從控制四高開始

從控制四高開始

蛋白尿數值就是慢性腎臟病的重要指標,也是許多腎病患者被發現進而追蹤的第一個指標。

根據健保資料統計慢性腎衰竭患者,共花費453億元洗腎,高居健保醫療支出第一名,想要避免洗腎,就得遠離四高,但是若是已經有四高的問題,平常又該怎麼護腎?

台北榮總腎臟科主任唐德成表示,以往,我們對於三高病患(高血壓、高血糖、高血脂)多聚焦在心血管疾病的照護與預防,然而從台灣腎臟醫學會的資料發現,導致慢性腎衰竭的主要原因,慢性病占了很高的比例——糖尿病約45%,高血壓也有10%。慢性病者勿輕忽「腎臟保養」!

預防腎病變 四高要達標

你是否有做好自我健康照護?唐德成提醒四高病友要注意自己的目標值,因為,「目標值與腎臟有密切關係。」他進一步解釋,高血壓、高血糖、高血脂會造成腎臟血管的動脈硬化,當血流灌流不足,腎臟功能就會逐漸衰退。至於高尿酸,因體內尿酸值過高,除了造成腎結石現象外,也會影響腎臟功能。

剛結束血液透析室查房的長庚醫院臨床毒物科主任顏宗海,則提出他的憂心,據他觀察,洗腎病人約有一半以上為糖尿病患者,糖尿病友若能積極控制血糖,可減少或延緩腎病變的發生。專家一致建議,四高病友要預防腎臟病,避免走到洗腎一途,就要努力讓自己達到目標值。
 


一定要做的腎功能檢查

腎臟是代謝廢物的主要器官,除了製造尿液機能外,具有維持體內恆定、控制電解質、維持體液及血壓穩定功能,它還會分泌紅血球生成素,如果因腎損傷而導致分泌不足,病患會出現貧血;一旦腎臟功能缺損,代謝物就無法排除,嚴重時有可能引發腎衰竭,到最後只能按時接受血液透析(洗腎)或腹膜透析才能活命。

一般而言,只要透過簡單健康檢查數據,就可以得知腎功能的狀況,比方說蛋白尿數值就是慢性腎臟病的重要指標,也是許多腎病患者被發現進而追蹤的第一個指標。唐德成說:「20歲以上成年人,應該每三年做一次腎功能檢查;40歲以上,應該每年檢查。」他提醒,除了慢性病友外,老年人也是慢性腎臟病的高風險族群,不能輕忽!常見的腎臟功能檢查如下:

● 抽血檢查:檢測血液中的尿素氮、肌酸酐和尿酸是否正常,及全血、血液電解質如鉀、磷、鈉等檢查。「然而,光測量血中肌酸酐濃度並不是檢視腎功能最敏感的方法,即使血中肌酸酐濃度正常,也未必代表腎功能一定正常,腎絲球過濾率(eGFR)才是評估腎功能最精準的方法。」唐德成補充說明。

● 尿液檢查:了解是否有蛋白尿、血尿、尿路結石或發炎等。正確收集尿液的方法:先清潔尿道口,集尿時,前段尿液不要收集,因為尿道可能會殘留一些非尿液的分泌物或汙染物,而影響到判別,只蒐集中段尿液,約需8∼10c.c.。為避免干擾判斷,女性應於月經結束後一周再檢查,以免受經血因素干擾。此外,若非24小時尿液採集,一般而言,尿液檢查,不建議在家裡蒐集,免得放太久後,部分尿中的細胞脹破了,影響檢驗成果。最好的方式是在醫院進行,當場蒐集,立即送驗。

● 影像檢查:腎臟超音波檢查如同醫師的第三隻眼睛,可以直接觀察到病人腎臟的大小、周邊的組織、實質的厚薄,以及是否有不正常的影像如腫瘤、囊腫、結石等。顏宗海指出,一般正常人的腎臟大小約10∼12公分,若腎臟有萎縮,就代表病人已經進入尿毒症,恐怕得面臨洗腎,但是少數慢性腎臟疾病如糖尿病或多囊腎,就算病人已步入尿毒症,其腎臟也不會萎縮。其次,放射性腎盂攝影或電腦斷層檢查,則是透過注射顯影劑,觀察腎盂、輸尿管到膀胱的尿路有無結石或腫瘤。
 


抗壓‧不藥‧謹鹽‧腎行

專家表示,我們會希望病人在慢性腎臟病的第一期、第二期就積極控制,延緩腎臟衰退速度,避免進入到不可逆的第三階段。

腎臟病人更要注意護腎四要訣,即「抗壓、不藥、謹鹽、腎行」,唐德成進一步解釋,飲食上除了要求少鹽,也勿選擇低鈉鹽、代鹽,因低鈉鹽雖然少鈉,但鉀含量反而高,容易造成高血鉀問題。減少蛋白質的攝取,同時也要「腎行」,即控制血壓、血糖、血脂、尿酸。

藥物方面,唐德成認為除了「慎選用藥」外,應避免使用NSAIDs成分的止痛藥、來路不明的中草藥、不必要的顯影劑檢查,因為一次的傷害就會造成腎功能快速惡化!「想減緩腎功能衰退,除了靠醫師把關外,病人也應好好配合。」

顏宗海則補充說明,長期暴露在黑心食品下,也有可能增加病人的腎臟負擔,平時應減少外食,選擇少油、少鹽、少糖、低普林、低蛋白的食品,並少吃經過加工、醃漬、高溫烹調的食物,以及減少飲用酒精類飲料。同時,不購買來路不明的食品,選擇當地當季且有國家認證及生產履歷的食物,會比較有保障。
 
Photo: Peter Belch