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的米其林星星請客學

我的米其林星星請客學

台北米其林星星揭曉,欣見我心目中的絕佳請客餐廳入列,以後再請外地朋友前往用餐,我可更有「面子」了。

《台北米其林指南》甫「放榜」,不出所料,各界議論紛紛。好奇者固然有之,掀起一陣追星潮,摘星餐廳的訂位電話接到手軟;批判者亦有之,批評的內容不外乎「為什麼某餐廳沒有入選」、「外國人懂什麼台灣美食」、「憑什麼某餐廳得幾星」等等。

 

坦白講,我雖吃過不少星級餐廳,卻不是追星族,也不認為台北的星星名單完整反映台北精緻餐飲現況,然而這並無損於米其林星級評鑑的功能和價值。說到底,可別忘了一件事:米其林設想的讀者群始終不是本地人,它其實是「提供遊客參考的觀光指南」。不說別的,單從對星星評等的描繪,好比說二星是「廚藝卓越,值得繞道前往」,一星為「值得停車一試」,便可得知它是為(駕車或搭車)到外地旅遊的觀光客而寫。台灣的讀者只要明白這一點,便無須對星星名單耿耿於懷。

 

請客樓

1.請客樓為已故寒舍集團創辦人蔡辰洋打造,中式風雅與西式 格局巧妙交融。

2.創意菜名「悄悄話」,源自豬耳與豬舌,一聽一說的組合。

3.淮陽料理重刀功,百頁豆腐絲足可見其精細。

 

款待外地客  名單實用

 

正因為米其林是要給外地觀光客作參考,其「密探」的組成自然不能是清一色的本地人,而需廣納來自不同地區、國家和文化的老饕。於是米其林推出的餐館名單,儘管並不見得反映當地人喜好,卻有個好處,外地人到了這些餐廳,就算吃不懂,也多半不會有「踩雷」之感,甚且覺得合胃口。

 

這麼一來,問題來了:既然米其林指南主要是寫給遊客看的,對本地人而言,難道就沒有參考價值?當然沒這回事,它可是絕佳的「請客」參考名單──如果你需要款待的是訪台的外地客人,這名單更是實用。

 

台北米其林星星一揭曉,我欣然發現有兩家我心目中的絕佳請客餐廳也入列,以後再請外地朋友前往用餐,我可更有「面子」了。其一為摘下二星的「請客樓」,另一為一星的「金蓬萊遵古台菜」。這兩家的裝潢比一般同等級館子講究,皆無雕樑畫棟的俗豔之感;其座位也相對寬敞舒服,菜餚餐點基本到位,滋味雖不見得令人「銷魂」,但水準一致,精美可口,不但適合招待外賓,就算本地人也覺得「耐吃」。請客樓的酒單和服務都比金蓬萊更好一點,這或也是其星等有別的原因。

 

麻油雞飯

麻油雞飯特選不易脹氣的生白米,與麻油拌炒。

 

葷食熱炒、手工小菜皆精采

 

到請客樓,與其點有高檔食材的「套餐」,不如單點。我尤其喜愛其「小菜」,好比煙燻素鵝、香酥小鯽魚、悄悄話和百頁豆腐絲等,都不是稀奇的菜色,然滋味細緻,手工精巧,值得多點幾道。吃了小菜,三、四分飽了,接著可以點兩、三樣葷食熱炒和蔬菜,我常點的有豆干或泡菜牛肉絲、京醬肉絲和乾煸四季豆,建議同時來份蔥油餅。服務人員會在桌邊代客將菜和餅組合成一捲捲才端上桌,讓客人可以優雅地拾而食之。喜歡吃麵食的話,還可以點一碗黃魚煨麵或乾拌麵分著吃。如果有六人同桌,則不妨點一鍋台式麻油雞飯或白鯧米粉,一人吃上一、兩小碗,吃巧也吃飽。

 

金蓬萊

▲點圖放大

 

金蓬萊則是我已吃了二十多年的老店,米其林名單公布後,不少人質疑為什麼同在天母、系出同門的「興蓬萊」並未入選,畢竟兩家餐廳的招牌菜和菜色水準差不多,且各有各的主顧。我同意這兩家的菜色味道差別並不大,金蓬萊勝在第三代業主更善於掌握新思潮,對用餐環境和菜色的品相多用了一點心思,餐館從裡到外的包裝因此較有新意,也更符合當下消費品味。

 

更重要的是,金蓬萊的菜色遵循古味也尊重傳統,不胡亂創新,舉凡白斬雞、排骨酥和五柳枝魚等招牌菜,多年來不走味,不但合我的台灣胃口,外地訪客亦多半愛吃,尤其是排骨酥,簡直人吃人愛。