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記得有一位 60 歲的老先生,罹患糖尿病已經十多年,病情嚴重到需要定期施打胰島素與服用血糖藥。基本上,我都會提醒這類病人記得控制飲食,不要貪嘴。他向來聽話,飲食一直很清淡,但每次他來找我測糖化血色素,狀況都不是很好。
文/醫學博士 江坤俊
所以他很生氣,也無法理解他已經過得像個苦行僧,為什麼還是無法改善血糖的狀況?
有一次他來我門診時,很怨嘆的跟我抱怨了很久:「我覺得人生很沒有意義,這也不能吃,那也不能吃,只不過偶爾沒忌口,吃點小東西,血糖就飆高。我已經很遵守規定了,但糖化血色素的指數還是沒有改善。」
而且,他每次去新陳代謝科,醫師一看到數值就會唸他:「你看呀,你再不聽話,將來搞不好就要洗腎、中風啊!」他覺得既討厭又無助,生活沒有意義,也沒有樂趣。
後來我請他測量血中維他命D濃度,結果發現嚴重不足,於是請他補充足量的維他命D,看看糖化血色素是否有所改善。補充維他命D三個月後,他再去檢測,糖化血色素竟然及格了,新陳代謝科醫師還誇獎他維持得很好。
他高興的跑來告訴我這個好消息,其實這三個月來,他的飲食並沒有太大的改變,藥也正常吃,偶爾還是會偷吃小零嘴,但糖化血色素卻改善了,他終於覺得他不用過得那麼苦,生活可以放縱一點點了。
很多人常在電視節目、新聞等各種媒體上看到「糖尿病」這個名詞,但大部分人依然似懂非懂,我身邊很多醫師最常在門診聽病人說:「我沒有糖尿病啊,只是血糖有點高而已。」
到底什麼是糖尿病?你真的瞭解糖尿病嗎?
人體就像工廠一樣,會自行將食物轉化分工,在正常情況下,我們吃下去的澱粉類食物會被轉化成葡萄糖,然後胰臟所製造的胰島素可以幫助葡萄糖順利進入細胞,就像提供燃料給身體一樣。
因此,若我們的身體無法產生足夠的胰島素,葡萄糖就無法順利進入細胞,被擋在細胞門外的葡萄糖只能停留在血液中,造成血液中的血糖濃度變濃(血糖數據升高),因而形成糖尿病。
比較常見的糖尿病可分成三種類型:
第一類型的糖尿病患者比較少見,大多數患者是兒童,除了先天遺傳的因素,大部分人是後天身體產生自體免疫抗體,導致胰臟無法正常運作。患者的胰臟功能遭到破壞之後,身體無法製作足夠的胰島素來引導血液中的葡萄糖順利進入細胞中,因此血糖降不下來。
第二類型的糖尿病目前比較常見,大約九成左右的糖尿病患者都屬於第二類型。這類病人是產生了胰島素阻抗,比如說 1 單位的胰島素本來能降低 20 單位的血糖,但這類病人只能降低 5 單位血糖,所以血糖容易高。但只要注意飲食習慣、減肥和運動,通常就可以控制病情。
第三類型是妊娠性糖尿病,病人過去沒有罹患糖尿病的病史,而是在懷孕24到28週左右,才診斷出糖尿病。
大部分的人對糖尿病的觀念都大錯特錯,我在此跟大家解釋一下。
第一個錯誤的觀念就是:「愛吃甜食才會得糖尿病!」很多人都會說:「我不吃甜食,飲食又很克制,怎麼還會得糖尿病?」
事實上,糖尿病跟愛不愛吃甜食是兩回事,大半是遺傳問題,譬如說家族遺傳,家裡父母如果有一位罹患糖尿病,那麼遺傳給小孩的機率就很高了。
第二個錯誤的觀念就是:「糖尿病患者不能碰糖跟澱粉。」其實糖尿病患者可以吃糖和澱粉類食物,只要注意別過量就好。
第三個錯誤的觀念就是:「我的家族沒有人罹患糖尿病,是不是就不用擔心了?」這是不正確的!
這種人更要小心,因為現代人飲食精緻,又常常坐著不動,肥胖很快就上身了,而肥胖的人容易罹患糖尿病。萬一誤以為自己不會得糖尿病,延誤治療的黃金時機就慘了。
病人常會出現這種反應:「我只是血糖高了一點點,就必須吃藥嗎?只要少吃一點,血糖就不會那麼高了吧?那就不用吃藥吧?」當我們體內的熱量過剩時,就會引發高血糖和糖尿病。所以,只要減少熱量,理論上就可以降低血糖值。
其實,糖尿病不是治不好,不要以為這是一種慢性病、遺傳疾病,就覺得自己一輩子都要當個藥罐子,這種心態太負面了。
事實上,有些不嚴重的糖尿病患者靠飲食和運動,就可以讓病情得到良好的控制。改變生活習慣,才是關鍵。
很多人都知道,維他命D不足會缺鈣,進而導致骨質疏鬆。
可是,維他命D究竟對胰島素的合成、分泌和功用有什麼影響,還有維他命D跟糖尿病的發病機率之間有什麼關係,這些卻很少人關心。
美國國家衛生研究院指出,根據血糖測試的研究發現,血中維他命D濃度較低的人,比較容易產生胰島素阻抗及胰島細胞障礙,也就是容易得到糖尿病。
你要先知道一件事,糖尿病可以看成一種體內的「特殊發炎反應」。
而我前面也提過很多次,許多研究已證實,維他命D能夠調節體內的發炎反應,從而降低胰島素阻抗,增加胰島素的敏感度,協助調控胰島素分泌,穩定糖尿病患者的血糖和血壓。
我和長庚醫院新陳代謝科郭昇峰醫師的研究也證實了這種現象,所以,維持維他命D濃度,可以讓糖尿病的控制更好,減少併發症。
美國約翰.霍普金斯大學(Johns Hopkins University)於 2010 年發表一篇論文,他們分析了 124 位第二型糖尿病的患者,發現近 91.1 %受試者血中維他命D濃度不足。
他們的結論是,血中維他命D濃度愈低的人,血糖控制就愈差。從這個論點來看,雖然無法證明缺乏維他命D是不是造成糖尿病的原因之一,但是,醫師可以當作參考標準,檢測糖尿病患者的血中維他命D濃度,考慮讓缺乏維他命D的病人補充維他命D。
另外,現在的人普遍都有代謝症候群,我們擔心以後可能會發展成糖尿病和心血管疾病。
對於這類病人,我會建議他們維持適當的維他命D濃度,幫助保持一定程度的身體健康。因為補充維他命D可以降低胰島素阻抗,而胰島素阻抗是糖尿病前期的症狀。
2010 年,紐西蘭梅西大學(Massey University)也發表了一篇臨床研究的論文。他們找到 71 位定居奧克蘭市的婦女,年紀在 23 到 68 歲之間,將這些婦女隨機分成兩組,第一組 42 人,每日提供 4000 IU的維他命D,另一組則是 39 人,並未額外補充維他命D。
經過 6 個月之後,他們發現,服用高單位維他命D的病人,血中維他命D濃度的平均值從 21 增加到 75 nmol/l,而且胰島素阻抗明顯降低了。
另外一組人的血中維他命D濃度和胰島素阻抗,都沒什麼改變。雖然目前還無法證明這兩者之間絕對有關,但可以推論的是,血中維他命D濃度達到一定的水準,就有助於降低胰島素阻抗,讓血糖穩定。
(本文節錄自《一天一D:維他命D幫你顧健康》,時報出版,江坤俊著)
這幾年隨著國人健康意識抬頭,接受健康檢查的比例逐年上升,永越健康管理中心公布2018年度的健檢紅字報告,發現「維生素D不足症」的盛行率之高,超乎預期。
永越健管中心去年共有10,411筆高階健檢資料,其中男女佔比為54.3%、45.7%,平均年齡為49.2歲,分析後發現十大健檢紅字依序為:
維生素D不足、脂肪肝、體脂肪率過高、高血脂、體重過重、骨質密度不足、胰島素阻抗(糖尿病前期)、肝功能異常、高血糖、肥胖。
其中,「維生素D不足症」躍升為榜首,佔總人數71.1%。值得注意的是,「骨質密度不足」也逐年攀升,從10年前的23.9%,今年成長至37%,超過5成。
美國研究發現,全世界人口高達60~70%普遍缺乏維生素D,台灣調查也發現,19歲以上成人有66.2%缺乏維生素D。
永越預防醫學部品質副主任、神經內科醫師賴思佳表示,一般人以為只要經常接觸陽光,就不會發生維生素D不足;有趣的是,地球上陽光充足的地方也有維生素D不足的普遍情形。
究其原因,主要包括:怕曬黑、少戶外活動、擦防曬油、撐傘、攝取不夠、吸收不良等因素。
根據本次報告,女性缺乏維生素D的情況特別嚴重。維生素D可以促進鈣質的吸收,而女性是「骨質疏鬆」及「骨骼肌質量缺少(肌少症)」的高危險族群。
本次受檢者中有34.1的女性已達到骨質疏鬆定義,許多年長女性因骨質疏鬆嚴重,暴露在骨折的風險中。
男性方面,「脂肪肝」多年來一直是男性紅字榜首,異常比例高達61.5%,且男性(71.8%)遠大於女性(49.3%)。
從分析的健檢資料中發現,在「肝功能異常」29.3%,男性(40.1%)也明顯高於女性(16.5%)。
且與 2017年比較,男性三高「高血壓/高血糖/高血脂」,從5.3%躍升到8.2%歷史高點,年增率超過5成,且從40歲開始向上攀升。
社經地位高的企業人士,因飲食習慣、應酬文化及高壓生活型態,極高比率都有高血壓、高血糖、高血脂及肥胖等問題。
賴思佳醫師提醒,三高、代謝症候群、肝功能異常的健康警訊,是心血管疾病、糖尿病、肝病的高危險群。
提醒男性應該重視自己的健康警訊,除了減少應酬或改變應酬文化,避免抽菸、適量飲酒,更應該改變飲食習慣,並養成固定運動的習慣。
健康5秘訣
1.少應酬 避免煙酒
2.每餐八分飽,提高五穀及蔬菜比率
3.少油/少糖/少鹽/低熱量飲食
4.多運動,養成固定運動習慣
5.多日照,因為曬太陽是有效獲得維生素D的最好方法。人體90%的維生素D來自日照,10%來自食物,建議每週至少3次戶外活動,每次15分鐘,無防曬並於10:00~15:00間進行。
一般我們說的維生素D指的是D2以及D3,D3的轉換利用率較高。D2可以從植物食物中攝取,如香菇、木耳等;D3則存在於肉類食物中,如魚類或海鮮等。D3還有一種來源就是人體經過曬太陽自行合成。
維生素D的功能可以促進鈣的吸收,維持骨骼的健康,另外對於細胞、肌肉的生長和免疫功能都有關係。缺乏維他命D則有可能和心臟病、糖尿病、憂鬱症、失智症、癌症有關係。
台灣有超過6.6成的人體內缺維他命D,要如何補充維他命D大部分的人想到的是曬太陽,但在室內隔著玻璃窗曬太陽可以嗎?
紫外線裡UVB可以幫助人體合成為維他命D,但是UVB無法穿透一般玻璃,反而是會讓人曬黑、變老、提高皮膚癌風險的UVA可以穿透。所以隔著玻璃曬太陽除了感覺溫暖以外,似乎沒有對健康有幫助。
如果要透過食物補充曬過太陽的乾香菇、魚類、雞蛋都是不錯的選擇。也可以選擇用營養補充品來補充維生素D,但須注意維生素D是脂溶性的,和油脂一起食用吸收效率會比較好,可以選擇在餐後食用維生素D補充品。
維生素D過量有可能使得血鈣濃度過高、血管鈣化、導致心臟、腎臟受損。但平常若是從食物中攝取維生素D,不太需要擔心維他命D過量的問題,從營養補充品攝取只要遵照建議攝取量,也不用過度擔心攝取超量。
根據第七版國人膳食營養素參考攝取量,維他命D的建議攝取量是1歲以下和51歲每以上每天10 微克(400 IU),1歲到50歲每天5微克(200 IU)。
(本文獲「iHealth 政昇藥局」授權轉載,原文刊載於此)
你缺D了嗎?如果有肌肉特別容易痠痛、半夜抽筋、找不出原因的腰痠背痛、肌肉無力、腸道功能不佳、心惰憂鬱,甚至有肥胖困擾,不妨趕快檢視自己血液中的維他命D濃度,是否有不足。
平時如何從食物中獲得維他命D?以及該補充多少?讓醫師帶你一次破解維他命D的奧祕!
根據世界衛生組織估計,全球約有 10 億人缺乏維他命D。而在台灣衛福部 2005 年至 2008 年國民營養狀況調查中也發現,有近 6 成的成年人都有維他命D缺乏的現象,其中 7 成是女性。
缺乏維他命D的原因很多,不僅只是過度防曬導致,像是空氣污染與霾害PM 2.5 的影響、老化、肥胖、膚色暗沈、疾病、使用藥物等,都會影響體內維他命D的濃度。
維他命D對人體為什麼具有重要性?人體有 3 萬多個基因,維他命D可影響超過 3 千個基因表現。
維他命D要作用會先和維他命D接受體結合,而人體幾乎每個細胞都有維他命D接受體,所以維他命D幾乎可以作用在人體的每個細胞,進而影響每個器官,包括骨骼、心、腦、肝、腎、肺、胃、腸等等。
根據近年許多研究發現,維生素 D 缺乏與許多疾病有相關性,例如:肌無力、癌症、免疫系統相關疾病、心血管疾病、糖尿病,以及神經功能影響如思覺失調症、憂鬱、阿茲海默症等。
醫學博士江坤俊在其新書《一天一D:維他命D幫你顧健康》中表示,當你出現以下 8 種徵兆,就代表可能缺乏維他命D:
1. 膚色暗沈、2. 失眠、3. 憂鬱、4. 頭部盜汗、
5. 肥胖、6. 容易疲勞痠痛、7. 腸道功能不佳、8. 半夜抽筋。
為什麼肥胖也與缺乏維他命D有關?由於脂溶性的維他命D很容易囤積在脂肪中,不容易被人體使用。所以,一旦肥胖,血液中的維他命D濃度就會稀釋掉。
還有腸道功能不好也會影響營養的吸收,自然也會影響維他命D的吸收。所以,血液中的維他命D濃度也相對不足。
此外,一般人都經常受到慢性疼痛折磨,根據臺灣疼痛醫學會 2015 年的調查,實際上臺灣約有 70 萬人深受慢性疼痛的折磨,這個毛病非常普遍。
很多病人最喜歡使用含有消炎成分的止痛藥來解決疼痛,因為可以立刻減緩疼痛。
但是,如果吃了很多止痛藥還是無法止痛,就要懷疑疼痛並非這麼單純,可能是身體其他部位發炎了。而適度補充維他命D,可以輔助身體抵抗發炎。
2017 年,有一項研究追蹤慢性下背痛(平均長達 3 個月以上)的患者補充維他命D3 的狀況。
一開始讓病患接受檢測,血中維他命D平均值所得數據極低,然後連續補充維他命D3 長達 8 週之後,他們血中維他命D濃度皆明顯增加,甚至近 6 成的病患達到正常值。
而且,每個人在補充維他命D3 之後,疼痛指數和功能指數都獲得了改善。
天天維他命D,疾病遠離我!維他命D的功能其實像荷爾蒙,也是具有多重功能的荷爾蒙。
兩者的不同在於,維他命會參與體內的生物學反應,協助身體運作;荷爾蒙更積極,它可以直接進入細胞,抵達細胞核,影響細胞的活動,還可以傳送訊息給細胞,改變細胞正在進行的功能。
人體需要的維他命D是D2 及D3 。維他命D2 是天然植物製造,D3 則是皮膚經過陽光照射後自然會產生。
從這些研究可以發現,維他命D缺乏是慢性疼痛的危險因子,事實上幾乎每個細胞都有維他命D的接收器,身體很多功能運作都有它參與的身影,特別是抑制發炎的功能。
血中維他命D濃度不足,就無法抑制身體的發炎,而身體一旦開始發炎,長期下來就會百病叢生。
1. 從食物中攝取:像是木耳、香菇、蛋黃、肝臟、鮭魚、鮪魚、沙丁魚及添加維生素D的牛奶或穀物中,都可攝取到維他命D。
2. 曬太陽:陽光中的紫外線照射人體皮膚後,皮膚就會自行合成維他命D,陽光轉換變成維他命D的波長是 290 nm到 315 nm之間是要在AM 11:00 - PM 1:00 間曝曬才有效;依據最近的研究,如果想達到抗癌的濃度,光曬陽光是不夠的,因為曬太陽體內維生素D的濃度到了一個程度就無法增加,所以多曬是無益的,仍必須適度靠口服補充「非活性維他命D3」。
3. 服用維他命D補充品:如果既無法透過陽光合成,也無法透過食物攝取滿足人體所需的維他命D含量時,就需要額外補充維他命D來達到醫師的建議的攝取量。
如果要達到疾病降低的目標,或是讓血中維他命D濃度達到適當的標準,以下是每日攝取的建議量參考:
提醒,重點不在於攝取量,而是血中維他命D濃度是否達標,所以,不論每天攝取多少維他命D,別忘了定期檢驗血中濃度,做為調整平日補充量的依據。
延伸閱讀
(本文獲「華人健康網」授權轉載,原文刊載於此)
糖尿病是「吃出來的富貴病」,在台灣已突破230萬人,且隨著社會高齡化,逐年增加,儼然成為「新國病」。
文/張世傑
營養師指出,面對糖尿病,除了靠藥物治療外,飲食管理更是重要,6大類食物攝取要均衡外,還要注意「定食定量」,以及小心含醣3大類食物,才是最好的預防守則。
榮新診所專業營養師李婉萍指出,糖尿病友通常每類食物都要攝取,並沒有限定哪些食物絕對不能吃。
但平日應做到「少油、少糖、少鹽、多纖」(3少1多),透過良好的飲食控制,才能穩定血糖,維護身體健康。
不過,在糖尿病衛教門診中常發現,在被診斷出糖尿病之後,許多病友都會想要尋求坊間偏方,看看是否能從「偏方」中來治療糖尿病,或是不用再吃藥、注射胰島素,來控制日益惡化的病灶。
其中,門診衛教最常見的錯誤迷思,包括:食用芭樂、苦瓜、秋葵水等,可治療糖尿病。
事實上,想要控制好血糖,除了遵循服用醫師開立的藥物與適度規律的運動之外,最重要的就是還要飲食控制,才能達到「控糖」功效。
營養師李婉萍強調,「控糖」飲食管理的原則就是控制總熱量,維持體重在合理的範圍內,均衡飲食,食物種類多樣化,規律進食。
以及依照醫師囑咐吃藥、規律運動外,同時應養成定期監測血糖的好習慣。
根據最新的國民每日飲食指南顯示 ,均衡的飲食包含6大類食物:水果類、蔬菜類、五榖根莖類、豆魚肉蛋類、低脂乳品類、油脂與堅果種子類,每類食物的營養成分都不同,唯有廣泛攝取各類食物,才能達到截長補短,獲得均衡營養功效。
但需要特別注意的是有含醣的食物類別:1. 全榖根莖類 2. 水果類 3. 低脂乳品類。
這3類食物屬於含醣食物,會直接影響血糖上升,但不代表糖尿病友就不能食用這3類食物,只要注意分量、均衡攝取,糖友一樣可以享受美食。
1. 全穀根莖類:(又稱作澱粉):
精緻澱粉:白米、白吐司、麵條、麵包、烏龍麵。
未精緻澱粉:燕麥、糙米、藜麥、蕎麥麵、五穀米、紅豆、綠豆。
建議糖尿病友,優先選擇未精緻澱粉,未精製澱粉含有較多膳食纖維和維生素 B 群,除了營養更充足外,升糖指數也較低,可以減少血糖上升的幅度。
另外要注意的是,南瓜、地瓜、山藥、馬鈴薯、玉米常常被作為配菜,讓糖友忽略也是澱粉,所以如果當餐中有其他配菜類是澱粉的話,主食和配菜的分量就要特別注意取捨。(例如:主食有白米,配菜有山藥,就容易攝取過量澱粉!)
2.水果類:
不管甜度高的西瓜、不甜的芭樂,或是酸度高的檸檬,只要是水果,都含有天然的果糖,會造成血糖的上升,但不代表不能攝取,因為水果除了富含膳食纖維,也含有維生素 C,有增強抵抗力的作用,建議1天可以吃 1至2 份,1份約1個棒球大小的分量。
(ps:1 份水果 = 1個棒球大小份量 = 芭樂1⁄3顆=小蘋果 1 顆。)
3.乳製品:
鮮奶含有天然的乳糖,也會造成血糖的上升,所以相關的乳製品如:優格、優酪乳、拿鐵,即使是無糖,沒有格外添加糖,也含有基本的乳糖,所以也不可過量,1天建議 1至2 份即可。
(註:1 份乳製品 = 鮮奶 240ml = 3 匙奶粉 = 原味優酪乳 120ml。)
延伸閱讀
(本文獲「華人健康網」授權轉載,原文刊載於此)
營養師我有糖尿病,可不可以直接告訴我,什麼東西可以吃,什麼不能吃??醫生說我血糖高,不能吃飯,可是每天這樣子覺得好餓好累沒體力?爸爸血糖高,年紀很大,計算份量太複雜了,他很難執行?飲食控制建議有沒有簡單易懂的內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