頭痛、經痛、肌肉痠痛都是生活中常見的疼痛,統計發現超過20%的成人都有自行購買止痛藥的經驗,但不少民眾沒有遵照仿單指示或醫囑,結果就曾發生過量服用導致噁心、嘔吐的案例,甚至影響肝腎健康不自知。
止痛藥是民眾容易購買也較常服用的藥物,許多人因此忽略正確用藥的重要性。
事實上,止痛藥根據成分的不同可分成三種:非類固醇類消炎止痛藥、中樞止痛藥、麻醉性止痛藥,常見的普拿疼屬於中樞止痛藥。
▲三種類型止痛藥比較表。(圖表來源/食藥署)
藥師王俊傑提醒,普拿疼有解熱鎮痛的效果,但沒有消炎的作用,這一點常被民眾誤會。
現代人生活繁忙,難免有頭痛等需要止痛藥舒緩的情況,在沒有疾病且諮詢過醫師、藥師的情況下,偶爾服用不需太過擔心,但仍然不建議長期、大量服用,尤其是自行服用止痛藥超過三天卻沒有改善,甚至症狀惡化,恐怕不是單純疼痛問題,應立即就醫。
▲民眾服用止痛藥務必遵照醫囑,不可過量。(攝影/林芷揚)
臨床上發現,遵照醫囑服用止痛藥的安全性高,但每一種止痛藥仍有其副作用,比如過量服用含乙醯氨酚的止痛藥容易傷肝,過量服用非類固醇類消炎止痛藥則容易傷害腸胃與腎臟。
為保障用藥安全,食藥署提出以下提醒:
民眾至藥局自行購買止痛藥,應注意外盒與仿單標示的有效期限、一天服用幾次、每次服用多少劑量、適合飯前或飯後服用等資訊,遵照指示服用,若有疑問應諮詢藥師。
若是醫師處方藥物,也應該遵照醫囑,不可因為服藥後症狀緩解,就自行停藥。
由於同時服用多種藥物可能影響藥效,或產生不良反應,如果民眾正在使用其他藥品,包含各種噴劑、軟膏、痠痛貼布,應主動告知醫師或藥師。舉例來說,退燒藥或感冒藥常含有止痛藥成分,同時服用可能導致劑量過量。
另外,不要併用兩種以上止痛藥,以免造成肝損害。
酒精可能增加藥效或產生不良反應,例如止痛藥成分「乙醯氨酚」併用酒精,恐增加肝損傷的風險;非類固醇抗發炎類止痛藥併用酒精,則可能增加腸胃副作用。
因此,服用止痛藥應配白開水,且服藥期間不可飲酒,包含部分民眾睡前習慣喝的葡萄酒,都必須暫停。
非類固醇類消炎止痛藥在長期使用的情況下,可能造成腸胃不適甚至出血,因此建議與食物一起服用,或是飯後服用,保護腸胃健康。
農曆春節即將到來,許多家庭利用周末打掃家裡,卻有不少民眾因此全身痠痛,大掃除成了一件苦差事!有的人喜歡貼藥布舒緩,但切記不可使用過久。善用復健科提供的五種運動,靠自己也能緩解痠痛。
天主教聖馬爾定醫院復健科組長王怡婷表示,姿勢不正確、打掃用具不適合、短時間打掃大範圍,都是導致身體痠痛的原因。提醒民眾,打掃一定要量力而為,並拉長打掃時間、施力適當、適時更換姿勢,除了減少痠痛,更能預防肩頸、手肘跟手腕受傷。
如果不小心扭傷、拉傷,應盡量休息,當部位有紅、腫、熱、痛的症狀,可使用塑膠袋裝冰塊,再以乾毛巾包裹,自製冰敷包,每小時冰敷15至20分鐘,以緩解發炎。
受傷後第3天起,若還有痠痛感覺,則可改用熱敷。另外,也要多補充水分,增加身體的循環,對減緩疼痛也有幫助。
許多民眾在急性疼痛時,喜歡使用藥布舒緩。王怡婷組長表示,有些貼布成分含有消炎藥物,有一定的效果,但切記一般敷貼時間為6至8小時。如果敷貼時間過長,皮膚可能容易發紅或破皮,皮膚乾燥或敏感的民眾也要多加注意。
事實上,緩和痠痛症狀還有其他方法,王怡婷組長建議可以做以下五種簡單的運動:(以下示範圖片皆由聖馬爾定醫院提供)
1.收下巴,雙眼直視前方,可訓練頸部深層肌群,如下圖。
2.頭部往左或右彎曲,讓耳朵靠近肩膀,視線往另一邊看,並以手扶頭按壓,可伸展上背部及肩膀肌肉,如下圖。
3.手腕、手肘伸展:將手臂伸直,手掌向下彎曲,可按壓於牆壁施力,或用另外一手按壓,如下圖。
4.雙腳一前一後站立,前腳彎曲,後腳膝蓋伸直,成弓箭步,手扶牆壁,重心在前腳;後腳腳尖朝前,腳跟著地,可伸展小腿後方肌肉,如下圖。
5.屁股坐椅子一半,縮小腹挺胸,輪流將腿抬高伸直,停留數秒再慢慢放下,可訓練大腿肌力。以上動作持續20秒,每回做20至30下,每做3回換邊即可,如下圖。
不過,若症狀嚴重,還是要就醫查明病因,對症下藥。另外,坊間的推拿可能不適合某些患者,甚至可能導致復原期間拉長。因此,打掃還是要量力而為,若情況嚴重直接就醫看診,比較安心。
經痛真的讓多數女生頭疼,有些人更是一輩子與止痛藥為伍,但常有病患跟我反應,好像越吃越無效。
感冒成藥在台灣「熱銷」,一整年的市場高達二十億元!專家提出警告,藥不能亂吃,若吃錯藥,可能讓你延誤重症治療,可就不妙了。
感冒糖漿其實不可以一次「乎答啦」!
「出海前準備一箱!」是琅琅上口的廣告詞,安全、方便是一般民眾對感冒「成藥」的刻板印象,忙碌上班族一旦出現感冒症狀,沒時間上大醫院、到診所排隊,往往就會到附近的藥妝店、藥局購買熱飲、膠囊、糖漿等成藥服用。
根據最新尼爾森零售市場資訊追蹤顯示,今年一月,台灣民眾就花了兩億多元買感冒成藥,而這項花費,去年一整年總計將近二十億元。
無獨有偶,去年衛生福利部食品藥物管理署曾發布一份民眾家庭用藥習慣調查結果,有接近七成的民眾「吃錯藥」,其中包括部分老人家為求趕緊治癒感冒,竟然一口氣喝下三瓶感冒糖漿。
感冒是由病毒所引起的鼻塞、流鼻水、咳嗽、發燒、頭痛、頭暈等症狀,一般成人在充分休息、補充水分和電解質以後,約在一到二周內會痊癒,不必太擔心。
但許多人還是習慣到藥局買成藥吃。台大醫院竹東分院院長詹鼎正說,這些成藥主要是複方成分,包括乙醯氨酚、咖啡因、可待因、抗組織胺等,每個成分都一點,若按劑量喝,風險不大。
台灣臨床藥學會秘書長劉人瑋指出,感冒成藥最大問題是「容易不小心服用過量」。如治頭痛用的止痛成分乙醯氨酚(俗稱普拿疼),雖載明一天不超過四公克,並不傷肝,但根據國外研究,短期間使用不到四公克的劑量,仍有一定比例患者肝臟受傷。
藥害救濟基金會提醒,乙醯氨酚在正常使用狀況下是安全的,但每天最大劑量不能超過四千毫克(四公克),一旦服用過量,就可能造成肝臟損傷和肝細胞壞死,甚至演變成猛爆型肝炎、急性肝衰竭等致命疾病,嚴重時還須換肝。以市售感冒糖漿六十西西試算,平均每西西中有十到十五毫克的乙醯氨酚,一天若喝到五、六瓶,就會傷肝。
另一個常見迷思是「感冒糖漿可以預防感冒嗎?」劉人瑋說,市售感冒糖漿或綜合感冒藥根本不具「預防」感冒的功效,因為感冒糖漿只能治療症狀,沒有症狀時,使用感冒糖漿是沒有幫助的。
其他成分如流鼻水、鼻塞一定會使用的抗組織胺成分,劉人瑋說,許多人只知吃了感冒藥後可能昏昏欲睡,但卻不知在國外統計中,造成「藥駕」車禍前三名的藥品,其中一個就是抗組織胺成分,除了嗜睡、口乾舌燥外,加上感冒本身就精神不振,使得駕駛的專注力、判斷力大為降低,增加車禍風險。
其他成分還有咖啡因,劉人瑋說,它可以協助提神,也可能因此上癮,或是過量引起神經緊張、失眠等副作用;而用來止咳的支氣管擴張劑,可能會導致呼吸困難、血壓飆升,老人和心臟病患不宜服用。
以上風險,前提都在於「過量」,但林應然小兒科診所醫師林應然進一步指出,若民眾的感冒症狀不是感冒引起,而是如肺炎、心肌炎、腦炎等其他疾病所致時,感冒成藥不但無法緩解症狀,還可能讓你延誤就醫。尤其是三歲以下嬰幼兒,感冒很可能是其他疾病的前兆,若自行服用藥物,可能延誤就醫。
所有藥物都有風險,感冒成藥是指示藥,一定要依醫師、藥師指示使用,也不能併用其他藥品,若服藥後身體感到不適或過敏,應立即停藥就醫,或持續服用三天以上而症狀未改善,也要盡速就醫。
年假到來,除舊佈新,在進行大掃除時若是不注意打掃姿勢,當心全身各處肌肉都可能造成傷害。食品藥物管理署管制藥品組組長蔡文瑛表示,若是因持續清掃引起的肌肉痠痛,可以先進行熱敷,緩解肌肉痠痛。
隨意服用他人止痛藥 當心傷腎又傷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