平平是刺激穴位治病 針、灸大不同

平平是刺激穴位治病  針、灸大不同

以針刺入人體的「穴位」,可以改善經絡中「氣」的流向,而達到治療疾病的效果。

「一針、二灸、三用藥」是中醫的治病順位,且針灸在世界醫療占有一席之地。世界衛生組織列了六十四種針灸的適應症,二○一七年也將針灸列為緊急救援醫療之應用。

一根細針經由中醫師的巧手輕輕地插入病人的皮膚裡,有時醫師還會在針上放上一小團艾絨,點燃後白煙慢慢飄起,這就是「針上灸」。很多人偏愛針灸,但馬偕紀念醫院中醫部主治醫師陳兆暐指出,「其實針、灸嚴格說起來是兩件事。」

 

針灸的「針」(Acupuncture)稱為「針刺療法」,指利用特別的器材,從最早的骨針、竹針、鐵針、金針、銀針到現在的不鏽鋼針,穿過皮膚進入人體穴位(穴道),調解生理功能、改善病理狀態,進而治療疾病。

 

「灸」(Moxibustion)則是「灸治療法」,從早期的燒燙傷體表,讓皮膚產生傷口來刺激穴位,演變到用燻的形式。簡單來說,針是一種侵入性的治療,灸為溫熱療法,兩者大不相同。

 

針所不為  灸之所宜

 

《靈樞.經脈》提到:「針所不為,灸之所宜。」針灸彼此可以是互補關係,亦可合併使用。「老人家容易有氣血不足,透過針刺療法雖能調整氣血運行,有時卻可能造成傷害,透過溫灸通經活絡,也能達到補氣、補能量,恢復身體機能。」陳兆暐說。

 

新生中醫診所院長、天津中醫藥大學針灸博士賴清旭表示,人體穴位左右互相對稱,目前大概得知有一千個穴位,常用的約三、四百個左右,每個穴位都有不同的功能,例如足陽明胃經──足三里是胃經的穴位,中醫〈十總穴歌〉有云:「肚腹三里留。」肚子痛、胃痛要找足三里穴,只要症狀為胃經所經過,透過按摩足三里都可以緩解,包括:頭痛、頭暈、牙痛、腹痛等。

 

想要讓穴位發揮功用,就是得刺激穴位,利用針、灸達到治病療癒的作用。此外,針灸最大的特點就是療效快、便宜。

 

一般來說,針刺療法常用於神經系統、骨關節肌肉系統等疾病,如中風、脊椎損傷的後遺症、運動傷害、各種痠疼痛等。灸療法則適合虛寒性、功能性低下的症狀或疾病,如腸胃道蠕動不好、末梢循環不良、原發性痛經等。

 

至於,針灸是否有所謂的黃金期?兩位專家解釋,針刺療法的黃金期是依據疾病、症狀來定義,例如治療中風、脊椎損傷的後遺症,當病情沒有危害到生命就可以開始治療,通常越早越好,最好不要超過三至五個月;急性扭傷、落枕等,若能在受傷的當下進行治療,便能立即見效。灸療法則沒有黃金期,隨時都可以做。

 

扎針不是越多越好

 

此外,留針時間長短是否會影響療效?雖然,中醫典籍曾記載,氣血運行身體一圈約二十八.八分鐘,《針灸的甲乙經》也針對不同的穴位註明留針時間。「臨床常規約十五至三十分鐘。」陳兆暐說,醫療科技進步,現在可輔助使用紅外線治療儀及電針機,因而可縮短留針時間。

 

賴清旭習慣以三十分鐘為基準,讓氣血運行一圈,「留針時間多半取決於醫師、病情考量。」兩人不約而同強調。另外,針數多寡,會因疾病、症狀調整,絕對不會是扎得越多越好。

 

至於相關禁忌?除非病人怕針,基本上沒有太大限制,甚至服用抗凝血劑、懷孕婦女都適用,前提是一定要主動告訴醫師,讓醫師在用針、取穴時選擇更適當的穴位,避免不必要的風險。

 

進行針刺療法的前一天晚上請不要熬夜、不要空腹、情緒勿太大起伏、務必放鬆心情⋯⋯。若違背了上述種種提醒,都可能造成血流異常,導致暈針的現象。賴清旭補充指出,治療時不要滑手機,因為人體肌肉是互相牽引的,手一滑,反而讓針不斷向內深入肌肉層,很可能超過安全深度;治療後也不要急著找人聊天,閉上眼睛休息一下,讓氣血運行更順暢。

 

針刺療法雖然屬於侵入性的治療,但風險極低。一般而言,病人只要懂得放鬆,配合醫師指示不要亂動,都不會有太大問題。陳兆暐嚴肅提醒,病人一定要選擇合格的中醫師,如此安全性才能獲得保障。


穴道按摩自己來

▲點圖放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