年紀漸長,更要享受人生甘味!中年後的3個準備,學會「好好變老」

年紀漸長,更要享受人生甘味!中年後的3個準備,學會「好好變老」

談老,人人色變,老化被當劣化。但事實是這樣嗎?

老化也能是成熟的過程,因為歲月而韻味不同,中年時有沒有好好準備,正是決定劣化或是熟成的關鍵時刻。

文/諮商心理師林靜君

 

最近同事因為在公車被讓座而沮喪不已,而且這件事情就發生在他剛和朋友打完籃球鬥牛之後。完全可以體會同事的驚愕,我想到自己第一次在展覽會場聽到實習生喊自己「阿姨」的那一瞬間。

 

「阿姨?!」、「阿姨?!」、「阿姨?!」這是我心中小劇場的迴音。如果有背景,那應該是秋風捲起落葉、咻咻轉兩轉遠颺的畫面,耳朵裡清晰可聽到心如玻璃被硬物擊中般,ㄆㄧㄚ、 ㄆㄧㄚ碎裂的聲音。

 

中年序曲演奏已過半,只是當作沒聽到

 

關於變老這件事,根本不曾出現在生活裡。自以為維持著年輕時的生活型態,別人也說你都沒有變,看著鏡子裡的自己時,眼睛自動開啟美肌模式,要跑馬拉松也還可以試試。

 

不知不覺中發現自己體力變差了,記性沒以前好,皮膚開始變粗糙,頭髮變稀,偶爾碎念商品設計的字,幹嘛弄得螞蟻般折騰人。

 

看到父母的衰頹心驚,看辦公室的新進人員,覺得他們做事不上心。把這些現象視為個別情形,不想去想這就是歲月催人

 

可是,總有一些白目的傢伙,例如,有禮貌的學生,如國王的新衣那個小孩,大喇喇的喊著,國王沒有穿衣服。

 

事實擺在眼前,當別人恭維你年輕時,就是青春不再,你看過哪個大學生把年輕當成讚美?你不得不承認,中年的序曲已經演奏一段時間,只是你摀著耳朵。

 

你覺得自己老還是年輕?主客觀差異大

 

你的心裡住著一個年輕人/住著一位少女,你感覺「我還年輕」,不知老為何物,這是內在的主觀認知。

 

可是外在客觀環境虎視眈眈隨時等著戳你,青春不再,你醒醒吧!這種內在與外在之間的不一致,這種認知與協調之間的落差,往光譜的兩端發展,形成對抗、接納、放棄三大類型的族群。

 

1.對抗歲月的聖戰士

 

這個族群的關鍵字是「逆齡」、「凍齡」「抗老」、「美魔」等。

 

以《孫子兵法》的「無恃敵之不來,恃吾有以待之」精神,全神貫注在外貌的變化,將地心引力視為大敵,為蓬勃的高級保養品帶來龐大商機,醫美的發達也為這陣營提供強大的後援。

 

2. 安適當下者

 

對現在過的生活沒有太多的不滿,坦然接受人會改變的事實,但對未來保有一點緊張感,願意多花時間為老後規劃做準備。老化不是被當成失落的過程,而是漸漸成熟,是人生甘味。

 

3.放棄一族者

 

這個群組的態度是既然青春留不住,乾脆輕鬆做大叔/大媽,對於人生再無所圖,對人肆無忌憚,理不直,氣卻壯到嚇人。

 

還有,上班的等退休,至於退休後要幹嘛?想那麼多幹嘛!

 

不滿的事情增多,但是也不想要改變,老的速度比年紀增加還要快。

 

學會好好的變老!3大關鍵要素很重要

 

日本學者澀谷昌三說,能否坦談接受變老的事實,取決於「現在」過著甚麼樣的生活。

 

所以,當發現自己逐漸衰老時,該如何用健康正面的心態面對?如何不因為衰老而失去自信、追夢勇氣、生活熱情?

 

沒有人教過我們如何好好變老,因為沒人教,智慧成熟、資源增多,體力也還有一些的中年時期,正是絕佳的先修時間。

 

談論老後的準備,健康、財務、人際等領域,再三被強調,這些外在條件做好當然很重要,但更重要的是要掌握住內在核心關鍵因素:

 

1. 好奇

 

記得旅行時,剛到一個地方之際,處處新鮮的感覺嗎?

 

記得當學生時,一年級生的忐忑與略為興奮的感受嗎?

 

這些忐忑、新鮮、興奮的感受,融合了對未知的好奇,因為好奇你會很想知道「接下來呢?」、「然後呢?」,你會期待下一步。

 

我最近正在學習費登奎斯(Feldenkrais)方法,希望將其運用在心理工作上,這個身心學派探索意識與潛意識的大腦學習─神經的可塑性,相當重視的好奇的態度。

 

從過程中體驗到,好奇會引領人去嘗試、去體驗,保持好奇為生活帶來動能,宛如新生的奇妙感受。

 

身體與心理本為一體,心理上好奇心的誘發,在生理上,能夠活躍思考,對大腦形成有效刺激,而保持對大腦的適當刺激,能夠防止認知能力退化。

 

有的人會說,「再大的事情都見過了,還有什麼好好奇的?」如果你也有這樣的困惑,就從觀察細節開始,再小的事情都可以。

 

比如,觀察一下你刷牙時,是先從哪一顆牙齒開始?怎麼刷?刷完前與刷完後有什麼不同嗎?先觀察三天,接著試試看改變刷的順序會怎麼樣?再觀察三天。

 

人的本性是好奇的,只是社會化之後受到太多的制約,透過觀察與實驗,慢慢把好奇心找回來。用上述觀察細節的方法試試看,持續十二天之後,看看自己的心態有沒有什麼不同。

 

2. 感謝

 

懷著「感謝的心」的好處,已經獲得許多實證研究,諸如,強化免疫系統防衛功能、更能維繫良好的健康習慣、更容易找到社會支持的力量等。常聽說感恩的人最有福報,這是有科學根據的。

 

可是要感謝什麼?中學時背誦陳之藩先生寫的,「無論什麼事情,得之於人者太多,出之於己者太少,因為要感謝的人太多了,不如謝天吧!」,不知道要如何感謝時,「謝天」是個不錯的開始,例如吃飯前,謝謝天地的賜予以及眾人的幫助。

 

正向心理學大師馬汀‧塞利格曼(Martin E.P. Seligman)的研究,也提供具體的做法,他認為人容易注意生活不滿意之處,簡言之,人的大腦天生偏好災難。

 

要改變大腦慣性,則需要練習,大師建議的練習方法是,每天睡前記錄三件發生的好事情,並且想它為什麼會發生,根據實驗,即使只花一個星期每天想三件好事,幾個月之後還是會覺得人生變得快樂。

 

「今天有發生什麼好事情嗎?」

 

現在開始每天練習這樣這樣問自己!

 

3. 行動

 

面對老化現象,我們常會認為這是沒得選擇的,只能被動回應環境的改變。如果是這樣思維,要小心已經誤入老化流沙了。

 

去日苦多,年齡常成為不行動的理由,成為自我限制的藩籬,於是把自己困住了。

 

發展心理學家艾瑞克森(Erik H. Erikson)九十歲時寫了老年研究報告書,訪談的對象有一個案例,讀來讓人不寒而慄,他描述「一位男士在做婚姻抉擇時沒有採取行動,七十年苦於無法擺脫腦中的影像,就像陷在一列火車裡,卻一直沒有勇氣跳車。」

 

生命列車抵達終點前,別再懊悔度日

 

聽從內心的聲音做些什麼,只要有行動一切都會有不同。人在行動時,會從中獲得主動掌控感,主控感是人對生活滿意相當重要的因素。

 

有人會說,我聽不到什麼內在的聲音,也沒有興趣,不知道要做什麼。其實,這樣也沒關係,多數的人也是這樣的。

 

既然你不知道要去哪裡,走哪一條路都沒關係,重要的是上路就好。不知道興趣在哪,看什麼容易接觸到就去接觸看看,然後看會發生些什麼。

 

人生的每一階段都是承先啟後,預約美好的晚年,中年時的準備好重要,掌握好奇、感謝、行動原則,讓「好 ‧ 感 ‧ 動」精神,將變老翻轉成為興味盎然的體驗。

 

年紀增加將是豐富的累積,誰都年輕過,但夠老、夠好,就是靠機運與智慧,想到這裡,真是期待著未來、未來一直來。

 

點我加入幸福熟齡FB粉專,健康快樂每一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