隨著天氣轉熱,台灣也進入鳳梨採收期,不過雖然鳳梨滋味酸甜可口!但仍舊有不少人,常會因新鮮鳳梨略帶咬舌感等因素,而選擇食用味道相對甜蜜的罐頭鳳梨。但營養師提醒,想要充分獲取鳳梨營養、補充鳳梨酵素、發揮其抗血栓、助消化等5營養好處,還是把握產季吃新鮮鳳梨最好!
高敏敏營養師表示,根據衛生福利部食品營養成分資料庫顯示,每100公克的新鮮鳳梨熱量為57大卡、膳食纖維1.4公克、維生素C 12毫克、鉀122毫克、鈣9毫克、鎂14毫克。
且正因為鳳梨營養素多元,因此適量食用對人體健康更是好處多多:
好處1/解便祕:
每100公克的鳳梨,約含有1.4公克的粗纖維,也就是俗稱的非水溶性纖維,在腸道中能幫助吸收水分、促進腸蠕動,促進體內環保。
此外,其富含的水溶性膳食纖維——果膠,也有增加腸內好菌活動,減少糞便和腸壁接觸時間、讓排便更順暢。
好處2/抗氧化:
鳳梨富含生物類黃酮(維生素P)、維生素C、E、B1等抗氧化物質,幫助對抗身體自由基。
好處3/開胃、提振食慾:
鳳梨的酸甜口感有開胃、幫助刺激食慾的好處。
好處4/抗凝血、防血栓:
鳳梨酵素能分解人體中的纖維蛋白,進而發揮抗凝血、減少血管栓塞的作用,有利輔助降低心血管疾病風險。
再加上,鳳梨中含有的生物類黃酮成分,更是維持人體微血管滲透性的重要營養素。因此,適量補充對於鞏固心血管健康益處良多。
好處5/助消化吸收:
鳳梨酵素能幫助豆、魚、肉、蛋等蛋白質食物分解,飯後適量食用能促進人體消化、吸收;有利減少進食後出現腹脹、消化不良等症狀。不過,若是經常胃發炎,或曾有胃潰瘍病史的民眾,則不建議空腹吃鳳梨,以免過度刺激、加遽不適產生。
但值得注意的是,由於鳳梨特有的「鳳梨酵素」主要分布在鳳梨莖部,因此在一般正常食用量下,其實吃到的量一般不多。尤其是,做成罐頭的鳳梨,其中的蛋白活性酵素已經遭受破壞。
因此,高敏敏營養師建議,若民眾想要獲取鳳梨酵素的營養好處,食用時應選擇新鮮鳳梨才是。而其也特別設計2款兼顧營養美味,且適合即將到來的夏日食用的清爽輕食,提供給民眾做為日常飲食參考:
材料:
新鮮鳳梨125公克、高麗菜葉6片,紅蘿蔔絲、小黃瓜絲適量,豆芽菜、苜蓿芽各50公克。
作法:
1.將高麗菜葉及紅蘿蔔絲、豆芽菜燙熟備用。
2.新鮮鳳梨切塊或切條狀備用。
3.將高麗菜葉片包裹所有食材捲成一卷就完成了。
營養好處:
可以沾和風醋一起吃,是夏天清爽、無負擔,亦能滿足蔬菜量需求的輕食好選擇。
材料:
新鮮鳳梨125公克、奇異果1/2顆、蘋果1/4顆、無糖優格60公克、柳橙汁少許。
作法:
1.將無糖優格拌上柳橙汁,作為橙汁優格醬備用
2.將新鮮水果切塊備用。
3.備好的水果擺盤後淋上橙汁優格醬就完成了。
營養好處:
優格含有對人體有益的多種好菌,而上述水果則能提供人體豐富的膳食纖維及寡糖,兩者搭配食用,更有利維持腸道健康。若當作飯後點心食用,還有幫助消化、促進腸道蠕動的作用。
雖然適度食用鳳梨好處多多!可高敏敏營養師仍提醒,有過敏體質或對鳳梨過敏的朋友還是應避免食用,以免導致皮膚發癢、紅腫,甚至氣喘症狀發作,反得不償失。
另外,由於鳳梨屬於高甜度的水果,糖友在攝取時一定要適量才行。一般建議,糖尿病者,每日水果攝取量應控制在2份水果,且2份水果要分開食用為佳。
而一份水果大約是一般飯碗的8分滿(以鳳梨來說大約是125公克的果肉)。最重要的是,水果的選擇應該要是不同顏色的新鮮水果,不要只吃某種單一的水果。且能直接吃就不要打成果汁,才不會讓血糖升高快速、不利血糖控制。
延伸閱讀
(本文獲「華人健康網」授權轉載,原文刊載於此)
中醫講究食物的寒熱屬性,不同體質、不同需求的人,應該要懂得挑選適合自己吃的食物。台灣是水果王國,一年四季都有本土水果盛產,若再加上進口水果,那真的是吃不盡了。生活在寶島如果沒有善用這些美味的資源,那就太可惜囉!
這次小編就來幫大家整理出樓醫師曾經提過的果療方,依照現代人常見症狀規劃出一系列的水果養生專輯,有需要的朋友不妨持續追蹤喔!今天推出的主題是上班族及女性朋友最常見的惱人問題-便祕。
如果長期便祕那可是會導致嚴重後果的喔!不只全身毒素排不出去導致體內慢性發炎,還可能罹患癌症及心臟疾病。是的,你沒看錯,便祕也跟心臟功能密切相關。
有些人的便秘是因為心氣不足,不是指便秘會得心臟病;但是如果本來就有心血管問題,在用力排便的時候可能會因為腹腔壓力驟增而爆血管,或是促使血栓跑到心臟或大腦造成中風。
所以有長期便秘症狀的人,最好還是給專業醫生了解一下是甚麼原因造成的,如果是體質問題就要趕緊調養,才能防病於未然喔!
葡萄:性平,適合各種體質。因有補血效果也特別適合血虛體質者用來改善便秘。
火龍果:性涼,適合陽盛體質者。
獼猴桃(奇異果):性涼,適合濕熱體質者。
水梨:性涼,適合陰虛體質者。
(本文獲「樓中亮預防保健網」授權轉載,原文刊載於此)
在台灣,春、夏、秋、冬盛產種類多樣的水果,堪稱水果王國。
文/ 陳如頤、易禹昕
走進市場的水果攤,有著各種水果等你挑選,但是水果該怎麼吃最營養呢?要如何才能吃到水果完整的營養素呢?像有些水果可以連皮一起吃,但大部分的人會把皮削掉,錯失了水果完整的營養素。
臺安醫院營養師曾祺表示,基本上常見的水果如芭樂、葡萄、蘋果、香蕉等,都可以連皮一起吃。
像芭樂皮就富含維生素C;葡萄皮含有豐富的花青素;而蘋果的外皮雖然有打蠟,但都屬於食用食品級的蠟,其實可以不用過於擔心;還有香蕉的外皮,含有相當高的抗氧化營養素,如果不介意的話也是可以連皮打成水果泥食用。
值得注意的是,奇異果則不建議帶皮一起吃,原因是奇異果有一層毛絨外皮,可能會誘發過敏的發生。
水果切塊後,接觸空氣面積越大,營養流失的速度就會越快,因為水果含氧化營養素碰到氧就會流失,那如果再經過流水清洗,可能會讓更多的營養素流失。
如果只是切塊放冷藏的話,建議民眾不要切太小塊,讓水果接觸空氣的面積不要那麼大,重點是不要放在空氣中一段時間了,然後再放冷藏,這樣可能營養素最快流失。
保存水果有什麼竅門嗎?曾祺指出,保存水果盡量連皮一起保存,連皮一起冷藏,購買時挑選越新鮮越好,因為水果離開果樹有一些營養也會慢慢流失,所以盡量挑選比較新鮮的。
此外,不要一次買太多量,也不要一次買1個月的量慢慢吃,建議購買1個星期的量或2、3天的量。至於保存方面,如果是連果皮的話最好,果皮本身就會有一個保護的效果;若是切塊的話則建議使用保鮮盒,因為碗盤可能會有些缺角,以致保鮮膜無法包覆完整,可能會讓空氣跑進去,加速營養流失。
網路盛傳蘋果加熱吃更營養,曾祺直言沒聽過這種說法,蘋果中富含維生素C,加熱維生素C就會流失,蘋果還是生吃會比較營養。
最後,曾祺提醒水果要把握少量購買的原則,並且吃當季的水果,就像夏天不要吃橘子,因為橘子是冬天的水果;夏天吃到的橘子可能就是用冷凍冷藏保存,營養素也會比較低。
(本文獲「健康傳媒」授權轉載,原文刊載於此)
美國南佛羅里達大學在美國化學學會年會中發表的研究指出,澱粉樣蛋白其實本身不會傷害腦細胞,而是它們與銅離子結合或其他金屬結合後,才產生氧化。他們發現甜菜苷可以降低90%澱粉樣蛋白的氧化量,可能成為未來預防阿茲海默症的治療希望。
文/丁彥伶
「甜菜根有助於預防大腦傷害,還可能有助於治療阿茲海默症嗎?」突然看到這則報導,吃驚地繼續往下閱讀。
據之前一項刊登在老人學系列期刊《The journal of Gerontology Series A》中有研究指出:如果運動前先喝甜菜根汁,將能增加大腦血液流動,因為可以調控氧氣迴圈,所以能幫助維持大腦年輕。
南佛羅里達大學的研究則說,甜菜中的主要色素「甜菜苷」,可以預防澱粉樣蛋白堆積在腦部,保護腦神經。
由於現在有很多研究,都認為澱粉樣蛋白的堆積,致使大腦發炎和神經元氧化,也是造成阿茲海默症的主要原因。所以有許多預防阿茲海默症的研究,都是以是否能清除澱粉樣蛋白堆積,來看是否能有著保護腦細胞不受破壞。
美國南佛羅里達大學在美國化學學會年會中發表的研究指出,澱粉樣蛋白其實本身不會傷害腦細胞,而是它們與銅離子結合或其他金屬結合後,才產生氧化。他們發現甜菜苷可以降低90%澱粉樣蛋白的氧化量,可能成為未來預防阿茲海默症的治療希望。
那我們吃甜菜根也能預防失智症嗎?大甲李綜合科醫院營養室主任劉純君說,其實不只是甜菜根,紅色火龍果或是各種顏色鮮豔的蔬菜水果都有幫助!
很多人前一天吃了甜菜或是喝了甜菜汁,第二天上廁所時尿尿或是便便都會紅紅的,這就是「甜菜苷」,是造成甜菜顏色鮮紅的主要色素,這種能改變人體尿液或便便的色素能力,是植化素具有強力抗氧化作用的副作用。
臺灣不是甜菜的主要產地,所以很多人常說買不到甜菜根,即使能買到,價植往往也很貴。劉純君說,甜菜根買不下手,不妨改買臺灣盛產的紅色火龍果,紅色火龍果的紅色植化素染色的功能不比甜菜根低,它的抗氧化作用也很強!而這些色素,也就是花青素,只要含有花青素的蔬菜水果都有效,不一定只能吃甜菜根。
劉純君說,在歐美因為氣候的關係,可以栽種的蔬菜水果種類有限,所以被拿來研究的蔬菜水果也只有那幾樣,例如前幾年很紅的「羽衣甘藍」,說可以抗癌、預防老年疾病,由於羽衣甘藍盛產在比較冷的地方,在臺灣只有特殊水耕或進口,因此幾百塊只能買到一點點。
但其實羽衣甘藍就是十字花科的蔬菜,臺灣的萵苣、地瓜葉等等,就是一樣的十字花科蔬菜,不必花很多錢買羽衣甘藍,吃臺灣的地瓜葉,還有高麗菜、油菜、小白菜也行,其實深色蔬菜還含有葉綠素等各種植化素,都具有很強的抗氧化作用。
事實上,全球最長壽又健康的日本人,早就有建議每天要吃「三十種以上的食物」。比如,五穀米或十穀米,種類就有五到十樣,另外炒菜可以加入大蒜加蔥加薑,這樣就又多了幾種,要到處去嚐各種不同的食物,才能攝取到來自不同食物的營養素。
其實澱粉樣蛋白堆積只是引起失智症的原因之一,所以不只要攝取可以消除澱粉樣蛋白堆積的食物,還有攝取其他各種營養。臺灣人不只是食物種類攝取不夠,蔬菜量也攝取不足。
劉純君說,每餐蔬菜的攝取量,應該要比肉和飯加起來還多。臺灣大多數的民眾根本都沒有吃夠,她推薦最近臺灣很流行「綠拿鐵」,也就是精力流的升級版,把多種蔬菜水果清淨燙過去除寄生蟲疑慮,加上多種核果一起打成汁,不過濾、不加糖直接喝,這樣可以吃進多種大量的蔬菜水果的營養。
(本文獲「愛長照」授權轉載,原文刊載於此)
中年以後,人人都怕失智症!實際上,學習日本人遠離失智症的方法,非常有效。只要適當多吃一些柑橘類水果,就能降低失智症的機率,民眾不防可多加攝取。此外,除了預防失智症,也能減少體內的發炎、氧化。
隨著醫療科技的發達,讓人可以活得很長壽,高齡者的疾病也開始受到關注,其中最令大家擔心的就是失智症。台灣的失智人口快速成長,有關單位甚至推估,20年之後失智人口將會倍增,為因應失智防治照護的需求,衛福部已經在台灣各地設立了20個失智共同照護中心,除了提供失智症患者適當照護之外,也著重照顧者需要被關照的需求。
蔬菜水果是每天必要攝取的營養來源,網路上盛傳吃水果須連皮一起吃,否則等於扔掉了一半的營養。對此,營養師認為,果肉和果皮的營養價值不同,可以吃的部分就不要丟棄,但如果很難入口也不必勉強嚐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