罹癌後我想說:因為醫療保險規畫,救了我們全家人

罹癌後我想說:因為醫療保險規畫,救了我們全家人

國人平均壽命的延長,雖然算是好事一樁,但增加的壽命卻大多是在看病、求診或住院中度過,從前述衛福部公布的各項醫療相關統計資料顯示,慢性疾病或家族遺傳性疾病,將是高齡者醫療就診及住院頻率最高,且將來醫療負擔最多的項目。

而慢性疾病或遺傳性疾病通常在步入中年之後(約40〜60歲)開始出現症狀,一旦出現症狀開始就診之後,在投保健康醫療險就會有健康告知的問題,很有可能因此被拒保或者延期、加費、降低保額、除外批註承保等等,而無法保障這些疾病的醫療給付理賠。

 

此外,惡性腫瘤(癌症)為國人十大死因之首,隨著醫藥技術的發達,癌症患者存活期愈來愈長,但相對治療花費更是驚人,尤其是新型醫療器材、手術方式(如達文西機械手臂手術)、特殊藥物(如標靶藥物)大多為健保不給付範圍。

 

若無法在確診為癌症前即完成投保,一旦病理切片報告確定為惡性腫瘤後,幾乎所有健康醫療險、癌症險、重大傷病險、長照(失能)險都會被列為拒保體,對經濟狀況不寬裕的家庭將會是雪上加霜。

 

因此,四、五、六年級生預作高齡醫療保險規畫,應把握下列時間點:

 

一、身體健康狀況良好者

 

被保險人應盡量把握在身體健康狀況符合要保書中健康告知詢問事項中「無」應說明的疾病或診療紀錄時,及早辦理健康醫療險投保。

 

二、過去雖曾罹患「有」上述應告知事項的疾病或診療紀錄,但已逾應告知期限者

 

例如曾罹患癌症,但已手術切除或化療後痊癒,並超過五年未再就診。

 

由於國內保險告知義務採「書面詢問」主義,如果被保險人的既往症紀錄確實已經超過保險公司危險評估詢問的時間,而且未被醫師要求門診追蹤者,要保險人、被保險人就不必畫蛇添足多加說明。

 

以免被要求進一步提供就診紀錄或改體檢的核保照會,徒增困擾或被延期、拒保、加費、除外批註的風險。

 

三、符合免體檢年齡及投保額度內

 

當被保險人符合前二項條件時,尚需注意投保的時間及保險金額是否符合免體檢規定,應把握在免體檢期限內完成投保。

 

如果年齡符合免體檢,但想投保較高保額以增加保障,我的建議是先在免體檢額度內投保,等保單下來後再申請增加保額,以免因超額體檢後未通過標準體核保時,反而影響原本可免體檢額度的保障。

 

要提醒讀者的是,保險公司所訂的「免體檢年齡」規定,指的是「保險年齡」,不是一般使用的「曆年制年齡」。

 

例如保險公司規定56 歲以上一律體檢,只要被保險人實際年齡超過55 足歲六個月又一天,保險年齡就是56歲,便必須體檢。

 

四、若想同時規畫多種健康醫療保障計畫

 

而因身體健康狀況或年齡必須體檢時,建議不要嫌麻煩,應先針對核保規定較寬鬆、體檢項目較少的保障計畫辦理投保,等通過核保之後,再加保核保規定較嚴格或檢查項目較多的險種,以免因為不利的體檢結果,影響了所有保單的核保條件。

 

例如一般體檢額度的尿液檢查和高額件的尿常規檢查的區別,前者只是做一般尿液試紙檢查尿蛋白和尿糖,後者則包括尿沉渣、尿潛血、酸鹼度等等,而檢查的項目愈多、愈精細,異常的機會當然就愈高,被拒保、延期或次標準體承保的風險也就更大了。

 

五、有家族遺傳性病史者

 

如父母、兄弟姐妹中有罹患高血壓、糖尿病、心臟疾病、甲狀腺疾病、乳癌等遺傳性機率高的疾病,未來自己罹患的機率也較一般人高,因此應該愈早完成投保,例如重大傷病險、癌症險,以免在症狀開始出現之後無法投保。

 

六、意外傷害保險

 

也是高齡者容易造成醫療的原因,尤其是跌倒骨折或脊椎傷害常導致臥病在床,引發其他併發症。

 

但壽險公司的意外保險通常會在投保年齡或續保年齡有較嚴格的限制,例如投保年齡最高限60或65歲,續保年齡限70或75歲。

 

產險公司的規定則相對較為放寬,甚至續保年齡可到85或90歲,四、五、六年級生應趁在最高投保年齡限制前,評估是否加保或改保產險公司的傷害保險,以免中斷此部分的保障計畫。

 

各家保險公司的核保規定及核保政策不同,除了保險商品內容是否符合保障需求之外,上述狀況也是必須列入考量的重要因素,投保人應找熟悉核保規範的業務員或保險經紀人事先做好功課,決定最有利的投保方式或做法,以免遇到被拒保、延期或次標準體承保,影響個人的保險計畫。

 

事先做好可支配保費的預算分配

 

進入高齡退休階段,主要收入來源中斷,但日常生活開銷、醫療及長期照顧、退休安養及休閒計畫、資產傳承計畫,都牽涉到金錢的使用與分配,必須仔細計算分配。

 

比如說,退休之後尚有子女仍在求學階段,必須準備好子女教育金,那麼這些錢就不可能做為未來醫療或長期照顧的預算。

 

也因為未來在長壽、通貨膨脹、投資理財、稅賦負擔等四大風險,存在著高度不確定性,便不得不事先做好可支配經費的分配計畫。

 

事實上,未來要過怎樣的退休生活及品質,是我們可以控制的,例如每天花多少錢在三餐飲食上、一年花多少錢在旅遊休閒上,但唯獨疾病或意外事故的發生時間和醫療費用是我們無法掌控的。

 

常聽到有人提倡「自己準備好醫療費用,不需要買醫療險」的想法,這其實是相當危險的觀念。

 

因為,本來準備好各項用途的錢,可能因為未預期發生的事件,而必須挪為他用,等到將來真正要用到醫療或照顧時,恐怕就會捉襟見肘而陷入無錢就醫的困境,這也是古人常說的「不怕一萬、只怕萬一」的寫照。

 

但過於擔心未來的不確定風險,而犧牲各項退休生活計畫,「過猶不及」地把錢全部用在健康保險的保費支出上,也不是明智之舉。

 

如果要建構完整的醫療保障防護網,保費支出也非一般民眾負擔得起,必須做取捨的抉擇。

 

因此,如何判斷風險的高低來分配預算做為保費支出也是一門學問,當然,這也會與個人投保時間的早晚而有所差別。

 

四、五、六年級生

如何安排合理的保費支出?我的建議如下:

 

四年級生(60~70歲):

 

此年齡層被保險人已接近退休或已退休年齡,主要保費來源是現有的存款或退休金,我們常聽到的合理保費支出「1/10 原則」已不適用,投保商品的順序也須改變。

 

因為此年齡的醫療險費率高,因此對於保障計畫便必須有所取捨,如果可支配的保險預算有限,要掌握「保大(病)不保小(病)」、「保定期、不保終身」兩大原則,並把一次性給付的重大傷病險、癌症險、意外險、失能扶助險的保費預算列為優先支付項目。

 

其次再規畫實支實付及日額型醫療險,最後再考慮退休養老相關的儲蓄險、年金險。

 

除非尚有房屋貸款債務、子女教育或孝養父母責任者,否則終身壽險或定期壽險的保費支出應做為最後的考慮,因為,如果規畫死亡壽險計畫,此時因保險年齡大、危險保費高,可能會吃掉大部分的保費預算,而影響未來醫療保障防護計畫。

 

五年級生(50~60歲):

 

此年齡層離退休大概還有10 年左右的時間,可以利用還有固定薪水收入時,規畫10 〜15 年期繳費終身醫療險,但也是要掌握「保大不保小」,可以優先購買終身保障型的失能扶助險、重大傷病險及癌症健康險。

 

實支實付醫療險、日額型醫療險、定期險規畫,則以定期型或一年期附約方式規畫。如果還有貸款或家庭養育、教育責任需負擔者,再加保意外死殘、定期壽險做為身故保障,但所有年繳保費合計仍以不超過年收入的10%為原則。

 

這樣的規畫內容,並非一勞永逸,一旦五年級生從職場退休,不再有固定工作收入時,就必須重新再檢視整體的保障內容,與可用資金預算後,看是否需要重新調整。

 

六年級生(40~50歲):

 

此年齡層離退休還有20 年時間,但家庭經濟負擔也是比較重的階段,例如子女教育、房屋貸款、父母奉養等固定開銷。

 

因此,保費預算應優先把萬一突發疾病或意外死亡的保障先規畫充足,如果可用預算夠當然可以購買終身壽險,但如果預算不夠,則建議購買有保證續保的短年期或一年期定期壽險。

 

如果有閒置資金作投資、理財,則可考慮搭配高危險保額的變額萬能投資型壽險,達到同時滿足保險與投資的需求,也是不錯的選擇。

 

至於健康醫療險的保費則一樣先掌握「保大不保小」的原則,再利用終身醫療與定期醫療搭配組合出最適合的保障計畫。

 

如果因為保費預算有限,保障還有不足的部分,可利用產險公司的健康醫療險補足,但產險商品是一年期保單,並沒有保證續保功能,有些商品則是有最高續保年齡限制。

 

因此,除了意外傷害險以外,絕不能因為保費相對便宜,而只購買產險公司的健康險。

 

一生平安的保險規畫(增訂版):教你分齡買對保險,兼顧理財和保障。

 

(本文摘自《一生平安的保險規畫(增訂版):教你分齡買對保險,兼顧理財和保障》,商業周刊出版,吳鴻麟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