的人認為,變老意味著衰退。」岸見一郎若有所思地說。「我倒覺得應該是進化。」就像是酒愈陳愈香的道理,理解力、感受力都會伴隨著年齡增長而成熟,也愈來愈懂得該如何做出對的選擇。回想照顧父親的那段日子,岸見一郎建議,何不在父母進入高齡、需要照顧的現在,拋去成見、摘下親子關係的面具,以一種全新的態度對待父母。過去困擾你的問題或許就能迎刃而解,又或許,這才是照護該有的姿態也說不定。

 

掌握樂活資訊,點我加入幸福熟齡LINE好友

點我加入幸福熟齡FB粉專,健康快樂每一天

 

老人照護

 

岸見一郎

出生:1956年

現職:日本阿德勒心理學會諮詢師

學歷:日本京都大學文學研究科博士修畢

代表作:《被討厭的勇氣》、《面對父母老去的勇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