胃悶,持續食慾不振,65歲家庭主婦日前至醫院接受胃鏡、超音波檢查,結果顯示正常,但症狀卻持續惡化,至其它醫院接受全身磁振造影(MRI)檢查後,才於胰尾發現一顆9公分腫瘤,而且已經進入胰臟癌第四期。
早期胰臟癌幾無症狀,常到晚期才被診斷,該家庭主婦就是典型個案,約9公分的腫瘤推估至少5年前就存在,但由於疾病初期沒有症狀,除非定期檢查胰臟,否則不易提早診斷。蘋果創辦人賈伯斯即因胰臟癌過世;體育主播傅達仁也因罹胰臟癌,飽受磨難之苦,進而提出安樂死議題,引起各界關注。
北投健康管理醫院影像醫學部主任沈彥君指出,胰臟位在後腹腔,是身體最中心、最深層的部位,加上位處於胃部後方,即使接受胃鏡及超音波檢查,也多有疏漏,難以提早確診。此外,胰臟癌主要症狀為胃悶、食慾不振,常會與消化系統毛病混淆,不少患者以為腸胃不好,吃了成藥,不僅對於症狀毫無幫助,還延誤就醫,因此,確診時都已到了晚期。
沈彥君進一步解釋,胰臟為細長型,像一條魚橫躺在胃後方,分為胰頭、胰頸、胰體、胰尾等四部分。位在胰臟頭部的腫瘤,容易阻塞總膽管,以致膽汁無法暢流到十二指腸,常有黃疸、食慾不振等症狀;若胰臟癌位在胰尾,在臨床診斷上難度更高,因為腫瘤幾乎不會造成症狀,無聲無息地進展,等到腫瘤大到一定程度或轉移時才會出現體重減輕、食慾不振、腹部不適等症狀。
▲ 胰臟癌症狀為胃悶、食慾不振,常與消化系統毛病混淆,造成延誤就醫。(圖/北投健康管理醫院提供)
沈彥君表示,想要知道胰臟是否健康,必須仰賴磁振造影、電腦斷層,前者無放射線,較為安全,胰臟癌早篩率可達9成;至於超音波檢查,常會被胃腸的空氣擋住視野,成為致命的疏漏。
此外,吸菸、肥胖、年齡增長、慢性胰臟炎、胰臟癌家族史、第二型糖尿病和特定基因疾病,都屬於胰臟癌危險因子,建議民眾要避免吸菸、飲酒,維持標準體重,並定期接受健康檢查。
(本文獲「健康傳媒」授權轉載,原文刊載於此)
張小姐,七年級生,年僅35歲,原本從事櫃台工作,兩年半前,因為女兒出生,她毅然辭去工作,全心全意陪伴女兒成長。她和先生、女兒,一家三口平靜的幸福生活,卻在年初出現變化。
農曆新年前夕,張小姐腹部持續劇痛,她形容疼痛感之強烈「比生小孩還要痛,痛到內臟都揪在一起,但又說不出來,到底是哪裡痛。」就醫才發現,自己年紀輕輕竟得了胰臟癌。
張小姐分享,她在知道自己罹癌的當下,腦袋一片空白,根本沒有辦法思考任何事情。等到回過神來,縱使難過、害怕,她看著眼前的寶貝女兒,以及還沒結婚的弟弟,還是告訴自己,說什麼都要挺住!
「該想的、不該想的,我都想過了,但每天看著她,就不會想到不好的。所以不管再累、再不舒服,我只想著要把小孩照顧好,也想看到弟弟步上紅毯,我把所有精力都用來讓自己堅強一點。」
張小姐心繫著親愛的家人,在先生與弟弟的陪伴下,打起精神,勇於接受治療。她開刀切除腫瘤後,又熬過化療帶來的噁心、掉髮、牙齦長膿包等強烈副作用,長達半年的時間「每口呼吸都是滿滿的藥味」、「吃飽也吐,不吃也吐!不管吃什麼,都食之無味。」
回想痛苦的化療過程,張小姐心有餘悸,她說自己能持續接受治療,就是「把不舒服當成習慣,吐了再吃就好,不要想那麼多。身體已經不舒服了,難不成我還要哭著爬去醫院嗎?心理真的會影響生理,不如開心一點讓自己好過,家人也比較不會擔心。」
如今,張小姐可說是苦盡甘來,隨著療程結束後,她歡呼自己「終於吃得下了!」而且體重還止跌回升,繳出5字頭的漂亮成績單!
回想這一路的抗癌歷程,她表示,「在身體飽受各種痛苦時,一路上最需要的,不只是醫療,還有家人跟朋友們的支持與鼓勵」。
她也以自身經驗鼓勵其他正在奮戰中的癌友,要保持正面、愉快的心情,積極接受治療,只要堅持下去,就一定有希望!
(本文獲「癌症希望基金會」授權轉載,原文刊載於此)
胰臟癌真是難防!
最近遇到了兩位胰臟癌的病患,一位是中年的女性,因為胃痛、食慾不佳來我的門診就醫,我幫她安排了胃鏡檢查,發現有胃食道逆流。
服藥2週後症狀只有些微進步,我不放心接著安排腹部超音波檢查,並沒發現膽結石或其他異常,肝和胰臟方面的抽血結果也都正常,但是她上腹部不適的症狀始終沒有改善。
我覺得很不尋常,還是排了電腦斷層檢查,結果在胰臟尾部發現一顆2公分的腫瘤,判斷應該是胰臟癌,這顆腫瘤就躲在胃的後面,用超音波真的很難診斷,不過腫瘤侷限在胰臟,後續治癒的機會很高!
另一位是外院轉診來的老先生,平常不菸不酒,最近一個月他發現原本的糖尿病越來越難用藥物控制,即便藥物加重,血糖還是很高,後來檢查才發現胰臟尾部長了腫瘤,病情就比較嚴重了~
胰臟癌要是長在胰臟頭部(靠近總膽管側),通常會造成黃疸,皮膚會變黃比較容易被察覺;若是長在胰臟尾部,抽血檢查可能完全正常,容易被當成胃痛或背部肌肉酸痛治療,發現的時候通常就比較末期了。
建議如果有長時間上腹痛、腹脹、食慾不振或是血糖突然變高,要小心這個疾病,進一步的檢查還是必要的!
(本文獲「錢政弘 肝膽胃腸科醫師」授權轉載,原文刊載於此)
有「無聲殺手」、「癌中之王」惡名的胰臟癌,由於發現不易、當出現背痛或上腹疼痛的症狀時,都是局部晚期,甚至已經發生遠處轉移。根據2015年癌症登記報告,台灣的胰臟癌發生率,每10萬人口約有7人,男性多於女性。醫師表示,其實,要胰臟癌有5大徵兆包括:不明原因的體重下降、腹部疼痛、大便外觀油油、眼白和皮膚變黃等,應提高警覺,趕快到醫院診查!
臺南市立安南醫院放射腫瘤科主任梁永昌指出,胰臟癌被稱為「無聲殺手」,因胰臟位處人體的後腹腔,一般超音波檢查不容易早期發現。
一般民眾假如出現以下5大徵兆要特別小心,應提高警覺,趕快到醫院診查,安排相關的檢查,如抽血檢查癌症指數、腹部電腦斷層等,才能盡早把潛在的早期胰臟癌診斷出來做適當有效的治療。
1.不明原因的體重下降。
2.腹部疼痛。
3.眼白和皮膚變黃。
4.血糖突然升高。
5.大便外觀油油(脂肪便)。
早期胰臟癌除發生在胰臟頭部,會壓迫及阻塞總膽管出口導致黃疸外,體部和尾部的早期癌灶一般都不會出現不適的症狀,等到病人感到明顯不舒服時,往往癌症已屆臨晚期或末期。
比較容易罹患胰臟癌。根據長期臨床研究觀察,胰臟癌的高危族群特徵包括:抽菸、肥胖、喜歡食高脂肪食物、酗酒導致慢性胰臟炎、糖尿病、感染幽門螺桿菌和有家族胰臟癌病人者,都屬於高危族群。
台南安南醫院一般外科主任黃德佳表示,胰臟癌是難以篩檢的癌症,胰臟位於橫貫腹部深處、連結多處器官,手術複雜而且併發症機會高,不論什麼部位的胰臟癌,手術淋巴廓清可以知道局部癌症侵犯的情況,這些訊息對於後續的腫瘤治療都是十分重要。
胰臟癌是難以篩檢的癌症,胰臟位於橫貫腹部深處,而且連結多處器官,手術複雜度很高,是消化外科除了肝移植外,耗時最久的手術,胰臟頭部位於十二指腸C型彎內側伴有膽管經過。
所以胰頭長癌時會有黃疸,胰頭癌有較高的機會可以根治性手術,但是手術複雜而且併發症機會高,術後往往要住院兩周或以上。
黃德佳主任指出,胰尾只連接脾臟,所以手術相對簡單,只要切除後半胰臟加脾臟,但是因為沒有症狀,所以往往發現時已經癌症散布開來,無法根治性手術切除。所以不論什麼部位的胰臟癌,手術淋巴廓清都是十分重要的,可以知道局部癌症侵犯的情況。
因為胰臟癌發現時,很多是晚期,所以經常會使用腹腔鏡做診斷性分期,確定沒擴散再進一步手術。若無法手術根治,可以針對症狀做消化道或者膽道的繞道手術,以改善癌末生活品質。
延伸閱讀
(本文獲「華人健康網」授權轉載,原文刊載於此)
健檢流行後,大多數健檢機構都會做CA19-9腫瘤標記,而網路上許多解讀是與胰臟癌有關,而胰臟癌是目前致死率最高的癌症,美國也預估將2020年時,胰臟癌會從現在的十大癌症死亡率第四名,攀升至第二名;多位名人如世界三大男高音帕華洛帝、前體育主播傅達仁等也深受胰臟癌的折磨。
諮詢/台大醫院內科部暨健康管理中心主治醫師廖偉智
Q:一名地方富二代,健檢報告CA19-9數值是40U/mL,呈現紅字,自己上網查詢發現,原來這跟胰臟癌有關,想到自己是家中獨子,馬上致電國外的妹妹語帶哽咽地說「爸媽拜託你了…」。
第二天到醫院進一步檢查後,聽完醫師解釋又再打給妹妹說「沒事了」。
健檢流行後,大多數健檢機構都會做CA19-9腫瘤標記,而網路上許多解讀是與胰臟癌有關,而胰臟癌是目前致死率最高的癌症,美國也預估將2020年時,胰臟癌會從現在的十大癌症死亡率第四名,攀升至第二名;多位名人如世界三大男高音帕華洛帝、前體育主播傅達仁等也深受胰臟癌的折磨。
偏偏胰臟癌治療上並無顯著的進步,患者癒後非常差,確診後只有不到兩成的人可以開刀,而開刀患者中又有80%的人會復發,因此嚇壞一大票人,有人甚至到門診講不到幾句話就哭出來了,但實際上CA19-9與胰臟癌畫上等號有點草率了 。
CA19-9到底是什麼?它是時下最夯的檢驗「腫瘤標記」中的一項,臨床醫師應用在追蹤胰臟癌患者是否復發的指標。健檢機構則倒過來將此作為檢驗是否有胰臟癌的指標工具,但也因為CA19-9偽陽性比率很高,讓很多人虛驚一場。
主因在於CA19-9數值升高有很多原因,從專科醫師門診經驗來看,健檢CA19-9高的人,若在做完腹部超音波後沒有發現胰臟有任何異常狀況,本身也無胰臟疾病個人病史或家族史,則絕大多數都不是胰臟癌的患者。
韓國曾經有個超過七萬人的大規模研究顯示,沒有症狀的健康人,CA19-9超過37U/Ml證實有胰臟癌的僅有0.9%,這也告訴民眾看到報告時,先不要過度焦慮與緊張。
台大醫院內科部暨健康管理中心主治醫師廖偉智解釋,數值高有可能是實驗室值誤差,也有可能有人本身體質CA 19-9就略高,就是所謂的CA19-9「正常值」37U/mL是大數據統計平均值,但每個人的體質不同,數值會有些微差異;再者,許多非癌症因素也會導致CA19-9升高,臨床上遇到最多是年輕女性數值稍微高一點點,轉診婦科後發現是卵巢囊腫、子宮肌瘤等問題,其他如膽管阻塞、膽結石的人,CA19-9也會高,治療後開完刀後就降下來。
此外,CA 19-9數值偏高也可能是其他癌症問題。廖偉智說,胰臟癌患者常會伴隨黃疸、體重減輕、腹痛等症狀,且大部份患者年齡在60歲以上;除胰臟癌外,CA 19-9高也可能是胃癌、大腸癌、膽管癌、膽囊癌,壺腹癌甚至肺癌等。
相對的,CA 19-9正常不代表就一定沒有胰臟癌,廖偉智提醒,腫瘤還小的時候,CA 19-9未必會高。
廖偉智強調,由於CA19-9偽陽性機會高,胰臟癌發病率較大腸癌、肺癌等癌症低, 加上小的胰臟癌可能要核磁共振(MRI)加內視鏡超音波才能偵測到,前者雖可以對整體胰臟作詳細檢查,但價格昂貴,後者可以看到小於1公分的腫瘤,但此為侵入性檢查,不適合當健檢工具,只會建議胰臟癌的高風險群(如胰臟癌家族史、特定基因突變的帶原者、遺傳性胰臟炎患者等)定期檢查,並不建議一般民眾篩檢胰臟癌。
比健檢更好對付胰臟癌的方式,就是從根本預防胰臟癌的產生。從目前醫界所認知的危險因子當中,廖偉智建議你可以這麼做:
(1)戒菸(有1/4胰臟癌患者病因為此)
(2)避免肥胖
(3)控制血糖(糖尿病超過5年,胰臟癌風險增加2倍)
(4)均衡飲食
(5)規律運動
(6)不要過度飲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