甲狀腺癌 治癒率高也可能最糟的癌症

甲狀腺癌  治癒率高也可能最糟的癌症

醫師可藉由觸診,判斷患者甲狀腺是否腫大。

很多人會認為罹患癌症,就等於被閻羅王宣判死刑。

不過,有一種癌症,只要發現得早,絕大部分都可以治癒,那就是甲狀腺癌。

甲狀腺癌雖然發生率遠遠落後肺癌、大腸癌、女性乳癌,但也在十大癌症排名第八;同時也是十至二十九歲女性好發癌症的第一位、二十至二十九歲男性常見癌症第二名。至於為什麼好發在年輕人,醫學上仍是原因不明。

 

遺傳因素外  好發原因不明

 

「甲狀腺癌是治癒率最好,卻也可能是最壞的癌症。」和信治癌中心醫院一般內科部內分泌科主治醫師許雅玲解釋,甲狀腺癌隨著細胞特性、分化程度的不同,又細分為乳突癌、濾泡癌、髓質癌、未分化癌等,特別是未分化癌,是所有癌種中最凶猛的一種,一旦轉移,存活期往往不到半年。

 

所幸,甲狀腺癌以乳突癌、濾泡癌最為常見,病人只要積極配合醫師治療,多半能安心活到老。

 

為什麼會造成甲狀腺癌?許雅玲表示除了少數有遺傳傾向,發生原因仍未有定論,甲狀腺疾病主要發生在女性,約是男性的四至五倍;甲狀腺癌的發生率,女性也高於男性三至四倍,發生的年齡與其他癌症相比,相對來得年輕,主要分布在四十至六十歲。

 

過去經常提到輻射會造成甲狀腺癌,的確如此,但現在一般人的生活裡,鮮少有機會接觸大量輻射。除非像日本福島居民面臨核電輻射外洩,或頸部曾接受過大量放射線治療多年,才有較高風險,若無上述情況,其實不用太擔心輻射問題。

 

另一個可能原因,是長期缺碘容易造成的甲狀腺腫大。許雅玲表示,自一九六六年開始全面食鹽加碘後,台灣已不是缺碘地區,民眾只要不刻意挑選無碘食物,不會有缺碘的問題。而甲狀腺功能亢進、低下,與自體免疫系統有關,若短時間內大量攝取含碘食物,可能誘發甲狀腺功能產生變化。換言之,在台灣,甲狀腺癌的發生與碘的攝取與否,是沒有相關的。

 

絕大部分的甲狀腺癌,多半沒有任何症狀,唯一的感覺就是脖子腫大,或腫瘤剛好壓迫到喉返神經、聲帶。許雅玲提醒,當沒有感冒,卻突然沒聲音或持續聲音沙啞,就應該到耳鼻喉科檢查是否罹患甲狀腺癌。

 

甲狀腺癌以乳突癌所占比率最高,約九成;其次為濾泡癌約五%至六%,其他類型的癌則更少,治療最好的方式還是進行手術切除。

 

風險低  切除是最好的治療

 

外科醫師進行甲狀腺手術切除,會先找出神經、副甲狀腺,保護好後,再進行甲狀腺切除。

 

手術最常見的風險主要有兩個,一是喉返神經麻痹,現在藉由「喉返神經探測器」輔助,確認喉返神經的位置與功能,在手術過程裡更能確保神經完整性,可將風險降到一%以下。

 

二是術後低血鈣——人體約有四至六顆的副甲狀腺位於甲狀腺後方,其功能在調節血鈣濃度,一旦傷及副甲狀腺,病人就可能出現手麻、腳麻、抽筋等症狀,有一%比率的病人接受甲狀腺全切除後,會發生術後副甲狀腺功能低下,必須長期服用鈣片及活性維他命D,以維持血鈣濃度穩定。

 

對於復發風險較高的病人,則會在術後四至六周,安排口服放射碘(I-131)治療及全身掃描。放射碘除了可以把開刀後殘存的甲狀腺組織再清除完全之外,也可同時做全身評估,了解腫瘤有沒有遠處轉移,而且就算有轉移,在看到的同時也能一併給予治療。

 

病人完成所有的療程後,後續追蹤方式以「抽血」為主,醫師會定期抽血檢測病人的甲狀腺球蛋白(Thyroglobulin〔Tg〕)數值。甲狀腺球蛋白是由甲狀腺細胞製造的蛋白質,在甲狀腺全切除並清除完全之後,就可以作為癌症復發或轉移的參考指標。

 

絕大部分的甲狀腺癌治癒率很高,治療項目也相對單純,甚至術後只要定期抽血追蹤,對生活品質影響不大。因此有人說:「若一輩子一定要罹患一個癌症,那寧可是甲狀腺癌!」不過,許雅玲也提醒,「若擔心手術風險而不治療,反而可惜了,因為一旦轉移、復發,治療成效就會大打折扣。」

 

甲狀腺

▲點圖放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