土地之味

土地之味

回到農地裡的陳志煌(右),不僅找到了安定感,也學以致用,讓田裡的作物飽滿且滋味俱足。

我從不諱言自己是出身屏東鄉下、家裡有八個孩子的平凡農家。正因為從小看見父母含辛茹苦地為孩子張羅生活,所以我比任何人都清楚努力不懈、奮發向上的重要。

家家戶戶都會種的番薯,是伴隨每一個農村小孩成長,也最熟悉的食物。葉子餵豬,我們吃撕去外緣的菜葉梗,口感脆脆的像水蓮,收成的番薯除了被我們這些小孩拿去炕土窯以外,都會被媽媽刨成簽,放在豬舍屋頂上曬乾,混著米飯或粥,可以吃上一整年。

 

那時候的番薯外皮很厚,也不甜,有時候過乾,烤熟後會像乾麵團,又粉又硬,有時候水分很多,還會吃到一絲絲的纖維,纖維一直卡著牙縫,但在那物質缺乏的年代,番薯讓我們對生活相當知足。

 

當完兵後,我去台中麵包店工作,同事是在地人,一天他拎了袋番薯蒸熟給大家當零嘴。看到番薯,我眼睛就發亮,一口咬下,不得了,除了陣陣甜美的香氣外,肉質細緻,外皮也薄,是小時候做夢才會嚐到的美味。同事說,這番薯產自溫差大、日照足的大肚山,是最著名的產區。

 

這美味從此深植我心,儘管多年後經常去台中,卻一直無緣看看這夢幻的美味番薯生長的環境,直到今年六月,才終於有機會拜訪。

 

他的堅持  適材適用、不傷害土地 

 

大肚山農友陳志煌,出身務農世家,父親與弟弟亦是農夫。讀書時選擇農校的他,自屏科大畢業後想走不一樣的路,當完兵後從事消防工程,但他心裡一直想要有個能安身立命的工作,幾經思考後,決定帶著妻子回老家,找了小小一塊地友善耕種,一邊在社區大學分享農業經驗,一邊務農。望著大肚山的朝陽與黃昏,自給自足,一做就是六年。

 

陳志煌種出來的作物總是飽滿又滋味豐富,讓他在新一代的年輕農夫之間小有名氣。

 

 

「除了要了解土地特質與氣候、適材適用外,田間管理也很重要」,他淡淡地說,雖然實際情況當然難上許多。例如,他堅持不用會傷害土地的除草劑,然而每次大雨過後,番薯田就會被淹沒在大量雜草中,得費一整天的時間除草,「一天大概可以除兩分地。」他說。兩分地有多大?將近六百坪,一點也不輕鬆,但他甘之如飴。

 

他田裡的火龍果、水果玉米、百香果、杭菊跟番薯,依照季節輪替種植,每一種都香氣飽滿、滋味俱足。

 

「整個大肚山都是紅土,紅土土質比較鬆,含有豐富的鐵跟鎂,排水性也好,種出來的作物香味比較高、也比較甜。要持續維持土地活性與作物狀態良好的關鍵,便是澆灌有益微生物繁衍的肥料在土地上,讓土壤菌相豐富,並且根據菌種的特性,做多樣性的菌種搭配,再配合輪作讓土地休息。」

 

勾起回憶  食物是往事的鑰匙

 

他告訴我作物的美味祕密。我們一起在田裡開心且熟練地拔番薯,在鬆軟紅土下的番薯肥胖飽滿,黃肉的五十七號,皮薄、肉質溼潤且甜,非常有番薯的風味;又稱紅心番薯的六十六號,口感鬆爽卻不失綿密,水分與香氣也足,土壤的香氣與兩種番薯的風味,都讓我想起童年以及在台中工作的往事,難怪有人說食物是往事的鑰匙,總會讓人想起吉光片羽。屬於你們的往事鑰匙是什麼?

 

番薯

又稱地瓜、甘藷,明末時由中國福建傳入台灣,日治時期推廣普及,含有豐富的纖維、維生素C、E與β胡蘿蔔素,目前以黃皮黃肉的台農57號與紅皮紅肉的台農66號最為普遍。

番薯

 

大肚山頂11鄰樂活農場

地址:台中市沙鹿區晉江里東晉東路15號

電話:093263899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