丑時(淩晨一點~三點)肝經氣血旺盛,是養肝血時間,請入睡,並睡滿6~7.5小時。
大怒傷肝,保持平心靜氣才能減少肝的損害。
尤其避免吃來路不明的偏方吃之前最好詢問過專業醫師。
中醫五大養肝食物:1.葡萄2.紅蘿蔔3.海帶4.奇異果5.楊桃
從腰部兩側至腳底,由上往下敲,具提升免疫力的作用。
可以先用熱毛巾熱敷五分鐘。
用三根指頭:食指、中指、無名指按壓右肋骨下緣中間點,按的時候吐氣,放的時候吸氣,按三十下。
按壓時應該是柔軟且不會痛,若有脹痛或是硬硬的,表示肝臟不健康,可能肝臟太疲勞、肝腫大或有脂肪肝。
烏梅三豆湯:黑豆、黃豆、綠豆、烏梅、白糖各30g,煮1500cc的水。
或用菊花三錢、枸杞一兩。用100度的開水沖泡來喝。可保養肝氣。
平時多抱樹,能補充肝木之氣,疏肝解鬱。
將吳茱萸1g,用醋和成一丸,貼在腳底湧泉穴,有助降血壓、穩定血壓。
急性肝病、膽結石、胃病的人不宜採用左側臥,因為壓迫心臟及胃。
(本文獲「樓中亮預防保健網」授權轉載,原文刊載於此)
根據統計,全台每4人就有1人有脂肪肝問題,儼然成為新國民病!且值得注意的是,若脂肪肝未得到妥善治療,更有演變成肝炎、肝硬化,甚至惡化成肝癌的疑慮。因此,如何有效逆轉脂肪肝,自然成為許多人關注的課題。近來網路就流傳:「吃枸杞有助甩脂肪肝」的說法,但真有這麼一回事嗎?就讓我們聽聽中醫師怎麼說!
康涵菁中醫師表示,在討論吃枸杞是不是能幫助逆轉脂肪肝問題之前,不妨先來了解到底什麼是脂肪肝?以及造成脂肪肝發生的成因究竟為何?
一般來說,當肝脂肪含量超過其總量5%以上,或是肝臟切片上可見肝細胞有脂肪顆粒,即可確診為脂肪肝。
至於脂肪肝形成的原因從西醫角度來看,導致脂肪肝發生的原因,主要與人體血流攜帶了過多的脂肪酸到肝臟,這些脂肪量遠超過了肝細胞可以代謝、處理的狀態,囤積於肝臟所致。
中醫則認為,脂肪肝患者的共通點,就是多屬於脾氣虧虛、痰濕淤積的體質,而這樣的體質特別容易出現在有飲食不節、久坐少動,以及生活壓力大等困擾的3大類族群身上。
第1類/飲食不節:
由於這一體質者,脾氣的運化已經較常人弱,若飲食方面又不節制,仍選擇膏粱厚味,或是過度飲酒,會更加阻礙脾胃氣機,導致體內痰濕的累積。
第2類/久坐少動:
此外,黃帝內經也提到,「久坐傷肉」。簡單來說,肌肉亦是由脾所主,長期久坐、不動的生活習慣,同樣也會耗損我們的脾氣。尤其是,吃飽飯沒多久就坐下繼續工作的人,更是會加速脾氣損傷,影響消化代謝的速度,自然容易導致體內堆積痰濕。
第3類/生活壓力大:
還有生活壓力大的族群,往往吃飯時間不固定,正餐進食速度快,壓力大時又喜歡攝取高熱量甜食,同樣也會減緩脾氣運化,使得痰濕不易排出。
脾氣虛加上這些不良的生活習慣所導致的痰濕滯留,便會進一步影響到肝臟的疏泄,導致肝區痞塊的形成,也就是現今所稱的脂肪肝出現。
因此,想要擊退脂肪肝問題,從根本遠離上述脂肪肝的可能成因非常重要!坊間盛傳:「適度吃枸杞,能輔助改善脂肪肝」的論述是否正確?
康涵菁中醫師指出,事實上,適度食用枸杞,對於脂肪肝問題的確能達到一定的輔助改善效果。
中醫古籍中就記載,枸杞味甘、性平,主要歸經為肝、腎、肺經。入腎經可填精充髓並助陽,治療腰膝痠軟、健忘、遺精的患者;入肝經則可補血明目,治療乾眼、頭暈目眩的患者;入肺經則能夠潤肺止咳,治療久咳不癒的患者。
且《本草綱目》中更提到,「枸杞久服堅筋骨,輕身不老」,認為長期服用枸杞還能夠有延緩衰老的功效。
最重要的是,現代藥理學研究更發現,枸杞中含有豐富甜菜鹼及多醣,而這些成分能夠抑制脂肪在肝細胞內沉積,並促進肝細胞新生,進而有效降低三酸甘油酯以及膽固醇,輔助改善脂肪肝問題。
所以有脂肪肝困擾的民眾,確實可於日常生活中,適度以枸杞入菜來輔助達到調理作用。
康涵菁中醫師也特別推薦民眾2款材料準備容易、步驟簡單的枸杞料理食譜,提供給大家做為日常保養參考:
材料:
菠菜1把、枸杞1大匙、鹽巴適量。
作法:
1.將菠菜和枸杞兩者洗淨,並將菠菜切段備用。
2.取一平底鍋,在鍋內放入適量葵花油,熱鍋後加入菠菜與枸杞以中火拌炒。
3.待菠菜軟化後,酌量加入少許鹽巴調味、拌勻即可。
作用:
菠菜和枸杞一樣含有甜菜鹼,有助於減少肝臟脂肪的堆積。而烹調過程中,利用葵花油的拌炒,可進一步幫助枸杞中的有效成分釋出。
材料:
大米100公克、海帶30公克、枸杞10公克。
作法:
1.將上述海帶、枸杞洗淨,海帶切絲備用。
2.將大米以清水淘洗乾淨、放入鍋中,鍋內加入適量清水(淹過食材)。
3.放入枸杞、海帶,轉小火熬煮成粥服用。
作用:
海帶中富含的碘,能夠促進血液中三酸甘油酯以及膽固醇的代謝,還可降血糖,並且預防心血管疾病的發生。搭配枸杞內的甜菜鹼一同攝取,有利減少脂肪、膽固醇囤積,降低肝臟的負擔。
但康涵菁中醫師也特別提醒大家,雖然藥理上枸杞確實有逆轉脂肪肝的益處,可枸杞並不是適合每個人食用,像是有血壓血糖偏高問題,或是正在感冒發燒、身體有各式炎症的人,最好都避免食用。
若是脾胃虛弱經常腹瀉的人,則不宜單用枸杞泡水來喝,應當搭配熱粥一起食用才能保護脾胃。
此外,要特別叮嚀的是,再好的中藥都不該過量食用,建議健康的成年人每日枸杞建議攝取量控制在20~30公克以內即可。
最重要的是,其實脂肪肝是有機會逆轉的!無論體型胖瘦的病人,都建議在飲食方面應多注意,盡量避開過多精緻碳水化合物,多食用蛋白質及高纖蔬果;並且避免油炸甜食及飲酒,是必須遵守的基本原則。
若屬於體型較胖的病人,還需適度降低體重,除了飲食控制以外,前期選擇低強度的每日健走30分鐘,體重下降後再提升運動的時間與強度,過程中最好搭配中藥調理體質及埋線的輔助,更是在擺脫脂肪肝一事上,讓人事半功倍的好方法。
延伸閱讀
超夯168斷食減肥,上班族最有效?減重醫師:小心憂鬱症、胃潰瘍上身
(本文獲「華人健康網」授權轉載,原文刊載於此)
在中醫抗癌上,「食療」佔據非常重要地位,許多腫瘤的發生皆來自於長期的飲食不當,像是美味的烤炸辣食物、夏日讓人難以拒絕的冰品等,都容易增加體內過敏、發炎反應,長期下來大大增高了罹癌的風險。
其實,人體的健康最大因素來自於你吃進了什麼,選擇對的食物,長期為身體把關,自然能養出健康好體質。
以抗癌來說,冬天盛產的甜菜根可說是最佳的食物之一,其中含有「甜菜紅素」(Betacyanin)色素,是具抗癌性的極佳抗氧化劑,加上含有豐富的鐵、磷、鉀與膳食纖維等,營養價值高,是常被推廣作為養生湯、精力湯的食材。
1. 可降低罹癌機率
2. 減少老化的發生
3. 有助降低與穩定血壓
4. 富含鐵,幫助造血
5. 增進大腦血液循環
6. 增加體力與耐力
7. 高纖有助消化
8. 幫助肝臟排毒
小郭醫師挑食推薦:甜菜根日常食療這樣吃
每日半顆切片,以1000c.c.水煮熟,放涼即可飲用。
(本文獲「醫眼看中醫 郭祐睿的中醫觀點」授權轉載,原文刊載於此)
倘若慢性肝炎或是脂肪肝若是持續惡化,將導致肝纖維化,最終發展成肝硬化及肝癌。研究指出,喝咖啡也許可以降低脂肪肝、肝硬化和肝癌的風險。
2017年《歐洲癌症預防期刊(European Journal of Cancer Prevention)》發表一篇文章,整理17篇科學研究報告,以問卷收集成年人每日咖啡攝取量資料,探討喝咖啡是否可以降低受訪者未來罹患肝硬化或是肝細胞癌風險。
結果發現,每天規律喝咖啡的受訪者,未來6~22年罹患肝細胞癌風險降低34%,亦可顯著降低未來14~19年罹患肝硬化風險。
2001~2008年美國國家健康與營養調查(NHANES)結果也發現,攝取愈多咖啡因的美國人,脂肪肝的風險可能愈低。
那麼,要喝多少咖啡才有效呢?日本調查6萬多名成人結果指出,每天至少喝1杯咖啡,即可顯著降低未來罹患肝癌的風險。
Wadhawan與Anand兩位學者在2016年發表文章指出,每天喝2~3杯,甚至是4杯以上的咖啡,比起只喝1杯咖啡,未來發生肝衰竭或是肝細胞癌的風險更低。這裡的1杯咖啡指的是包括10克咖啡豆或是5克即溶咖啡。
學者推測,喝咖啡或可降低肝臟疾病的風險,與咖啡含有許多抗氧化物質,可以減少自由基對肝細胞的攻擊有關,例如綠原酸、咖啡酸、阿魏酸、對位香豆酸等酚類化合物,以及咖啡醇、咖啡豆醇等。
咖啡裡的綠原酸還可以抑制發炎反應。由於咖啡烘培時間和溫度會影響綠原酸含量,所以若要吸收到這些護肝成分,建議選擇輕度烘培咖啡,而且烘焙的時愈短愈好。
雖然咖啡喝愈多,效果好像愈好,然而飲用過多咖啡可能造成失眠或胃痛,反而得不償失。Wadhawan與Anand兩位學者建議每天飲用2杯以上咖啡,同時咖啡因不超過400毫克,以達到最大健康效益。
國內衛生福利部則建議,每天咖啡因攝取量不超過300毫克。
同時,喝咖啡應避免加糖和奶精。奶精裡包含反式脂肪酸,糖和反式脂肪酸都會增加身體內發炎物質濃度,並且攝取過多糖,會提升肥胖與第2型糖尿病風險,反而增加脂肪肝和肝癌風險。
若是不習慣黑咖啡的人,建議可以用少量蜂蜜取代糖,用鮮奶或無糖豆漿取代奶精。
一份研究結果指出,每天喝3杯以上咖啡,可以降低肝臟疾病惡化的機率。另外,一項日本調查也發現,1499名罹患B型肝炎或是C型肝炎成年患者,每日飲用1~2杯咖啡,肝癌風險可以降低至47%。
然而,也有研究結果並未發現咖啡與慢性肝炎患者的病程發展相關。因此,肝臟功能已經比較不好的人,建議應與醫師討論自己適合喝多少咖啡,並且咖啡只是具有輔助效果,無法取代藥物或醫師提供的治療。
(本文摘自今周刊生活i健康特刊<咖啡抗病完全事典>)
鑫爺爺和鑫奶奶兩人原都是國中老師,夫妻倆退休後生活愜意,鑫爺爺常帶著鑫奶奶到處旅行,也會在家說笑話,逗太太開心。但這兩年,84歲的鑫爺爺罹患失智症,認知能力退步很多,變得話少、冷淡,作息也日夜顛倒,令鑫奶奶不知如何是好。
後來,鑫奶奶前往屏東基督教醫院接受家屬照顧課程,努力學習如何照顧丈夫。為了改善鑫爺爺的睡眠狀況和豐富生活作息,鑫奶奶又帶著鑫爺爺參加院方的「聚樂部」藝術傳承課程。
剛開始,鑫爺爺上課時常恍神及打瞌睡,在鑫奶奶和課程夥伴的協助下,現在鑫爺爺已經會與其他人分享生活裡的大小事、做做纏繞畫等活動,夫妻倆也藉此重拾往日的美好記憶。
「聚樂部」於去年六月成立,是一個「社區多世代共融空間」,透過不同的課程能夠讓長輩、親子、身心障礙者在同一空間共融活動。其中,部分課程是專為失智照顧家庭所設計,可幫助失智病友延緩病程,並舒緩照顧者的壓力。
除了鑫爺爺和鑫奶奶之外,還有一位85歲的阿寬爺爺也在這裡找回笑容。
失智的阿寬爺爺本來很少說話,就算開口也只有隻字片語,女兒照顧他,眼裡盡是疲憊。「我也不清楚什麼是失智症,只知道爸爸記性越來越差,一直在做一樣的事。」每天跟爸爸大眼瞪小眼地過著重複的日子,女兒的心情也跟著憂鬱起來。
幾次課程下來,阿寬爺爺開始會主動參與活動,甚至拿起麥克風唱著曾經熟悉的日文歌,讓女兒相當欣慰,見到爸爸的進步,也舒緩了她長久以來的照顧重擔。
台灣進入高齡社會,失智人口越來越多,尤其偏鄉地區的高齡比例較城市更高,失智症發生率也更高,當離鄉背井的孩子返鄉探親,發現長輩狀況不對勁時,往往已經進入中度失智階段,凸顯早期篩檢、疾病預防的重要性。
預防方面,考量長輩日常生活中習慣每天翻日曆,屏東基督教醫院神經內科醫師、營養師等專業醫療團隊,研發「預防失智日曆」,透過簡單易懂的插圖和文字,指導長輩透過簡單的運動、飲食降低失智風險。民眾可自由索取,幫助家中長輩遠離失智。
預防失智日曆 點此下載
協助早期發現失智、減輕照顧者負擔,詳情請見 屏東基督教醫院網站
忙碌了一整天,擁有一夜好眠是許多人夢寐以求的事!適合的寢具能夠提升睡眠品質,但市面上的枕頭與床墊種類多樣,常令民眾不知該如何選擇,甚至因為沒有適時汰換寢具,長期下來導致肩頸痠痛。
衛福部南投醫院物理治療師陳怡君表示,頸部和背部疼痛問題通常由多種因素引起,包括不良的枕頭和床墊。適當的枕頭和床墊組合可以幫助改善頸、背部痠痛和睡眠品質。
首先,如果睡覺時沒有使用枕頭,而是直接躺在硬床墊上,因為身體沒有適當支撐,脊椎呈現不自然排列,長時間將導致疼痛、僵硬和受傷。
▲沒有用枕頭並躺在硬床墊上,身體沒有適當支撐,脊椎呈現不自然排列
頸部的肌肉和韌帶在長時間不自然姿勢下,也容易拉傷和扭傷。而肩部和臀部因為重量無法分散,因此會產生壓力點,承受更大的壓力。
至於該如何挑選理想的枕頭和床墊,陳怡君物理治療師表示,寢具必須有支撐和緩衝的功能,從四面觀察,都能支撐並維持脊柱和臀部的自然對齊和曲線,緩衝用於擴散和分散來身體的突出和尖銳區域的壓力。
寢具的材料方面,常見的有泡棉、記憶泡棉、凝膠、羽毛、水或複合型填充物。太軟的枕頭或床墊雖可提供好的緩衝,但因容易受到重量影響而壓縮和變形,無法提供充分的支撐效果。
建議民眾,挑選寢具時,應留意在側躺時,枕頭與床墊是否可以填充頭部、軀幹與床的空間並支撐脊椎。此時,頭部,頸部和背部呈一直線。
▲枕頭與床墊以能填充頭部、軀幹與床的空間,支撐脊椎在自然、中立姿勢。
一般床墊的設計是可持續使用十幾年,但枕頭磨損較快,兩者雖然有時外觀看起來良好,可是其內部支撐及緩衝材料,隨著時間會壓縮、失去彈性,進而影響產品品質。
長期未汰換寢具,可能導致躺任何姿勢都無法滿意且開始影響睡眠,起床時還會感覺肩頸僵硬、疼痛或四肢麻痛感。
提醒民眾,若聽到床墊的彈簧和線圈發出吱吱聲響,或有明顯下陷及磨損跡象,就代表該更新枕頭或床墊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