情緒非壞事,但「情緒化」就會壞事

情緒非壞事,但「情緒化」就會壞事

為了在面對事物時擁有「大事化小,小事化無」的能耐,你必須時時回顧自身經驗,檢視其中原因與結果。

我們都需要與自己對話的「內省」時間——然而所謂的內省,究竟是什麼呢?

 

即使在同一間公司裡工作,也會有人「如魚得水」;有人覺得「百無聊賴」;有人不合而求去。就像同樣生活在這片土地上的人們,有些人覺得「幸福」;也有些人覺得「不幸」。

 

雖然這樣的道理一體適用,但人們在同樣狀態下所感覺到的那些情緒,並非客觀的「愉快」、「無聊」、「幸福」與「不幸」。事實上,那些感受的產生都是取決於「自己看待事情的角度」。

 

若想要積極正面、海納百川那般地接受身邊事物,就要試著跳脫自己原有的觀看視野,並嘗試培養足以察覺自我內心變化的能力。

 

能夠讓你做到這一點的便是「內省」,當你反覆鍛鍊內省力,便可加快自己聽到內心聲響的速度。如此一來,即使遇到難解之事,你也能根據自己的想法,靠直覺做出正確判斷。

 

除此之外,回顧、觀察過去曾發生之事或經歷,整理成過往經驗,也能讓你在某種程度上預測到即將可能會發生在自己周遭的事——換句話說,你便能讓這些未來事情落在所謂的「假設範圍」之內。

 

只要你懂得累積過往經驗,在面對自己內心渴求或未來目標時,就能事先想像可能將會發生的情況、並模擬好應對方法。如此一來,你的內心也會變得更加安定、從容。

 

若能做到如此,即使要面對的忙碌生活再如何刺激、變化,你也依舊能掌握自身立場並且清楚知道應該採取什麼行動;然後,你就能真實地感受、體會到自己的人生軌道,去品嘗真正的幸福。

 

這樣的你將能更進一步地看清自身使命、應完成的任務、該貫徹的工作以及未來方向,並由此獲得人生主導權、自由掌握一切事物,這也可說是一種「自我創造」。

 

◆ 被「情緒」牽著走,最易壞事

 

想要執行內省作業,首先就是要先意識到「事件↓情緒↓思考↓行動↓結果」這個循環。

 

若你今天因某個「事件」出現了不愉快的「情緒」,請先別急著馬上就要進入「行動」階段;你應該暫時先接受「情緒」,並在情緒與行動之間加入「思考」作為緩衝。

 

你要想像每個「行動選項」所會帶來的「結果」,並且進一步去思量如何應對,最後再真正地採取行動——簡單來說,就是務必要讓腦袋裡的「理性」發揮作用。

 

若你能使上述「內省作業」成為習慣,將來就算面對憤怒、不安等負面情緒,也不會輕易出現自我毀滅的行為。你不但不會被情緒支配、失去理智,還能瞬間啟動另一個自己,選擇不會造成後悔、更加合理的行動,而這樣的心態,將有助於你擁有「高滿意度」的生活。

 

◆ 有自信,就不怕難事

 

若老是將時間用來與他人相處,面對自己的機會就會相對削減——因此,人只有在獨處時才能夠面對自己。耐得住孤單的人之所以能夠冷靜行事,正是因為他總在重複那些不為外人所知的內在作業。因此,保留「獨自內省時間」是很重要的。

 

唯有實際感受過能以自己的力量適應環境、征服挑戰,才有辦法控制情緒以及後續所有行為;若你缺乏這種自信,就會老是感覺不安。

 

害怕孤獨的人、疲於人際關係的人、覺得生活苦悶的人……在面對一般人覺得無所謂的事情時,也總會將之放大成問題。一般人認為辛苦程度是「一」的事件,到了他們眼中,辛苦程度很可能就變成「一○」。

 

這些人每每遇到小麻煩總會反應過度,然後大驚小怪地覺得:「太傷腦筋了!」、「真的好辛苦啊!」、「該怎麼辦!」然而他們不知道,那些被自己視為「難如登天」的事情,在許多人眼裡根本易如反掌;而有很多被形容為「苦不堪言」的事件,絕大部分都微不足道。

 

有些人總給自己設下太多規矩,每當「應該如此」、「不該那樣」諸如此類的想法強烈地干擾著他時,所表現出的言行舉止就容易對自己產生拘束感、讓人覺得動彈不得。這類型的人通常自我肯定感偏低,但同時又自尊心強,因此容易為許多事情感到辛苦。

 

想要跳脫這種狀態,就要深刻地了解自己的堅持,逐項確認、剖析它們是否真的重要到會對自身的幸福有所影響。

 

因此,為了在面對事物時擁有「大事化小,小事化無」的能耐,你必須時時回顧自身經驗,檢視其中原因與結果。

 

唯有面對那些自己擔憂不安或堅信不移的事情,了解其中是否有合理根據,才能夠進而跳脫、接受或真心認同。

 

好人委屈求全|遇小事就失控,無法解決問題。

劃出善良底線|堅持真正重要的事,掌握人生主導權。

 

(本文選自全書,張若儀整理) 

作者:午堂登紀雄

出版:方言文化

書名:劃出善良底線,好相處,更能獨處:取悅別人只會廉價出賣自己,堅持自我意志,你的善良才有價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