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小南瓜營養豐!事實上,有著「金瓜」稱號的南瓜,除了相對一般主食類食物,具有高膳食纖維、低GI值的特性,相當適合有減肥、控血糖需求的民眾,適度將其替換麵食、白飯食用。
文/洪毓琪
南瓜的營養價值可不僅於此,適度食用其實還有保護胃腸道黏膜狀態、緩解胃潰瘍不適,以及補血、防癌等8大健康好處!
根據食藥署台灣食品成分資料庫2017版資料顯示,每100公克的南瓜熱量為69大卡,是等量白飯(182大卡)的1/2不到,且膳食纖維含量更高達2.5公克,是白飯(0.6公克)的4倍。
同時,含有豐富的鉀離子(426毫克)、維生素A(3681I.U.)、β-胡蘿蔔素(1981ug),而鈉離子含量卻僅有1毫克,是一高鉀低鈉的好食材,適度食用對人體好處多多。
不過,南瓜的營養價值可不只有這些!帕斯頓編輯部在著作《食光知味:大啖餐桌上的節氣,顧好五臟顧好胃》一書中就提到,又名番瓜、北瓜、倭瓜,屬於葫蘆科的南瓜不僅是夏秋季節的瓜菜之一,適度食用更有下列8大鮮為人知的健康好處:
好處1/有利補血:
南瓜中含有鈷元素,有補血作用。
好處2/幫助解毒:
南瓜含有維生素和果膠,果膠有很好的吸附性,能粘結和消除體內細菌毒素和其他有害物質,如重金屬中的鉛、汞和放射性元素,達到解毒作用。
好處3/防止胃潰瘍:
南瓜中所含果膠可以保護胃腸道黏膜,促進潰瘍癒合,適合胃病患者食用。
好處4/護眼護心:
南瓜中豐富的抗氧化劑β-胡蘿蔔素,具有輔助護眼、護心和抗癌的功效。
好處5/有利生長發育:
南瓜富含鋅元素,有益於皮膚和指甲健康。且微量元素鋅,同時會參與人體內核酸蛋白質的合成,是腎上腺皮質激素的固有成分,更是人體生長發育的重要物質。
好處6/抑制癌細胞出現:
南瓜中所含的甘露醇有通大便的作用,可減少糞便中毒素對人體的危害,防止結腸癌的發生。且南瓜能消除亞硝酸胺的突變作用,抑制癌細胞出現。
好處7/有利母嬰健康:
孕婦食用南瓜花果,不僅能促進胎兒的腦細胞發育,增強其活力,還可防治妊娠水腫、高血壓等孕期併發症,促進血凝及預防產後出血。
好處8/輔助治療前列腺炎:
南瓜籽不但是民眾獲取有益大腦健康的ω-6 等重要脂肪酸的好食物來源;南瓜種子還可以輔助治療前列腺炎,且種子和瓜蒂常入藥,能驅蟲、健脾,還可當零食。
美味的南瓜要帶有枯黃乾燥的果蒂,且瓜皮有層均勻的果粉、紋理清楚。若指甲輕壓表皮有留下痕跡,則代表南瓜尚未熟透,果肉不甜,建議要再存放一下。
延伸閱讀:
(本文獲「華人健康網」授權轉載,原文刊載於此)
編按:如何吃鳳梨,才能避免割嘴或咬舌?書田診所何一成指出,食用鳳梨前,可以塗抹少許鹽巴,或是加熱烹煮,既能增加口感,使美味加分,同時又能避免發生鳳梨割嘴或咬舌的不適情況。
隨著天氣轉熱,台灣也進入鳳梨採收期,不過雖然鳳梨滋味酸甜可口!但仍舊有不少人,常會因新鮮鳳梨略帶咬舌感等因素,而選擇食用味道相對甜蜜的罐頭鳳梨。
但營養師提醒,想要充分獲取鳳梨營養、補充鳳梨酵素、發揮其抗血栓、助消化等5營養好處,還是把握產季吃新鮮鳳梨最好!
高敏敏營養師表示,根據衛生福利部食品營養成分資料庫顯示,每100公克的新鮮鳳梨熱量為57大卡、膳食纖維1.4公克、維生素C 12毫克、鉀122毫克、鈣9毫克、鎂14毫克。
且正因為鳳梨營養素多元,因此適量食用對人體健康更是好處多多:
好處1/解便祕:
每100公克的鳳梨,約含有1.4公克的粗纖維,也就是俗稱的非水溶性纖維,在腸道中能幫助吸收水分、促進腸蠕動,促進體內環保。
此外,其富含的水溶性膳食纖維——果膠,也有增加腸內好菌活動,減少糞便和腸壁接觸時間、讓排便更順暢。
好處2/抗氧化:
鳳梨富含生物類黃酮(維生素P)、維生素C、E、B1等抗氧化物質,幫助對抗身體自由基。
好處3/開胃、提振食慾:
鳳梨的酸甜口感有開胃、幫助刺激食慾的好處。
好處4/抗凝血、防血栓:
鳳梨酵素能分解人體中的纖維蛋白,進而發揮抗凝血、減少血管栓塞的作用,有利輔助降低心血管疾病風險。
再加上,鳳梨中含有的生物類黃酮成分,更是維持人體微血管滲透性的重要營養素。因此,適量補充對於鞏固心血管健康益處良多。
好處5/助消化吸收:
鳳梨酵素能幫助豆、魚、肉、蛋等蛋白質食物分解,飯後適量食用能促進人體消化、吸收;有利減少進食後出現腹脹、消化不良等症狀。
不過,若是經常胃發炎,或曾有胃潰瘍病史的民眾,則不建議空腹吃鳳梨,以免過度刺激、加遽不適產生。
但值得注意的是,由於鳳梨特有的「鳳梨酵素」主要分布在鳳梨莖部,因此在一般正常食用量下,其實吃到的量一般不多。尤其是,做成罐頭的鳳梨,其中的蛋白活性酵素已經遭受破壞。
因此,高敏敏營養師建議,若民眾想要獲取鳳梨酵素的營養好處,食用時應選擇新鮮鳳梨才是。他也特別設計2款兼顧營養美味,且適合即將到來的夏日食用的清爽輕食,提供給民眾做為日常飲食參考:
★清爽旺來蔬菜捲
材料:新鮮鳳梨125公克、高麗菜葉6片,紅蘿蔔絲、小黃瓜絲適量,豆芽菜、苜蓿芽各50公克。
作法:
1.將高麗菜葉及紅蘿蔔絲、豆芽菜燙熟備用。
2.新鮮鳳梨切塊或切條狀備用。
3.將高麗菜葉片包裹所有食材捲成一卷就完成了。
營養好處:可以沾和風醋一起吃,是夏天清爽、無負擔,亦能滿足蔬菜量需求的輕食好選擇。
★水果波羅優格
材料:新鮮鳳梨125公克、奇異果1/2顆、蘋果1/4顆、無糖優格60公克、柳橙汁少許。
作法:
1.將無糖優格拌上柳橙汁,作為橙汁優格醬備用
2.將新鮮水果切塊備用。
3.備好的水果擺盤後淋上橙汁優格醬就完成了。
營養好處:優格含有對人體有益的多種好菌,而上述水果則能提供人體豐富的膳食纖維及寡糖,兩者搭配食用,更有利維持腸道健康。若當作飯後點心食用,還有幫助消化、促進腸道蠕動的作用。
雖然適度食用鳳梨好處多多,不過高敏敏營養師仍提醒,有過敏體質或對鳳梨過敏的朋友還是應避免食用,以免導致皮膚發癢、紅腫,甚至氣喘症狀發作,反得不償失。
另外,由於鳳梨屬於高甜度的水果,糖友在攝取時一定要適量才行。一般建議,糖尿病者,每日水果攝取量應控制在2份水果,且2份水果要分開食用為佳;而一份水果大約是一般飯碗的8分滿(以鳳梨來說大約是125公克的果肉)。
最重要的是,水果的選擇應該要是不同顏色的新鮮水果,不要只吃某種單一的水果。且能直接吃就不要打成果汁,才不會讓血糖升高快速、不利血糖控制。
延伸閱讀:
(本文獲「華人健康網」授權轉載,原文刊載於此)
隨著毒素不停的累積,器官功能不斷的下降,到達一個臨界點,就會造成過多的細胞壞死。到了這個階段,就會造成部分器官功能,永久性的喪失,例如肝硬化、末期腎病、心臟衰竭、心肌梗塞、腦中風等等。
過多的毒素會造成肝臟慢性發炎,也會造成有害微生物增生。肝臟反覆的發炎,就會造成肝臟被纖維組織占滿,變成肝硬化。肝硬化會造成疲倦、腹水、消化道出血、黃疸等症狀。
腎臟與肝臟是人體內排毒負荷量最大的兩個器官,所以也容易被毒素所傷害。脂溶性毒素可以從肝臟排出到膽汁中,水溶性的毒素則大多數經由腎臟排出。
當我們喝的水不足時,或是全身毒素一直太高時,尿液的毒素濃度就會增加,時間一久,就會傷害腎臟、輸尿管、膀胱、尿道等整個泌尿系統。
因為糖尿病或是高血壓,造成的腎臟血管病變,使得腎臟一直處於缺血的狀況下,久而久之,腎臟壞死的細胞就會越來越多。
自體免疫疾病,造成人體的免疫系統錯誤的攻擊腎臟細胞,也會讓腎臟細胞壞死。當腎臟細胞被破壞的比例過高時,腎臟功能就會喪失,無法過濾血液產生尿液。這時就要靠血液透析(洗腎)來維持生命了。
供應心臟肌肉的血管叫做冠狀動脈,當冠狀動脈變狹窄時,就容易造成心肌缺氧。久而久之心臟功能就會變差,變成慢性心臟衰竭。
如果冠狀動脈血管內皮因發炎而破損時,就會造成血管壁中的硬化斑塊破出而阻塞血管,造成心肌梗塞。每次心肌梗塞都會引起更多的心肌細胞壞死,心臟功能進一步變差,最終也是變成心臟衰竭。
人體內的毒素增加,會造成血栓的機率增加,而肝臟是負責調控人體凝血功能的器官之一,所以肝臟功能變差,也會造成凝血機制失常,產生更多的血栓。全身的慢性發炎,容易產生血栓。靜脈慢性發炎會造成靜脈瓣膜破壞,靜脈流速變慢,也容易產生血栓。
當腦血管被血栓完全塞住時,就會造成缺血性腦中風,部分腦細胞的壞死。反覆性的腦中風,就會造成大腦功能越來越差,最終失去自我生活的能力。
癌症代表人體酵素系統與免疫系統的嚴重失調。癌細胞來自於人體細胞的基因突變。從正常細胞到癌細胞往往會經過數十次的基因突變。突變的程度越嚴重,細胞也就越不正常,最終變成癌細胞。
癌細胞的特徵就是不受限制的分裂與生長,最終佔據了人體內的重要器官,造成器官衰竭。癌細胞在演變的過程中,人體的酵素系統有很多機會可以矯正這些出錯的基因,但是如果酵素系統崩潰時,就無法及時矯正這些錯誤。
而基因突變無法被矯正的細胞,原本免疫系統可以將之摧毀。然而,不健康的免疫系統也無法將這個任務做好。最終導致癌細胞越長越多,終於演變成無法收拾的狀況,最終導致人體死亡。
酵素系統矯正基因突變是第一道防線,免疫系統是第二道防線,這兩道防線被突破之後就會導致癌症的產生。
開刀、化學治療、放射線治療、標靶治療等等現代化醫學方法,雖然可以去除與破壞癌細胞。但是如果無法強化自身的酵素系統與免疫系統,則癌症還是很容易復發的。
癌症的治療,除了身體的重建外,還需心理的重建,否則療效無法持久。
容易得到癌症的人格特質有兩類:一類是逆來順受、勉強自己、害怕衝突的鴿派,一類是完美主義、自我要求高、不放心別人做事、愛面子的鷹派。
不論是鴿派還是鷹派,當外在環境與內在心理衝突太大,無法協調時,就容易演變成癌症。外在社會環境是很難改變的,能夠改變的,只有自己的個性。
人格改造要先有正確的認知,再來是練習新的行為,行為變成習慣,新習慣變成新的人格,養成新習慣的技巧可詳閱第二章。
關於癌症治療的心理認知,在此有三點與大家分享:
一、宇宙是永遠愛你的朋友,萬物一體,我們都不孤單。穿過躁動不安的意識與潛意識,我們的內在有著無限的愛。
二、盡力做事,但對於結果則完全臣服。所有發生的事都是有原因的。如果我們知曉一切因果,當知一切都是最好的安排。
三、生命是永恆的。任何肉體的死亡都只是一種生命型式的轉換,我們不需恐懼,也無須憂傷。
當我們知道生病的原因,就能夠做出相對的因應之道。由於不良的生活習慣與飲食習慣,長期的身心壓力,造成體內毒素堆積、內臟器官與免疫系統衰弱,而產生種種的急性與慢性疾病。
心靈的毒素是疾病的根源,但是身體的毒素比較容易排除。想要獲得真正的健康,就要將這些身體與心靈的毒素排除,讓免疫系統、自律神經系統、內分泌系統、五臟六腑,通通恢復正常的運作。
人的行為往往受到各種情緒的影響,像是自卑、恐懼、嫉妒、怠惰、驕傲、懊悔、好勝,慢慢養成各種心理習慣與生活習慣,所以說:「心靈的毒素是疾病的根源。」,如果能夠排除根源的心靈毒素,對於治療疾病有立竿見影之效,但是這並不容易。
這些情緒傾向來自於深層的潛意識,力量十分強大。先從排除身體的毒素做起,身體的毒素降低了,體力、腦力與情緒都會得到改善。之後就要想辦法徹底拔除造成生病的心靈毒素,才能避免故態復萌、舊疾復發。
1. 清除細胞廢物:真正的療癒在於清除組織細胞內的廢物。
2. 五個關鍵步驟:節省酵素、節省能量、補充營養素、暢通氣血循環、端正骨架。
3. 節省酵素:首重避免消化不良。也就是要選擇容易消化的食物、養成良好的用餐習慣。
4. 選擇容易消化的食物:蔬菜、水果是最容易消化的食物。穀類、豆類、堅果類等種子類的食物要先泡水,才會比較好消化。肉、魚、奶、蛋等動物性食物則比較不容易消化。
5. 良好的用餐習慣:餓了再吃、細嚼慢嚥、吃七分飽、飯後散步。
6. 節省能量的方法:充足的睡眠與休息、吃容易消化的食物、減輕心理負擔。
7. 排毒所需的營養素:礦物質、維生素、植化素。主要還是從新鮮無毒的蔬果中獲得營養素。
8. 暢通氣血循環:適當的運動、呼吸,充足的水分。
9. 端正骨架的方法:鍛鍊有彈性、均衡的肌肉與肌筋膜系統。熱敷、按摩、拉筋、瑜伽體位法、靜坐、運動。
(本文摘自《微習慣帶來健康奇蹟》,原水出版,趙鴻丞著)
想要擺脫腎臟病的威脅,不能單靠醫生,從日常生活中建立良好的護腎方法,自己就是護腎專家,讓腎病威脅從此退散。
過去許多人以為,急性腎臟病與慢性不同,來得快去得也利落,只要身體復原,就可完全擺脫腎病威脅。
「然而,近年來研究發現,急性腎臟病即使恢復,日後罹患慢性腎病的風險仍大為增加。」林口長庚紀念醫院腎臟科主治醫師楊皇煜指出,生活中徹底實踐腎臟保健之道,預防於患病之先,就是最佳的護腎策略。
預防腎病的首要工作, 就是避免危險因子進入你的生活。少鹽、少油、少糖,透過「三少」飲食原則,達到血糖、血壓與血脂控制,維持理想體重,可保護自己遠離腎病威脅。
而對於「三少」,多纖維、多蔬果、多喝水的「三多」健康飲食習慣,則應積極追求,主要目的是維持排便、排尿順暢,以降低腎臟的感染風險。
楊皇煜指出,尿液具有保護身體的功能,只要多喝水、規則排尿,就能藉著尿液將尿道中的細菌排出體外,防止感染發生。
而憋尿則會使尿液停留在膀胱中過久,細菌滯留繁衍後,又經輸尿管上行至腎臟,進而引發腎盂腎炎,「尿道感染容易影響腎臟功能,反覆的感染,更是造成慢性腎臟受損的原因之一。」
此外,有尿路結石、排尿障礙的民眾亦需留心腎功能。
除了不憋尿,也要不抽菸。腎臟需要足夠的血流與氧氣供應,人體中有1/4的血液流量流入腎臟,當血流量不足時,就會使腎臟排泄廢物的能力下降,時間過久甚至會造成腎功能受損,所以適時補充水分,保持體液平衡很重要。
「香菸裡的化學物質, 如尼古丁,會導致血管收縮、硬化,使腎臟血流減少,因而減損腎臟功能。」為預防腎臟疾病發生,民眾應厲行戒菸。
「2016年一份針對4,000多位婦女的睡眠研究發現,常常熬夜的夜貓族,會增加蛋白尿及腎臟功能惡化的機會。」適當的睡眠也是護腎要訣之一。
「吃得健康以外, 更不能隨便吃來路不明的藥。」楊皇煜說。1992年,一群比利時年輕婦女因服用含有「廣防己」的中草藥減肥而引起慢性腎衰竭,進而發現是廣防己中的馬兜鈴酸成分所致。
「馬兜鈴酸與腎臟纖維化有關,而腎臟纖維化,則是慢性腎病進展到末期所出現的共同變化,此外,馬兜鈴酸也被發現與泌尿系統癌症有關」,雖然台灣早已禁止使用含有馬兜鈴酸的中草藥,但如坊間或電台等,來路不明、成分不清的中藥,仍在市面上流竄,民眾若貿然服用,必須承擔相當大的風險。
事實上,部分西藥、中藥,都具有副作用與毒性。民眾除了不應迷信偏方,也不應濫服成藥,非但增加腎臟負擔,更可能造成腎臟纖維化。
「市面上所有的消炎止痛藥,長期服用或注射都會影響腎臟功能。」此外,他指出,有的民眾因身體水腫,或錯誤減重方式而服用利尿劑,若過度利尿,造成嚴重脫水或低血壓,使腎臟血流減少,也會損及腎臟功能。
此外, 更要拒絕鮪魚肚上身。「控制三高,最好的方法就是運動了。」楊皇煜說,攝取養分若未經過運動消耗,導致熱量過多,一部分合成為肝醣儲存,另一部分則轉換成脂肪留在體內;所以,不但要在飲食上控制熱量攝取,也要透過適度運動,減少脂肪堆積。
運動可促進血液循環,而且運動過後,因副交感神經活性上升,使人減壓、心情舒暢、放鬆,因此適度運動也可以養護腎臟。而有利於腎臟保養的運動是什麼呢?「只要願意運動就很棒了!」他笑說,其實不管哪一種運動,只要適度且穩定地持之以恆,就是護腎良方了。
「對於腎臟功能不佳的病患,維持低蛋白飲食則是有幫助的。」因為過多蛋白質容易造成腎臟負荷,慢性病患應調整飲食中的蛋白質攝取。
除了注意吃,也要注重喝,「病患應特別注意不要脫水,水喝多,排尿量也會增加,可將有害物質順便排泄出去。」
至於喝多少,怎麼喝呢?楊皇煜認為,腎臟病人與一般人一樣,維持一天至少飲水2,000cc左右即可;而腎病較嚴重或水腫的病患,則需注意不要喝進過多的水,否則可能因腎臟來不及排出,而造成水腫或身體水分超載。
當腎臟功能衰退,紅血球生成素不足,就會導致貧血。由於人體需要足夠的血紅素,攜帶氧氣到各個組織,貧血容易使組織因供氧不足而導致虛弱無力的症狀,因此腎臟病人會特別容易感到冷。
冬天保暖對病患尤其重要。天氣太冷容易使血管收縮、血壓上升,提高心血管疾病發生機率,間接影響腎臟功能;同時更要預防感冒,感冒也可能引發特定的腎炎。
腎病患者既然容易感到虛弱,平日又可從事什麼運動呢?楊皇煜表示,和正常人一樣即可,但應從簡單的走路開始,循序漸進,從事體力能負荷的的運動。
「末期病患會特別感到肌肉無力、容易疲倦,而對運動產生倦怠,建議還是要在能力範圍內盡量運動,四處走走都好,此時,並不鼓勵突然從事激烈運動,以免使身體產生太多代謝廢物,造成腎臟負擔。」
病患也要提高警覺, 平時多觀察自己身體的變化,「早期腎臟疾病幾乎沒有什麼明顯症狀,因此建議,如發現有疑似泡泡尿或久睡不醒等現象,千萬不要遲疑,應盡速就醫檢查。」
與患者接觸的過程中,楊皇煜也發現,慢性腎病較重度或惡化較快的病患,很容易產生「我什麼時候就得開始接受透析治療」的擔憂;再加上,國人常有「只要洗腎,一輩子就完蛋了」的想法,使病患很容易想法負面、心情低落,甚至不願意聆聽醫師建議。
「何不從另一個角度來看呢?」楊皇煜分析,人體所有器官如果壞了,就只能接受器官移植;只有腎臟,可以透過透析來代替腎臟功能,移除體內的尿毒廢物,維持身體正常運作,使人變得更輕鬆舒適,食欲變好、精神改善,生活品質幾乎可與正常人一樣,不受影響。
與國外相比,台灣患者進入透析的時間明顯較晚,「台灣醫生大都會盡全力,幫助病人不要過早進入透析,所以病人實在無須擔心,自己是否過早接受透析,而產生過多的心理壓力。」
無論是腎臟病患或一般民眾,都需體認一件事,凡走過必留下痕跡,健康的身體,是各種堅持與良好習慣累積而來的;一旦在生活中建立了良好的護腎法則,即使罹患了腎病,也能降低威脅,過著輕鬆快意的人生。
本文摘自今周刊生活i健康特刊<養身先養腎>
清脆爽口的芭樂是不少人的最愛,現在吃芭樂更有理由了,農委會進行水果解毒能力測試,芭樂包辦前三名,木瓜、鳳梨效果也不錯,其實富含維他命C、多酚類、類黃酮等抗氧化劑的水果可分解亞硝酸鹽,大家趕快列入採買清單吧!(編按:為避免農藥殘留問題,提醒民眾選擇較無農藥農產品為宜,以免吃進過多農藥。)
煎蛋、培根,配上麵包、咖啡,是許多人一天的開始;下了班回到家,發現晚餐菜色不夠,趕緊煎個香腸切盤或炒蒜苗加菜,不過香腸、培根等加工肉品因添加亞硝酸鹽,被世界衛生組織列為一級致癌物,引起恐慌,現在問題有解了。
農委會研究發現,富含維他命C、多酚類、類黃酮等抗氧化劑的水果可分解亞硝酸鹽,其中珍珠芭樂及帝王芭樂效果最明顯,有助於降低致癌風險。
熱狗、香腸、火腿等加工肉品普遍添加可預防肉毒桿菌生長的亞硝酸鹽,經高溫烹調後,形成過量亞硝胺,增加罹癌風險,因此被世衛組織列為第一級致癌物,偏偏這些加工肉品都是民眾常吃的食物,例如香腸平均每天消費量達12萬公斤。
農委會於是針對29種水果,包括16種國產、13種進口水果進行去除亞硝酸鹽能力測試。
根據農委會研究,「解毒」功能最強的水果是芭樂,珍珠芭樂、帝王芭樂並列第一,第3名是紅心芭樂,木瓜、鳳梨分居第4、5名,第6~10名是葡萄柚、茂谷柑、海梨柑、紐西蘭奇異果及南非葡萄柚。
農委會鳳山熱帶園藝試驗分所助理研究員楊淑惠指出,試驗結果發現,進口水果分解亞硝酸鹽的功能不如國產水果,應是進口水果輸運來台的時間較長、維生素C易被分解造成。
因此買水果應以國產為優先選擇,而且最好與加工肉品同一餐吃,即可有效抑制及分解亞硝酸鹽。
台灣一年四季都可生產芭樂,但秋冬日夜溫差大,不但口感脆,而且糖酸比例適中、風味最佳,是品嘗芭樂的好時機!
依據美國農業部(USDA)營養資料庫,每100公克的芭樂,維生素C含量高達228.3毫克,超過奇異果2倍之多(92.7毫克),大家別錯過喔!
(本文獲「台灣好食材Fooding」授權轉載,原文刊載於此)
「那個太油了,吃了會胖!」「油不是會阻塞血管嗎?」「我膽固醇過高怕中風,生菜沙拉不要幫我淋油。」「家族很多人心臟病,老媽叫我買低脂的,免得心臟出問題。」以上,你所擔心的事,其實大部分都不會發生。只要你吃對油。
關於油脂攝取,最重要的不是吃多吃少,「有沒有吃對種類
事實上,低脂飲食並不保證能降低
油份攝取不足弊大於利,不但讓皮膚顯老,乾燥又粗糙,也可能令賀爾蒙失調,使人心情不好、感覺壓力大。
其他
把過時的限油觀念丟掉吧,不要只會減,要會挑!比方說人
然而就現況而言,大部分人
再次強調,不生病好命人的養成,重在平衡,過與不及都不
多元不飽
需要降下來的Omega-6:
大豆沙拉油、玉米油。外食
需要多覓食的Omega-3:
亞麻仁油、紫蘇油。這兩種
此外,鯖魚、鮭魚、鱸魚、秋刀魚以及適合素食者的核
(本文獲「洛桑加參」授權轉載,原文刊載於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