據統計,台灣地區 65 歲以上中老年人之中,每 13 人就有 1 人為失智症患者,如何預防失智成為眾人關注議題。
一項調查發現,透過運動可以消除腦部不好的蛋白質,如果屬於記憶力缺失的失智,建議天天從事慢跑、騎單車等有氧運動;如果是注意力缺失型失智,則建議每天多打球。
這項研究是由成功大學體育健康與休閒研究所特聘教授蔡佳良、成大醫院失智症中心醫師白明奇、斯洛伐克國科學院院士等專家攜手執行。
白明奇指出,失智症原因在於不好的蛋白質堆積在腦部,影響認知功能,研究證實,運動真的能改善失智症。
研究發現,養成規律的慢跑、腳踏車等有氧運動,可以有效改善輕微認知障礙中老年人的神經認知退化狀況。
血液分析結果顯示,持續有氧運動可以改善與失智症病理相關的神經滋養和血管增生因子、代謝發炎與不好的蛋白質指標等數據。
蔡佳良進一步指出,研究後證實,有氧運動及肌力運動對輕微認知障礙患者的記憶力改善效果明確,其中又以有氧運動效果最好;至於單純的伸展操,效果則相當有限。
如果是注意力缺失情況的失智症患者,建議每天打球,多做類似開放式運動,延緩失智的效果較好。
白明奇說明,隨著年齡增高,失智盛行率也變高,65 歲以上中老年人中,約有 18.36 %被判定為輕微認知障礙,研究發現,2 成輕微認知障礙患者在未來 1 年內,惡化成失智症的機率高達 10 %至 54 %。
蔡佳良表示,輕微認知障礙患者可以透過有氧運動來延緩失智惡化速度,如有失智症家族史或是一般民眾也應該養成運動習慣,對腦、身體、心臟等功能都有正面影響。
此外,不是單次運動就能改善失智症,必須規律運動才能改善,至少每周 3次、每次 30 分鐘、維持 4 個月以上。
(本文獲「健康傳媒」授權轉載,原文刊載於此)
「今年是民國幾年?」、「今天中午吃過什麼菜?」要回答這些問題,再簡單不過,但如果連這都答不出來,恐怕就是罹患了失智症,醫師建議,透過簡單的失智症考題,可檢測家中長輩是否有失智狀況。
在人口高齡化的趨勢下,目前全球平均每 3 秒就新增 1 名失智症患者,根據內政部統計指出,累計至 106 年底 11 月,我國老年人口比率達 13.8 %,又以新北市老年人口高居全台第一,共 46.5 萬;
而台灣失智症人口已逾 26 萬人,以失智症在 65 歲以上人口盛行率為 8% 推估,新北市總共有 3.4 萬人罹患失智症,且實際人數應遠超過這個數字。
亞東醫院失智共照中心發表「大年夜的失智症考題」,該院神經醫學部一般神經科主任甄瑞興表示,這些題目是根據「認知功能障礙12表徵」(失智症前期症狀)內容而設計出來,例如:「今天早餐吃什麼?」、「鑰匙放在哪?」、「現在是上午、下午還是晚上?」、「遇到鄰居失火你會怎麼辦?」等簡單的日常生活問題。
一旦出現認知功能障礙 12 表徵,代表極有可能已罹患失智症,若有持續發生或出現越來越嚴重的情況,建議應盡速就醫檢查與診斷,並接受專家的治療。
甄瑞興指出,失智症是高齡化疾病,年紀越大、風險越高,尤其超過 65 歲以上,每過 5 歲,失智症盛行率就會加倍,最可怕的是,每個人都可能罹患失智症,因此這也是每個家庭都可能面臨的問題。
雖然失智症一經確診,就沒有痊癒的可能,但透過藥物治療、積極運動、健腦訓練,還是能有效改善失智老人的臨床症狀,提高病人餘命的生活品質,並減輕家屬的照顧壓力。
若想要延緩失智退化的速度,則可以增加大腦保護因子和遠離失智症危險因子。
甄瑞興表示,近年來美國梅約醫學中心研究發現,積極中度的運動與認知功能訓練,可有效改善腦部海馬迴的退化,延緩失智者的臨床症狀出現,因此鼓勵 50 歲以上的中年民眾要積極運動、多做健腦訓練。
此外,甄瑞興也提出「延緩失智10撇步」,分述如下:
1. 每天積極中度輕柔的日常運動。
2. 適當睡眠,增加注意力,減少記憶功能減退。
3. 減少生活壓力,避免憂鬱。
4. 減少久坐不動的生活方式。
5. 採地中海飲食,多吃非精製全穀類、堅果、蔬果、橄欖油、深海魚類等,並可搭配適量紅酒。
6. 依個人興趣、需要和能力,多做自己感興趣,且對社會有貢獻、有意義的事。
7. 維持有尊嚴及獨立自我照顧的能力。
8. 增加日常生活的社交網絡。
9. 控制三高(高血壓、糖尿病、高膽固醇)。
10. 避免抽菸、酗酒。
(本文獲「健康傳媒」授權轉載,原文刊載於此)
50歲藝人謝祖武接演八點檔,飾演一位失智患者,細膩詮釋失智病友的無助。其實,謝祖武的母親6年多前也確診失智,至今談到媽媽,他仍不禁紅了眼眶。為呼籲社會關注失智,謝祖武今(5)日出席記者會擔任失智友善大使,並推廣失智症關懷專線。
為了詮釋失智病友的角色,謝祖武看書補充許多失智症的知識,並多次到機構拜訪、觀察失智者的一舉一動。在親眼見過、親身演過後,對失智症有更多感觸。
劇中的他不斷將老婆叫成初戀情人的名字,情緒更是反覆無常,導致許多家庭衝突,他深切體會到失智症對一個家庭的衝擊有多大,照顧者有多辛苦,晚上常常無法入睡。
母親也罹患失智症的謝祖武說,其實一開始很排斥接演這部戲,殺青後也還沉浸在戲中的情緒,昨晚一個人睡在書房,「我太太以為我怎麼了,其實我只是想放空一下。」
▲謝祖武談起失智母親,數度紅了眼眶。
謝祖武回憶,國中老師退休的母親不菸不酒、生活單純,父親過世後,母親開始會對著沒有人的空間說話,同一句話也常常重複兩、三次。
當時家人不以為意,出現症狀後8個月才就醫,他對於自己當初為何沒有提早發現,仍感到十分內疚。某次母親走失,他和太太在捷運站找了半天,後來才發現,媽媽就在附近的超商而已。
說起母親失智後的種種,謝祖武仍難掩失落。
▲謝祖武擔任失智友善大使,推廣失智症關懷專線。
不過,現在擔任台灣失智症協會失智友善大使的他,對所有失智病友家屬喊話「這不是你的錯」,不要再回想過去,應把握現在。
台灣失智人口快速增加,衛福部與台灣失智症協會合作,提供一天12小時的失智症電話諮詢服務,去年共有6660通諮詢電話,相較5年前大幅成長了4倍。
個案追蹤部分一年則有將近3000筆諮詢,可見失智症的服務需求日漸增加。
▲左起依序為台灣失智症協會常務理事徐文俊、藝人謝祖武、台灣失智症協會理事長賴德仁。
台灣失智症協會理事長賴德仁表示,民眾來電諮詢常見的問題有三大類,分別是就醫、照顧、資源。
就醫方面,民眾常問家人疑似失智該看哪一科、家人不願意就醫怎麼辦。
照顧方面,常見問題包含:怎樣的照顧方式對失智者比較好、家屬照顧壓力太大怎麼辦。
資源方面,失智者可以做什麼活動、哪裡有活動等都是熱門諮詢問題。
值得注意的是,專線目前的使用者以台北市為主,得知專線的管道以網路、醫師介紹為主,仍有很多失智家庭面對照護問題不知所措。
▲謝祖武與徐文俊醫師示範撥打專線、諮詢失智問題。
懷疑家人失智時,可撥打失智症關懷專線0800-474-580(失智時我幫您),由4位具有社工、護理、心理背景的專業人員提供諮詢,服務時間是每週一至五上午9點至晚上9點。
謝祖武鼓勵病友家屬,有需要時可撥打專線尋求協助,強調「你不孤單,你不是只有一個人!」他說,面對家人失智,難過是難免的,但需要的是更多笑聲、掌聲、支持聲,期望社會大眾一起關注失智議題。
▲謝祖武呼籲社會關注失智議題。
「我沒有神經病,看醫生幹什麼!」唐從聖(從從)的父親81歲確診失智時,全家都不敢相信。沒幾年,失禁、記憶衰退的症狀也找上母親;這次,從從及時帶媽媽就醫,在掙扎的心情中,接受母親也失智的事實。
雙親接連失智,爸爸3年前離世,唐從聖挫折過、傷心過、崩潰過,但樂觀的他總能在辛苦中發現「樂趣」,更擅長用機智化解與病人之間的溝通困境。
唐從聖回憶,十多年前,父親常常半夜一兩點不睡覺,堅持出門運動,還會在不適當的場合說出不合宜的話。面對異樣,「一開始是有一點逃避,有一點不願意面對,那當然病人本身也是很抗拒。」
一年多後,爸爸開始尿失禁,但面子掛不住的他,怎麼說都不肯包尿布,更遑論看醫生,「尿布包了還是會拿掉,還會跟你翻臉。」好不容易,終於把父親帶到神經內科,醫師宣布,已經是輕度接近中度的失智症。
「我覺得我們白走了一年半的時間,就是因為我們抗拒跟逃避。如果早一點去看的話,也許爸爸不會那麼快進入到這個階段。」
▲初聞父親失智時,從從難以置信。
一夕之間變成照護新手,從從買了穿脫式的紙尿褲,半哄半騙告訴爸爸:「這不是尿布喔!這叫『復健褲』,讓你做復健。那它偶爾還有個功能,你如果來不及的話,就尿在裡面,它也可以幫你解決。」
拉鋸了三個月,父親終於肯穿上紙尿褲,但不是任何時刻都願意。
晚上睡覺時,唐爸爸常起身如廁,「他一定要坐馬桶,不給你包尿布、不給你插尿管或在床上用尿盆,他就要坐馬桶!一坐又半個小時,你也不能睡,怕他跌倒。」
「他11點睡,早上7點起床,他最高紀錄,在這8個鐘頭裡頭起來13次,你受得了嗎?」每當爸爸起身,睡在旁邊的從從立刻跟著起床,父親直說「我要大便、我要大便」,坐上馬桶卻沒有任何動靜。
從從像哄孩子一樣把父親哄回床上睡覺,棉被才剛蓋好2分鐘,父親又起來說:「我要大便。」
儘管一個晚上總得折騰好幾次,白天還要處理各種照護問題,唐從聖卻突然眼睛一亮,笑著說:「但我爸得了失智症以後,變成一個很可愛的老頭子!」
唐爸爸是軍人出身,年輕時對孩子非常嚴厲,不苟言笑,失智以後卻開始會說笑。別人問起他的姓名,他會故意回答「我叫唐明皇」,簽名時還作勢這麼寫。「他平常講的冷笑話也很多,還會虧妹、撩妹。」
就醫時看見護理師,唐爸爸馬上開玩笑:「好漂亮啊!可不可以帶回去作紀念品?要不我們結婚吧!」護理師也很配合演出,「不行啦!爺爺,上禮拜你在病房才娶了另外一個。」「沒關係嘛!不差你這個。」
▲從從手中拿的是與媽媽一起動手做的陶杯。
為了避免久坐的父親肌肉痠痛,唐從聖常常故意拍打爸爸的屁股,唐爸爸便會故作生氣的說:「你好大的膽子啊!你敢打你老子。」
從從回答:「怎麼樣,小時候你打我,我現在讓你知道我是會還手的,該是我報仇的時候了!」「你這個...通通給你抓起來!」
父子之間血濃於水的真摯情感,在一陣笑鬧聲中展露無遺。
父親失智後不只可以開玩笑,「也可以捏他的臉、親他了,也讓他親我,可是這些事情我想一想,是在沒有得病的爸爸身上我得不到的。」唐從聖認真地說。
「上帝給他得失智症之後,我少了一個健康的爸爸,但是得到一個會逗我們開心的爸爸。他變我們家的開心果,他的搞笑功力當時是超過我的!」
當然,身為十多年經驗的資深照顧者,從從很清楚,陪伴失智患者並不是每天都這麼有趣。
「辛苦的時候,想一想他白天逗你開心,那如果不像我爸這麼好玩的話,你想想跟他小時候的回憶。」「你不是三更半夜一整晚也是在那邊哭鬧,他幫你換尿布、幫你餵奶,想一想這樣也就過了。」
▲從從拿著媽媽的畫作,展現母親腦海中的台南安平海邊,想起兒時全家出遊的回憶。
唐爸爸的失智病程走了11年,92歲時人生謝幕。父親生病後過了幾年,唐從聖注意到母親開始會把東西藏起來,也有尿失禁的情況,有時會突然把自己鎖在浴室裡清洗內褲,就怕被人發現。
有了父親的經驗,機警的唐從聖趕緊帶母親就醫,唐媽媽起初也十分抗拒,「不要啦!我不是神經病啦!」最後,檢查結果出爐,幸好只是輕度失智。
不過,媽媽的失智表現與爸爸不同,有較多的猜忌、懷疑、憂鬱,有一段時間還常喊「我要回台南!」每天上演的衝突一點兒不比唐爸爸少。
為了讓家人全天候都能得到最好的照顧,家中請了好幾名台籍、外籍看護輪班,同一時間曾經有多達6位看護在場,協助父母飲食與料理家務。
特別疼愛從從的唐媽媽一看,不得了,家裡竟然有這麼多口人吃飯,花的都是兒子的辛苦錢,筷子往桌上一放,「不吃了!」氣呼呼地離開飯廳。
唐從聖的腦筋動得快,先將看護人數減少,再使出渾身解數,想了一個法子請看護配合。「拜託你跟我媽說,你是社會局派的志工,你來這邊要湊時數,來服侍媽媽,之後可以拿到獎狀,啊我們這邊就是得到一個照顧陪伴。」
沒想到,「我媽還真信了!你知道嗎?」
▲唐媽媽與她的插花作品合照。(圖/唐從聖提供)
半哄半騙之外,從從和姊姊也開始尋找外部資源,善用台灣失智症協會、地區性日照中心、基督教會、救國團等單位的活動,帶著母親參加插花課、畫畫課、體育課、寵物治療等課程,只要是車程30分鐘內能到的地方,「有好玩的課我們都去!」
▲參加寵物治療,唐媽媽與狗兒互動好開心。(圖/唐從聖提供)
▲在專業人員帶領下活動身體,是延緩失智退化的方法。(圖/唐從聖提供)
此後,唐媽媽的生活變得多采多姿,家裡好幾本畫冊、燈籠、陶杯都是她的作品。除了每週上課三天,週六固定上美容院洗頭,週日還有教會活動。由於有大量人際互動的機會,唐媽媽延緩失智病程的效果很好,目前仍停留在輕度失智階段。
▲從從帶母親參加捏陶活動,一起製作陶杯,共享天倫之樂。(圖/唐從聖提供)
▲上美容院整理頭髮,也是與外界互動的一種方式。(圖/唐從聖提供)
不過,唐媽媽也有不願意配合上課的時候,每每考驗唐從聖的機智反應。從從善用母親疼愛孩子的心理,媽媽不想插花時,他就說:「我好喜歡花喔!可是我又不會插,你去幫我插一盆花回來好不好?」
如果唐媽媽捨不得兒子花錢,「不要啦!那個要花錢,你賺錢那麼辛苦。」唐從聖就回:「那不要錢啊!你不去白不去,那一次價值1000塊耶!」母親一聽,換好衣服立刻出發。
週日早上賴床,不想上教會時,從從則是說:「妳答應要跟耶穌約會的喔!啊妳不去,這樣耶穌會生氣喔!祂對妳這麼好,給妳這個家,生四個小孩子,妳不去這樣沒道理吧?」語畢,果然奏效。
近年,失智症逐漸成為社會焦點,人人都害怕罹病,卻對疾病本身的了解仍然不足。唐從聖曾親眼見過失智患者指責他人偷錢,對方破口大罵,家屬只能低著頭不斷道歉。
▲從從呼籲民眾友善對待失智患者。
「我們社會要多去理解這個東西。你我都會老,不知道誰會失智症,將來你爸可能也會失智症啊!現在你對人家尊重一點、客氣一點、包容一點、友善一點,把這個環境建立好,我們大家以後老了也都好。」身為台灣失智症協會今年度的失智友善大使,從從特別強調打造友善環境的重要性。
父母都是失智病友,會不會擔心自己未來也失智?「會啊!想說是不是高危險群。」詢問醫師,得到的答案是,機率可能比一般人稍高,但並沒有絕對關係。
「我想還是跟個人的生活作息、體質還有工作狀態有關。我最近一直在創作,有點操過頭,就會開始注重睡眠這件事情。」於是,從從試著放慢腳步,照顧自己的身體,也用滿滿的愛,繼續陪伴母親漫步在失智的道路上。時光流逝中,同時懷念在天堂的父親。
「小時候他們把你拉拔到大,那現在他折騰你一下算什麼,對不對?」走過徬徨,堅定守護年老的父母,從從相信,失智是充滿考驗的人生課題,也是上帝給的禮物。
當父母走了,照護重擔卸下了,我們該如何整理情緒,重新開始自己的人生?
世上最無可奈何的事,莫過於自己一天天茁壯,父母卻一天天老去。
侯昌明已照顧失智父親22年,在2月13日當晚,87歲的侯爸爸因血壓驟降,離開人世。侯昌明坦言,為了這天他做了許多心理建設,就怕自己崩潰。但當這天終於到來,他就像是完全沒有準備,像個孩子一樣,崩潰大哭。
「雖然家人都有了不急救的共識,但最後向護理師說出『放棄急救』的那個人,是我。」一向有著開朗笑容的他,談起父親被送往急診當晚,自己所做的那個最沉痛的決定,難免眼眶濕潤。
「我爸87歲,癱瘓兩年半了,強制CPR(心肺復甦術)會肋骨碎裂,甚至可能七孔流血,這樣做到底該還不該?我要滿足自己的私心,還是真正站在爸爸的立場?」沉默了半晌他接著說:「我想,我們做子女的也需要放手,讓他走。」
回首照顧父親的22年,看著父親眉毛由黑轉白;從行動自如到癱瘓;意識清醒到不省人事,侯爸爸一路走來十分辛苦,遑論身為主要照顧者的侯昌明。
編輯精選:照護者的告白!楊貴媚:只希望中風的媽媽有天能站起來…
在失智症還不算嚴重時,侯爸爸總抓著他問:「今天禮拜幾?你媽媽呢?」「媽媽早就過世啦!爸,你忘記了嗎?」「什麼?死了?」侯爸爸又失去了一次老婆,侯昌明知道,他的回答傷透了爸爸的心。
為了不要讓父親哀傷過日,他決定,父親腦海中的回憶不管剩下多少,快樂的他要守護,悲傷的他便用力驅趕。
「媽媽去美國玩啦!你出錢讓她去的,她好想你,還說回來要親你一下欸!」如此一說,侯爸爸展露孩子般笑顏。面對可怕的回憶,侯昌明也有本事安撫父親。「昌明,我跟你講!不要去中正紀念堂,那裡有憲兵在抓人,昨天我就被抓去。」父親害怕地耳提面命,抓著他的手說道。
「誰?你跟我講憲兵的名字,我跟總統很好,我叫總統去修理他!爸你不要怕!跟我講他的名字。」「不要啦,危險啦,不要為難他啦,算了啦!」他一邊演著父親當時畏縮的樣子,一邊笑著說自己哪可能認識總統。
「我有一次還跟我爸說,爸,你真的好帥,我來幫你介紹幾個漂亮的女朋友,我爸笑得超開心的!」無論在現實生活中,或是侯爸爸的幻想世界裡,侯昌明總扮演著守護者,護著父親度過那些可怕的關卡。
編輯精選:照護者好辛苦,該怎麼辦?謝祖武鼓勵:打這電話,我們支持你!
從今往後,思念該跟誰訴說?
在父親過世之後,他坦言,以前回家一進房就能看到爸爸,那種感覺令他十分安心,因為爸爸永遠在那裡等他回來,雖然無法回應,但他無論是換房子、換車子、去哪裡玩,都會跟父親報備。
「欸爸,你看,我買了一棟新房子喔!我做到了這輩子你沒有做到的事情,你兒子真的不是蓋的,你看你教得多好!」即使父親以沉默回應,他依舊自顧自地誇獎父親,他深信,父親一定聽的到。
父親過世後,房子內再也見不到父親身影,只留下那張防褥瘡電動床。有一天他獨自進去收拾,坐在房間裡,從小到大的回憶一湧而上,更想到從今以後,想跟父親說的話再也無處安放,他再度崩潰。
但,侯昌明並沒有太多時間可以悲傷,他立刻著手準備父親的告別式,告別式上的影片也是他親自策畫的。只因在告別式之前,他即對父親說:「爸,這輩子,謝謝你。從今天開始,我該幹嘛就幹嘛,該說笑就說笑,我會好好過日子。」
於是,民間習俗中,喪父需要蓄鬍,以表自己失親的哀痛,侯昌明與家人討論過後,決定每天刮鬍子,把自己打點得整齊俐落。「我爸一定希望他的兒子跟以前一樣積極陽光,不用刻意把自己弄得邋遢就叫想念,就是孝順。」
現在,侯昌明唯一還無法克服的事情,就是獨自進去爸爸的房間,唯獨面對這棟老房子,他沒辦法故作堅強,沒辦法以他一貫的招牌笑容來面對。
告別式結束的某天晚上,侯昌明在家中飯廳呆坐,讀國一的兒子經過便問:「還好嗎?要不要聊天?」兩人便像大人般聊起來,侯昌明跟兒子訴說以前與父親的點滴,兒子認真地聽著。
家人的傾聽與支持,讓情緒有了出口,侯昌明轉化憂傷的腳步更加積極。他帶著家人走出戶外,也開始投入工作,光是這個月,基隆廟口夜市他就去了3次,也帶著全家人到北投遊玩,但卻也因此被人質疑:你爸爸告別式才剛結束,就這麼開心出去玩?
對此,侯昌明無奈地表示:「我用力地吃,用力地工作,珍惜每個還在我身邊的人。真的要讓爸爸沒有罣礙,不是要讓自己過得更好嗎?誰規定懷念親人就只能用悲傷呈現?」
懷念父親,並非只有悲傷一種方式。採訪結束後,隨意問起侯昌明,那些想對父親說的話,該怎麼辦?
他淺淺一笑,說:「就抬起頭,對著天空說吧!」
相信,在天堂的侯爸爸,定能聽到兒子深深地思念。
近年來素食風潮越來越盛行,有些人認為吃素可以健康養生,但事實真是如此嗎?2019年3月登載在《阿茲海默症期刊(Journal of Alzheimer's Disease)》中,由法國國家健康與醫學研究院等多處機構所進行的研究反而提出,肉類攝取不足可能提高罹患失智症的風險!
文/鍾雨璉
此研究針對3個不同城市共5,934名65歲以上男女進行飲食習慣相關的問卷調查,持續平均追蹤約9.8年,為了提高準確度,研究也將開始追縱後4年內罹患失智症的案例除去,結果發現有662例罹患失智症,其中466例為阿茲海默症。
研究小組也針對追蹤結果分析了飲食與失智症發病的風險關係,發現每週食用肉類1次以下的人,比起每周攝取4次以上的族群,失智症風險提高了58%,而其中罹患阿茲海默症的風險更是提高了67%。
研究小組推測,肉類攝取不足可能導致失智風險的原因,可能和「維生素B12」攝取不足有關。根據BBC Good Food的報導指出,雞肉和雞蛋富含維生素B12,有助於減少血液中可能導致認知障礙甚至中風的化合物。
另外EatRight.org則說明,Omega-3脂肪酸對於腦力是必不可少的,海鮮、藻類和富含脂肪的魚類,包括鮭魚、藍鰭金槍魚、沙丁魚和鯡魚等,都是Omega-3脂肪酸的最佳攝取來源,這些食物都含有對大腦有益的營養素。
日本厚生勞働省統合醫療情報網也指出,當體內缺乏維生素B12,會造成血中「升半胱胺酸(Homocysteine)」堆積,而影響代謝神經傳導,因此可能會提高阿茲海默症風險,而貝類、牛肝等是特別優秀的維生素B12來源,雞蛋、魚類、肉類、牛奶都能幫助補充維生素B12。
此外,法國這項研究也指出,食用肉類次數少會比食用次數多的人更有罹患失智症的風險。
不過美國梅奧診所醫學中心(Mayo Clinic)也提出,日常飲食也要食用足夠的蔬菜,尤其是十字花科的植物,包括花椰菜、捲心菜和深色綠葉蔬菜,都有助於提高記憶力,另外像菠菜和羽衣甘藍這樣的蔬菜也有同樣效果。
綜合以上來看,無論是吃葷還是吃素者,均衡營養才是降低失智風險的上上之策,且因為維生素B12只存在於動物性食物中,完全不食用動物性食物的素食族群,就會有缺乏維生素B12的風險,因此純素者建議仍是要補充含維生素B12的綜合維生素產品。
延伸閱讀
(本文獲「食力」授權轉載,原文刊載於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