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是老化,而是「陳年」!三大原則,讓你步向「耀眼的70歲」

不是老化,而是「陳年」!三大原則,讓你步向「耀眼的70歲」

我一直引頸期盼七十歲的到來。

那種感覺就像是持續累積各種經驗、磨練自己、不斷努力建構自己的價值觀後抵達終點一般。

但當今卻是傾向「年輕至上」的時代,每個人都害怕變老,常聽聞如何駐顏之類的話題。

文/松浦彌太郎(生活作家)

 

如果對你而言,每多一歲就相當於多了一道歲月痕跡,變老、變舊,那麼當然會恐懼年齡的增加。

 

但若換個角度思考,就像紅酒一樣,隨著歲月累積愈見醇厚,終成陳年佳釀,那麼年歲增長是多麼美好的事呀。

 

我期待七十歲時的自己,不是變老,而是變陳年。

 

原本「陳年(vintage)」一詞就是釀酒用語,後來用於汽車或服飾上,意指上等的古董品。

 

當我想法改變,決定「七十歲的我要成為陳年好物般的存在」,便滿心期待著年歲的增長。

 

年齡愈大,整個人愈發耀眼且身價愈高,實在令人開心。

 

紅酒要成為陳年佳釀,必須長時間謹慎地保持在適當的溼度與溫度的環境裡。因此必須好好思考,對人而言,什麼才是適當的溼度與溫度。

 

可以確定的是,我理想中七十歲的豐饒與幸福,已經不是物質層面帶來的滿足。反而是精神層面的滿足,才能帶給我豐饒與幸福,並且活得充實精采。雖然不是每個人都能成為百萬富翁,但要擁有真正的心靈豐饒,心念一轉就辦得到。

 

 

無法改變高度就努力培養氣度

 

我的一位女性友人,曾是叱吒一時的實業家。

 

當年她同時經營好幾項事業,年收曾經高達十多億圓,後來遭人背叛欺騙,時運不濟,如今已經收山,過著清貧的日子。

 

我始終和她保持聯絡,有幾次,她曾對我說過:「我啊,因為忘了自己本質是個鄉巴佬,才會落得這個下場,你千萬不要步上我的後塵喔。」

 

根據她的說法,因為是鄉巴佬,自尊心特別強,又愛打腫臉充胖子,別人講幾句好話吹捧一下,就開心地忍不住裝闊,要借錢要出資都好說。因為是鄉巴佬,想讓人看得起自己,而一再地逞強硬撐,結果導致走向失敗一途。

 

我想,她口中的「鄉巴佬」,指的並不是出身於鄉下地方的人,而是深藏在每個人內心裡的自卑。成長環境、家庭背景或學歷,那些構成我們個人特質的「最根本元素」,或多或少存在著自卑情結。而她能夠如此坦然地直指自己失敗的本質所在,真的是個非常了不起的人,我打從心底尊敬她。

 

我們生在鼓勵每個人不斷往高處發展的世代。為了擁有理想的七十歲,我們必須持續成長,而要成長,不可或缺的則是挑戰精神。我們得時時處於備戰狀態站上起點,當機會來時不能臨陣退卻,必須勇敢踏出步伐迎向挑戰。

 

然而在這過程中,絕不能逞強硬撐。

 

更不能虛張聲勢,因為對自己毫無益處。

 

每個人與生俱來的「高度」,基本上一輩子都不會變的。成長環境、家庭背景、學歷等等,即便生來比人差也無法再重來。那麼與其試圖遮掩美化,何不努力愛上原原本本的自己呢?

 

幸運的是,我們的「高度」雖然無法改變,「氣度」卻是能夠培養的。往高處發展的努力就到四十歲為止吧,朝七十歲前進的後半輩子,重點不妨放在氣度的培養上。

 

要培養氣度,最好的方法就是「擁有質感與智慧」。

 

而要學到這兩項,首先必須以坦率的態度面對所有事物。宛如孩童般有顆透明的心,純粹地感動、純粹地感到訝異、純粹地感到開心。

 

如此一來,慢慢就有能力分辨出什麼才是有質感的好東西。

 

萬事萬物都肯定有一、兩個值得我們學習的優點。只要以一顆坦率的心看待,一定看得到事物的優點,然後以此為契機,去讀一本書,或是去聽取他人的經驗,或是當場啟程前往某處,讓自己更深入地探索學習,長久下來氣度就會增長。

 

當你坦率地覺得某人「好厲害喔」,不妨試著和他交朋友,對於培養自我的氣度也很有幫助。在我們一般定義的「朋友」關係當中,許多都是覺得「合得來」、「好相處」、「彼此之間不用顧忌」而交往。

 

雖然有這樣的朋友也不錯,但在我感覺這比較像是青梅竹馬或親戚般的關係,無助於氣度的培養。我個人其實不是那麼喜歡這類讓自己安心無負擔的人際關係。

 

 

我比較想和能夠激勵自己成長的人做朋友。

 

所謂充實的人際關係,不正是建構在與眼界高於自己的人交往上頭嗎?

 

想要提升自己的層次,就要和眼界高於自己的人做朋友,然後從對方身上學習。我覺得有這樣的認知,對培養氣度很重要。如此當遇到自己憧憬的人,想要和對方交朋友,自然就會為此而努力。

 

另一方面,通常這些優秀的人都非常忙碌,自己也不可能隨隨便便開口約對方見面,勢必得做好一定程度的事前準備,這也是提升自我的關鍵。

 

「什麼樣的自己才可能和這位優秀的人交朋友呢?」當你開始思考這一點,就會努力讓自己變得更好,而且帶著些許緊張情緒與對方見面,才能學到更多的東西。

 

定出「自己的格式」

 

認清自己的「高度」然後努力培養「氣度」,這時最好能夠有一套「自己的格式(生活風格)」做根據,就像職業選手要擁有自己的格式,才能夠持久活躍於體壇,是一樣的道理。制定出自己的格式並不難,不妨想成是為規律的作息生活拉出時間表即可。

 

首先問自己三個問題:

 

「如何才能學到優質的事物?」

「要精進已學得的優質事物,自己必須做什麼?」

「要保持身心健康,自己必須做什麼?」

 

仔細思考後,將得出的答案納入自己的習慣之中。

 

例如你的答案是:「要學到優質的事物,必須多與各界人士見面交流。」那麼就訂下如此的行程:

 

「每星期和一名初識的人共進午餐=本週的星期二和○○先生午餐。」

「每個月和朋友碰面一次=下個月○號六點,在餐廳和○○先生碰面。」

 

確認好對方的時間,也預約好餐廳之後,便記到記事本上。

 

又例如你的答案是:「要精進已學得的優質事物,必須多接觸大自然。」那麼就訂下行程:「下班後去公園散步」或「這個週末去海邊走走」等。

 

這些行程不見得要多麼難得的大計畫,比較像是把行程安排進自己的規律作息當中的感覺。諸如看電影、讀書等一般計畫也無所謂。訣竅在於盡早排進行程表裡,尤其關於「保持身心健康必須做的事」,更應該當作每天的固定行程早早記下來才是。

 

「我這麼忙,工作以外的時間很難事先確定下來呀。」

 

過了四十歲的人還這樣,其實有點說不過去,又不是突然叫你明天就要空出時間來。這樣一直都是以工作優先,連兩個星期後的行程都無法自由安排的生活,頂多拚到四十歲就很足夠了。

 

我們常聽到一句推托之詞:「等哪一天有空的時候……」但人永遠都不會有空閒的。到了四十歲,要是都無法精準安排自己的時間,也就無法定出格式了。

 

因此面對諸多事情,請先決定出優先順序,大原則的生活態度就是將所有關於自我投資的計畫都排在第一順位,依此定出自己的格式。

 

我一直以來,最先寫進記事本裡的,都是能夠樹立自己的風格、同時讓我保有規律作息的自我投資規畫。

 

 

例如我先訂下「這天要去理容院」,接著就能安排每兩星期一次的理容行程。又例如因為我提早排定「這天要去看牙醫」的行程,那麼自然能有效率地盡速完成其他的工作。

 

「這天要去看電影」、「這天要和朋友共進午餐」等等,如果事先訂好休閒娛樂行程,也會因為期待,而工作起來更有幹勁。

 

我平日固定在五點半結束手邊的工作,也是因為接下來都還有行程。不過我幾乎每天都不安排飯局,因為我們松浦家有個規矩,那就是「晚上七點在家吃晚餐」,這是我們家人共同的決議,也是我非常重要的一個行程。

 

晚餐之後是我的讀書時間,因為這對我而言是不可或缺的自我投資。但接下來還有洗澡等等行程,我把讀書時間訂為一個小時。此外,我每天固定十點就寢、五點起床,以上就是不論發生什麼事都不會改變的「松浦彌太郎的格式(生活風格)」。

 

正因為我有如此規律的生活格式,才能讓我有時間學習外語或和朋友吃飯。

 

例如目前我同時在學三種外語,早晨還在上一對一的教學課,要是沒有早起的習慣,根本無法空出自我投資的時間。

 

此外,我擠得出時間和朋友吃飯,是因為有規律的作息,並且盡早完成原本該做的例行事項。我每次都很期待和朋友吃飯,但總不忘事先叮嚀餐廳的人盡快上菜。我沒打算和朋友續攤,但也不是因為我急著要進餐,而是我覺得有效率、利落地用完餐,就非常盡興了。

 

如此規畫時間,就能夠訂出自己的格式了。

 

找出「耀眼的七十歲」的典範

 

「啊,我也想變成那樣的人!」

 

當出現讓自己打從心底這麼想的人,七十歲便成了令人引頸期盼的存在。

 

我認識好幾位「耀眼的七十歲」的典範,從具體的牙齒保健方法到抽象的人生觀,我總是從他們身上學到了許多許多。

 

我就曾經透過書本,結識了非常了不起的朋友。

 

某天,我突然收到一封信,信上寫著:「我讀了您的書,是您的書迷。」對方同時在信中自我介紹,說明他是什麼樣的來歷,從事什麼工作等等。

 

「我從松浦先生的書中得到了啟發,真的非常開心。」

 

之後我們開始書信往來,最後還碰了面,是一位相當耀眼的七十幾歲前輩。就這樣我們成為了朋友。

 

他最厲害的一點就是,每天二十四小時都在思考:「自己能為他人做什麼呢?做哪些事情能夠讓他人感到開心呢?什麼事情能夠帶給他人幸福呢?」

 

他關心的從來不是自己,而是時時刻刻體貼他人,耀眼的姿態令我尊敬不已。

 

 

他身為某頂尖企業的高層,每每進公司的時候總會問員工:「有沒有我能做的事?有什麼我幫得上忙的嗎?」

 

而且這份渴望幫助人的心意不僅針對公司的人或客戶。

 

他無時無刻不在思考,自己對身旁的人、鄰居、社區自治會能貢獻些什麼?

 

對於公車司機、車站站員、超市工作人員等等每天碰到面的人,自己能提供些什麼?

 

他每天滿腦子都想著「如何付出」,偶爾煩惱「自己究竟該怎麼做才好?」每天清晨五點,他便著手打掃環境,從自家門前、左右鄰居、對門,一路打掃到整個居家周邊。

 

不僅如此,每當和人打照面,他總是和氣地主動打招呼。在門前打掃時,看到上學去的孩子一定道早安;遇到回收垃圾的清潔人員,也會向他們逐一道謝。

 

上班途中,他也會誠心誠意地對公車司機說:「謝謝,辛苦你了。」起初對方有點嚇到,但打招呼這個舉動給雙方帶來的愉悅,很快便感動了對方。

 

他明明是年收入上億的菁英,卻絲毫沒有架子。

 

「今天啊,我打算送出這樣東西,希望對方開心。」

 

看著他的雙眼閃耀著光輝,笑咪咪地述說著。我打從心底佩服:「怎麼會有這麼耀眼的七十歲前輩!」然後憧憬不已。「我有朝一日也要成為這樣的人!」

 

他非常忙,但每次和我見面前總會認真思考:

 

「今天和松浦先生碰面,我有什麼能夠給他的?」

 

他的付出不一定是物品,有時候是對我有所幫助的建言,有時候是人生智慧,或是讓我感到開心的事。

 

偶爾幾次我們一碰到面,他便對我說:「松浦先生,真的很抱歉,我今天沒有送給你的東西,下次碰面前我會想想送你什麼好。」真是讓我感到過意不去。

 

「能夠和您見面聊聊天,我就心情好多了,這對我來說就是最大的禮物了。」

 

但即便我這麼說,時時思考著「give」的他依然無法釋懷,因為他的思考邏輯不是「give and take」,而是「give and give」。

 

他從不考慮利害得失,只是一味付出,反而得到數十倍的回饋。因為金錢或運氣都是具備這種循環性質的東西。

 

我想,他因為認為「自己從社會得到的遠遠多過於付出」並試圖回饋於社會,正是他成功的原因。

 

他教我了一個非常簡單的「心想事成」的方法。「有願望是件好事。那麼首先你該把想要的東西給予別人,這麼一來那樣東西很快就會來到你身邊了。」

 

每次聽到他說這些話,更加深了我對自己的期許:「有朝一日一定要成為這麼耀眼的七十歲!」

 

 

(本文節錄自《給40歲的嶄新開始》,麥田出版,松浦彌太郎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