先動心臟手術,再治大腸癌 成功搶救七旬婦人

先動心臟手術,再治大腸癌 成功搶救七旬婦人

家住台中的75歲許老太太,原本身體硬朗,沒有高血壓也沒有糖尿病,但偶爾會喝自泡藥酒。去年七、八月時,她因呼吸困難,就醫檢查發現是嚴重的心臟主動脈瓣膜狹窄,同時也因為貧血、解黑便而診斷出大腸癌第二期,整體病況相當棘手!

除此之外,許老太太還有呼吸衰竭、肺栓塞的情況,當時緊急插管並使用呼吸器,情況相當危急。老太太原在中部醫院就診,但該院醫師考量心臟衰竭有致命風險,無法進行大腸癌手術,去年九月轉至台北榮總,結果治療成功,且恢復良好,精神也不錯。

 

▲許老太太與家人、台北榮總醫療團隊合影。(圖/台北榮總提供)

 

台北榮總心臟外科醫師張效煌表示,主動脈瓣膜是心臟輸送血液至全身時經過的大門,當瓣膜過於狹窄,無法完全打開時,流出心臟的血液就會減少,病人會出現心絞痛、呼吸困難、心衰竭等症狀。

 

超過75歲的老年人中,約12%的人有主動脈瓣膜狹窄的問題。症狀出現之後,如果不接受主動脈瓣膜置換手術,只有使用藥物治療,一年的死亡率高達50%;如不積極治療,更有70%的患者活不過一年。

 

雖然許老太太的心臟病況危急,但同時還患有第二期大腸癌,如果為了避免癌細胞轉移而先動大腸癌的手術,卻有麻醉中心臟停止的風險;假如先進行傳統開心手術,需等一至兩個月再做復腔手術,且術後不能馬上化療,以免影響傷口癒合或感染。

 

▲許老太太術後恢復良好,精神也不錯。(圖/林芷揚攝影)

 

最後,台北榮總團隊決定,先替許老太太進行胸腔無創手術(非傳統開心手術),之後再進行腹腔微創手術。

 

張效煌醫師表示,傳統開心手術需鋸開胸骨、停止心臟跳動,手術風險較高,傷口感染、肺炎、心臟衰竭、大出血甚至死亡都是可能的風險。

 

因此,台北榮總利用「經導管主動脈瓣膜植入術」(TAVI)替許老太太治療,從她的大腿動脈注射人工瓣膜,在導管的牽引下,經過腹部主動脈、胸部主動脈,最後抵達心臟主動脈,取代原本狹窄的瓣膜功能。

 

「經導管主動脈瓣膜植入術」不需全身麻醉、不需插管、胸部沒有傷口,手術時間只需45至90分鐘(傳統開心手術約需四至五小時),恢復期只有七天左右(傳統開心手術需二至三個月)。

 

張效煌醫師補充,此種手術採用的是無痛麻醉,類似一般民眾做無痛胃鏡一樣,使用劑量精準的少量麻醉藥物讓患者睡著,麻醉過程中可以自主呼吸,不需插管,術後約十至二十分鐘就會醒來;相較於全身麻醉,風險較低,很適合年長者。

 

手術之後,許老太太的急性肺水腫、心臟衰竭都獲得改善,心臟功能也幾乎恢復正常。

 

▲本次手術實況紀錄。(圖/台北榮總提供)

 

心臟手術成功後一周,許老太太接受腹腔鏡大腸癌手術,切除尺寸7X6公分,約是一顆蓮霧大小的腫瘤,術後不必接受化療,只需定期追蹤即可。由於是微創手術,許老太太的腹部只有三個極小的傷口。

 

台北榮總大腸直腸外科醫師楊純豪進一步解釋,腹腔鏡手術恢復較快,加上利用體內腸道縫合技術,讓腸道獲得體溫的保護,並可減少空氣接觸與沾黏機會,因此術後恢復期較短,住院天數也較少。

 

提醒民眾,大腸癌是男性癌症發生率第一位,女性為第二位,應及早進行糞便潛血檢查。另外,張效煌醫師提醒,年長者、血壓與膽固醇控制不良者,以及尿毒症的患者,都是心臟主動脈瓣膜狹窄的高危險群,平時應特別注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